收藏與市場、是誰把中國收藏推入危險的絕地呢?

收藏:市場與你,親愛的藏家開了一個大大玩笑

收藏與市場、是誰把中國收藏推入危險的絕地呢?

何為“收藏”?通俗說,收藏,“收”的是物品,“藏”的是文化;“收”的是快樂,“藏”的是美好;“收”的是寶貝,“藏”的是財富。聽起來多麼的文雅,多麼的美好,多麼的樂趣無窮,因此,吸引著許許多多民眾參與投入了其中。然而,他們怎麼也沒想到,原來自己進入了一場沒有“規則”不知輸贏的遊戲。其中的“奧秘”又有多少人知道?


一、收藏家不去大型拍賣會舉牌

據抽樣調查,99%的收藏家從不到大拍賣會上買藝術品,因為能稱上收藏家的人已在市場上跌打滾爬多年,深諳藝術品在市場上的合理價格。那麼誰在舉牌?初入道者、投資者、投機者、送禮者、託、“洗洗涮涮者”、特殊需求者。

二、 “天價”拍品來無蹤去無影

上億元、上幾千萬的拍品最吸引人的眼球,但幾乎無人能打聽到它的行蹤,即便拍賣公司一般的工作人員也未必知道,屬最高機密。一紙拍賣規定,掩蓋了無數真相。國內外拍場上,一直有幾條大鱷在興風作浪。他們有時拉高出貨,呼風喚雨;有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甚至大聲疾呼,“藝術品拍賣10億元時代就要到了。”

收藏與市場、是誰把中國收藏推入危險的絕地呢?

三、落錘算成交,交沒交錢不重要

到商店買東西,無論你向營業員表白多少次購買意願,不交錢等於沒成交。而拍賣會上拍前大肆宣傳,落錘加倍宣傳,交沒交錢不再宣傳。

四、拍品都是孤品,世上最多兩件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是孤品,琺琅彩錦雞瓶是孤品,吉慶有餘鏤空瓶是孤品,不管存世量有多大,都說一件,最多兩件,且“流傳有序”。其實所謂的“流傳有序”往往是個美麗的謊言,試問有幾人能講清自己爺爺的經歷?

收藏與市場、是誰把中國收藏推入危險的絕地呢?

五、自家人的古董交易到拍賣會上進行

兄妹之間買賣古董不在家裡進行,有悖常理;到拍賣場去多交幾百萬、幾千萬,儍?有錢?作秀?吸引眼球?渾水摸魚?別有用心?


六、拍品買到手幾乎就是接最後一棒

上世紀80年代,有錢的日本人大量購買西方油畫,現今至少貶值50%。中國人不會上這當,把高價拍賣當遊戲看。至於有的東西春拍時5000萬買進,秋拍又1億賣出,半年賺5000萬,有這樣好事?外國人不管多麼喜歡中國古董,不去舉牌,只逛潘家園。


收藏與市場、是誰把中國收藏推入危險的絕地呢?

七、某些大拍賣公司只歡迎去舉牌買東西的

大拍賣公司對送拍品的都是應付,拍賣公司不缺拍品,收藏家能收買到的,拍賣公司也能收買到類似的。在海外拍賣會上撿漏的大多是國內拍賣公司業務員。公司就是追求利潤最大化。這是收藏家的藏品不被拍賣公司認可的重要原因。

八、收藏界黑哨現象比足球界還嚴重

足球裁判還有個資質,文博界不用,誰都可以吹哨。拍賣的由拍賣公司吹哨,尋寶鑑寶的直接上電視上吹哨,開店的坐堂吹哨,即便對收藏不太懂的人,牙縫裡也敢蹦出二個字:“高仿”。足球場上白哨黑哨一人吹,收藏界一件東西能吹出10個調來,指鹿為馬、信口開河、裝神弄鬼、亂象眾生。僅值幾千元的瓷器在黑哨聲中能賣到上百萬元。惟獨收藏者沒有發言權,民間收藏家個個灰溜溜的,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壺,越收藏心裡越涼。收藏家的地位尷尬,不倫不類,不受保護。兩種黑哨結局不同,一是將中國足球隊留在國內,衝不出亞洲;一是文物在黑哨中迅速流出中國,走向世界。

收藏與市場、是誰把中國收藏推入危險的絕地呢?

九、沒有真正的評估機構

藝術品的價值、真偽,國家沒有評估鑑定機構。誰都說了算,誰都說了不算。有些專家把收藏家當阿斗,在貶低收藏家的藏品時,往往推薦自己認定的“真品”;還有些專家認定收藏家手上的藏品95%都是假的,勾結外國資本,廉價收購中國文物,雙手拱讓中國文物的定價權、鑑定權、話語權;許多專家從不提倡科學儀器檢測,甚至排斥儀器,生怕失去賺錢機會。而收藏家把有些專家叫“磚家”;收藏家之間亦互相傾軋,只有自己的東西最好,別人的都是仿品。

十、初入收藏者常被誤導

收藏書畫的不懂絕大多數書畫會“時過境遷”;收瓷器的不收整器收瓷片;收玉的不懂“玉不琢不成器”;收翡翠的不知A貨會變B貨的原因;收紅酒的不知紅酒像洪水。不學習、不研究、不交流,交了學費還沒學到東西。都說當下收藏太熱、收藏太亂,根源在於利益莫大的驅動力,抹煞了社會公德。都說收藏的水很深,其實不然。找到誠心教你的人,說真話的人,會少走很多彎路。

收藏與市場、是誰把中國收藏推入危險的絕地呢?


向各位尊敬的收藏家致敬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