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國:用鏡頭講述平凡故事

劉愛國:用鏡頭講述平凡故事

他曾在應朝鐵廠工作,他做過報社編輯記者,他開過照相館……在他的博客、朋友圈,甚至抖音等平臺,都能看到他用相機記錄的大街小巷人們平凡的生活掠影,他就是劉愛國。

劉愛國:用鏡頭講述平凡故事

劉愛國是陽城縣駕嶺鄉護駕村人,回憶起小時候,劉愛國講的津津樂道:“父親喜歡照相,從部隊回老家時帶了本相冊,那裡有我們一家不同時期的相片,尤其是那張在武漢長江大橋下的全家福最是震撼。這本相冊姥姥姥爺看了合不上嘴,就傳給了院子裡的人看。這是個封閉的小山莊,只要院子裡的人驚奇了,那也就是全村都驚奇了。這本相冊傳遍了全村,大家羨慕不已,因為村上有不少的人還從沒照過相。”

劉愛國:用鏡頭講述平凡故事

在父親的影響下,打小劉愛國就喜歡攝影。那個年代物質匱乏,照相機純屬高檔奢侈品,很少人有屬於自己的相機,因此,買臺屬於自己的照相機成為劉愛國最大願望。

劉愛國:用鏡頭講述平凡故事

用好手中相機,尋求發現,為這個社會留影。這是劉愛國“玩”起相機的初心。1976年,18歲的劉愛國在應朝鐵廠參加工作,當領到第一月工資後,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買相機。縣城百貨大樓的櫃檯裡,擺放著紅梅相機,標價70元。攥著18元的工資,他的手心裡全是汗,看了又看他不捨地、默默地離開了。

劉愛國:用鏡頭講述平凡故事

鐵廠工會有架雙鏡頭海鷗牌相機,想玩就只能去借。買不起相機的劉愛國省吃儉用,攢上零花錢買個膠捲,借上廠裡的相機,過過癮、儘儘興,就這樣斷斷續續玩了10多年。

劉愛國:用鏡頭講述平凡故事

1987年,劉愛國花了200元錢,終於買上屬於自己的第一架華夏牌旁軸照相機。他平時不抽菸不喝酒不打麻將,用省下的錢用來買膠捲,工作之餘就遊走在各個車間,在生產的第一線拍工人們的工作身影。

後來劉愛國升任黨辦主任,他將黨務工作與職工思想宣傳工作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用相機為一線職工留影。把放大的實幹者的圖片張貼在宣傳欄裡,創辦了《百名風流人物》系列簡報,讓那些默默無聞的生產者成了新聞人物。這些都鼓舞起了職工們大幹的勁頭,起到了比獎金還有效的激勵作用。《山西日報》《山西工人報》《太行日報》《陽城報》都有他的圖片新聞。

劉愛國:用鏡頭講述平凡故事

1995年,劉愛國成為《陽城報》社的一名攝影記者。剛成立的報社,沒有配置的攝影器材,劉愛國就帶著自己的相機和放大沖洗設備投入工作。剛開始報社人手少,工作任務大,社裡沒有明確的分工,劉愛國既當攝影記者又當文字記者,還要編稿、劃版、校對等,每天忙的不亦樂乎。雖然忙,但劉愛國認真細緻,全力完成手中的每一項工作。在全省縣市報的評比活動中,他還被表彰為優秀編輯。

編輯、記者的工作一干就是十年,繁重的編校工作造成了劉愛國雙眼球面玻璃體混濁,醫生提醒他不能再疲勞工作,否則後果嚴重。就這樣,他不得不離開鍾愛的新聞崗位。

劉愛國:用鏡頭講述平凡故事

47歲的劉愛國下海了,為了能繼續從事自己喜愛的攝影,他借錢開辦了“陽城映像攝影工作室”。在做好店裡工作的同時,劉愛國繼續著他的新聞攝影,不斷地向媒體投稿,同時,他也開始了 “走遍村莊” 的行程,力爭用鏡頭記錄鄉愁。截至目前,他已走過陽城全縣一百多個村莊,圖文並茂的作品,被朋友圈、網站、微信公眾號廣泛傳播,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經商不忘回報社會,國慶60週年時,劉愛國投資五千元,在陽城縣城的席殊書屋舉辦了第一次圖片展,共展出一百幅圖片;鳳西公園剪綵時展出一百幅圖片。兩次圖展展示的都是改革開放的成果,展示的都是百姓們的幸福生活。他用攝影賺到錢來回報社會。

2012年,為照看孫子,劉愛國與愛人轉讓了工作室,遷居到了兒子工作的城市四川南充。在這個陌生的城市,他依然懷著那份攝影的初心,開始了街拍。他用相機記錄著這個城市的發展變化,每年都要做近百期的街拍系列。劉愛國還在成都、重慶、鄭州、廣州、海口、太原、晉城等城市做過街拍,只要到過的地方,都會留下影像。

如今,年已花甲的劉愛國,不忘當年那份攝影的初心,牢記著用鏡頭紀錄歷史的使命,懷著一個年輕的心態,興致勃勃地遊走在城市間,不停地走街串巷,用相機記錄平凡日子,靠鏡頭講述百姓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