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球經濟垮了,中國做好準備了嗎?

以下文章來源於智谷趨勢 ,作者智谷君

如果全球經濟垮了,中國做好準備了嗎?


如果全球經濟垮了,中國做好準備了嗎?


3月9日,國際石油價格暴跌,一度跌超30%,刷新歷史最大單日盤中跌幅。NYMEX原油期貨收跌26.74%,報30.24美元/桶,創2016年2月以來新低;布倫特原油期貨跌26.24%,報33.39美元/桶,雙雙創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由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未能與俄羅斯等非OPEC產油國達成減產協議,沙特降低出口油價的同時,宣稱大幅增產。
3月16日凌晨,美聯儲宣佈下調聯邦基金利率100個基點至0-0.25%,同時還宣佈推出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計劃,其中購買美國國債5000億美元,購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2000億美元。
然而,大幅降息後,美股股指期貨暴跌,觸發5%的跌幅限制。分析人士認為,投資者擔心美聯儲的措施仍無法對沖新冠疫情對美國經濟的衝擊。美聯儲已在3月3日緊急降息50個基點,如此密集的降息十分罕見。


市場恐慌潮已經再度升級。


一場全球性股災已經蔓延開來,受傷嚴重的是美股……


而中國股市意外表現最優秀……


如果全球經濟垮了,中國做好準備了嗎?


市場現在坐上了180度直上直下的過山車。劇烈震盪之中,第一個被拋出去的就是沒繫好安全帶的。不知道這場震撼的恐慌大潮最終會捲走多少萬億的財富、埋掉多少個體。


更加不知道,危機會以何種形式繼續蔓延。


我們面臨著太多的不確定性。


沙特和俄羅斯的任性,會不會將世界經濟拖入衰退?


連黃金這種避險資產都在跌,一場全球性大通縮、大蕭條真的來了嗎?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同此涼熱的今天,中國是否做足了準備?


如果全球經濟垮了,中國做好準備了嗎?


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之一:


此次全球性恐慌的導火索——石油價格戰,會不會變成一場持久戰。


石油價格戰,本質就是為了爭奪市場份額。


用這兩年時髦易懂的話來解釋:全球遲遲沒有一場突破性的技術革命來做大蛋糕,局面變成了存量殘殺,你死我活。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加劇了這一矛盾。石油第一進口大國經濟一度停擺,打擊全球石油需求,此前一個月油價已經跌了10%。


產油國之間的協議原本是要以減少供應的方式支撐油價,但俄羅斯不幹,沙特一氣之下宣佈全面開打價格戰,兩國競相開閘放油。


一場以壓低油價為籌碼的競次博弈很刺激,實際兩個戲精國家的經濟、財政都承受不起長期的消耗。


不過,這場價格戰打擊了雙方共同的競爭對手——美國的頁岩油生產商。


頁岩油本來被視為挑戰石油地位的新能源,美國因為一場頁岩油革命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甚至還能實現淨出口。


現在幾乎所有的頁岩油鑽井都在賠錢。


據彭博報道,超過100家頁岩油生產商無法在31美元的油價下扭虧為盈,因為回報微薄,投資者紛紛出逃。


擠出了頁岩油的部分市場份額後,沙特和俄羅斯會停火嗎?這場戲還要演多久?


據最新消息,戰鬥民族居然先遞了橄欖枝,表示願意重回談判桌,但沙特拒絕參加OPEC+會議。


誰都玩不起,但就是要比誰先繃不住。


對中國來說,意外的收穫可能有兩個:


1.可以趁勢低成本增加石油戰略儲備;

2.市場避險情緒飆升,人民幣暫時解除了升值壓力。


但這場石油價格戰繼續打下去,金融市場時不時就會來一個閃崩,我們的資產會越來越不安全。


勉力維繫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也會加速滑向懸崖。


如果全球經濟垮了,中國做好準備了嗎?


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之二:


石油價格戰和新冠病毒的雙重暴擊,會不會將全球經濟拖入衰退。


低油價如果持續下去,會繼續壓低歐洲微弱的通脹預期,擠出美國油氣商業投資,拖累美國經濟。


而正在加速蔓延的疫情,更是對全球的生產消費活動有嚴重的抑制,交通停運、工廠關門、消費場所人流開始減少……


兩者會打擊大家對未來的信心,甚至可能造成金融資產的恐慌性拋售。


金融資產價格瘋狂上漲和下跌反過來又進一步強化了大家對未來的消極預期,錢變得越來越不敢花了。


全球經濟衰退,就一步步自我實現了。


現在,歐洲開始步入疫情爆發期,暫未見拐點,意大利全國封城,默克爾認為多達7成公民將受到感染。


美國的防控方式目前具有相當高的不確定性,前景不敢輕言樂觀。


如果歐美相繼大規模淪陷,全球經濟會很麻煩。


如果全球經濟垮了,中國做好準備了嗎?

各國疫情所處階段


為了應對短期的經濟衝擊,歐美正在開啟一大波貨幣和財政聯合出擊的寬鬆潮。新興市場也緊隨其後。


美國——3月15日美聯儲緊急宣佈,將基準利率降至接近零水平,並啟動規模達7000億美元新一輪量化寬鬆,以應對新型冠狀病毒對美國經濟造成的影響。


英國——無預期降息了50個基點,脫歐死扛著沒降,一次疫情給了臺階下。英國的預算報告還會宣佈30年來最大的政府債務擴張,宣告英國財政緊縮時代的終結。


歐盟——3月12日晚歐央行直接跳過降息,加碼1200億歐元的QE,並承諾維持流動性支撐。包括行長拉加德在內的更多聲音是在呼籲,歐洲唯有實施大規模財政刺激才能避免衰退。


但歐洲的難題在於,財政沒有整合,各國未必能協調出同步的財政刺激。


疫情最嚴重的意大利已經宣佈支出250億歐元來應對新冠肺炎的衝擊。


而最有領導力、也最自律的歐洲火車頭德國還在保持定力,沒有明確表示出臺大規模刺激。


現在歐洲各國都在向德國財政施壓,默克爾也開始態度鬆動,準備放棄長期以來的財政平衡預算。


不過,歐美恐怕不是讓全球經濟免於衰退的關鍵。


有不少分析認為,歐美的貨幣和財政刺激作用可能沒有想象中樂觀,他們寄希望於全球經濟另一個火車頭——中國。

牛津經濟研究院說,一季度全球經濟受中國拖累,但二季度全球的反彈將由中國來引領。


如果全球經濟垮了,中國做好準備了嗎?


沒想到吧,我們都在操心中國經濟,外國人卻這麼看好中國。


這一回,中國可以嗎?


我們來看看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有沒有出問題。


如果全球經濟垮了,中國做好準備了嗎?


拉動中國經濟第一駕馬車——外貿有所波動。


今年是中國第一次把1-2月的進出口數據合併發佈,按美元計價,進出口貿易總額下降11%,出口數據同比下跌17.2%,進口數據反而不算有什麼衝擊,韌性很足,僅下跌4%。


如果全球經濟垮了,中國做好準備了嗎?


好消息是,外貿行業的復工復產在加速推進。

一個是企業復工。


海關總署對2552家外貿樣本企業的調查顯示,目前80.6%的外貿企業已經復工。


一個是人員的到位。


3月7日人社部的數據稱,返崗農民工有7800萬,已經恢復了返鄉農民工的6成。外貿企業佔比高的長三角和珠三角農民工復工率都比較高,廣東、浙江達到7成,江蘇有6成。樂觀預計是4月上旬基本完成農民工返崗運輸。


不過,3月10日,農業農村部卻說,現在還有近一半左右的返鄉農民工沒有返城復工。


還有一個是國際物流的快速恢復。


中國效率很驚人。舟山港在2月16日通關5個標準箱,22日就立馬激增到13235個。還有洋山港20號通關了59800個標準箱,突破了2019年的日均54200標準箱通關量。


下面這張圖是珠三角的集裝箱船擁堵量,現在港口的積壓加速清除,擁堵減少就是物流業開始復甦的拐點了。


如果全球經濟垮了,中國做好準備了嗎?


壞消息是,海外疫情正在蔓延開,具有極大不確定性,復工復產的外貿企業遭受二次衝擊。

1.歐美加強對疫情的嚴格防控之後,出口企業會面臨海外訂單下降的風險;


2.進口的原材料和半成品庫存告急,供應鏈壓力開始向國內轉移。中國製造業的供應鏈自主性仍然是不足的,嚴重依賴進口。一旦國際供應跟不上,特別是日韓,工廠又會被迫陷入停工。


商務部已經出臺了出口退稅、出口信用保險、出口信貸等支持政策,培育新平臺新模式去保供應鏈穩定。


但幾乎無法避免的,投資者會加快部分產業向越南等國的轉移,以分散風險。


如果全球經濟進入短期的通貨緊縮,中國的出口需求會嚴重受挫,進口可能會因為價格下跌而增加了一些國民收入。


拉動中國經濟第二駕馬車——投資,被寄予厚望。


這才是國外都看好的“中國力量”。


寄希望於中國啟動新一輪的“基建狂潮”來減少大家的痛苦,推動全球經濟增長。


畢竟金融危機之後的四萬億、以及15年的供給側改革,都是中國用基建和房地產的洪荒之力把大家拉出泥潭。


這一回,中國還會大規模刺激房地產嗎?恐怕難。


最近樓市吹的全是妖風,各地迷惑行為頻出,比如:


駐馬店降公積金貸款首付,7天后就被河南約談叫停;


廣州公寓鬆綁限購,隔天撤回;


湖北銀行下調首付比例,半天之內否認;


陝西寶雞市發文要求各銀行積極爭取降首付比政策,半天內撤回……


這些行為就像是股市裡的試盤,先故意搗亂一下市場,看看盤中的反應、阻力在哪裡,之後迅速退出,盤內迴歸平靜。自己心裡也有了點數。


金融地產,上面綁著房地產開發商、銀行、地方政府,沒有餘糧彈藥的時候,大家都是一起過苦日子。


但是,在“因城施策”的框架下,不應當視政策如兒戲。


除了房地產,這一回,中國還會有超預期的基建狂潮嗎?


我們來看具體省份的投資數額變化,這裡只統計有公佈計劃完成額的17個省。


單單看總投資額,驚人,17省一共37萬億!


但是,總投資額不是全砸在今年的,而是分成多年實施。


今年砸的錢,要看“計劃完成額”,目前至少有7萬億。以前4萬億時,中國GDP只有31萬億,現在是100萬億的盤子,7萬億算不上“基建狂潮”。


計劃完成額僅增長4.8%。還記得2019年的基建,市場幾乎一致給予高度看好,認為投資增速會從2018年的3.8%大力反彈回2017年19%的水平。


結果猜怎麼著?2019年基建投資增速3.8%。


另一個大家都狂熱的“新基建”,會有超預期利好嗎?


不可否認,中國的新基建還有很大的潛力和空間。


但短期內“新基建”是概念熱,實際投資規模會比預想要小很多。


比如5G。今年至少要建55萬個5G基站,陣仗還不如4G,2019年新建的4G基站總數為172萬個。2020年,國家電網的電網投資計劃為4080億元,較2019年下降約8.8%。


比如人工智能。芯片從投入研發到規模化生產需要多年時間,投資回報週期長,中國基礎薄弱。但2019年,人工智能領域頻頻出現缺錢的新聞,因為砸錢有去無回,資本陪跑之路才剛剛開始,就已經跑不下去了。


相比傳統基建,體量更是小。


後者能吸納更多的就業人口,而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出口加工業此次受嚴重衝擊,就業才是最大的問題。


高層最新的表態:只要今年就業穩住了,經濟增速高一點低一點都沒什麼了不起的。


基建,對於中國經濟來說,是託底作用,保證經濟能平穩運行在合理區間。


從中國的宏觀槓桿率一圖中可以看出,政府還具有相當的舉債空間,財政發力是今年中國穩經濟的重點。


如果全球經濟垮了,中國做好準備了嗎?

《2019年年度宏觀槓桿率報告》


財政雖然是緊平衡,但是今天挖井明天就能喝水的資源不少,比如事業單位存量資金的盤活、央企上繳利潤、政府勒緊腰帶過緊日子等。


配合降準降息等一套貨幣組合拳,要實現翻一番的經濟目標,不算困難。


可以再看看上圖底部的居民部分,槓桿率上升速度過快,如果再把錢耗到房地產裡,會嚴重影響居民消費的動能。


如果全球經濟垮了,中國做好準備了嗎?


拉動中國經濟第三駕馬車——消費,需要培育。


根據美國調研公司對12個國家的每日跟蹤調查,日本消費者信心受到打擊最大,本來就很脆弱,疫情來了更是雪上加霜。


歐洲的消費者信心也都在減弱,特別是在民眾投資股市比例較高的國家。


美國處在歷史高點的位置,但美國有50%的家庭有股市投資,這是隱憂。


中國的消費者信心最強,是日本的兩倍多。這種相對樂觀,該機構的一個解釋是,信息的控制可以減少恐慌。


身處國內,我們的真實感受又是如何?


2月份的通脹指數為5.2%,依舊是生豬供應減少帶來的價格上漲,老百姓仍然覺得物價在漲,我們在經歷通貨膨脹。


核心通脹卻僅有1%,創下近10年最低水平,工業品出廠價格又轉為下跌,PPI同比下降0.4%,生產商會覺得,我們或許已經在經歷通貨緊縮。


對通脹的感知,已經步入了分化。


今年的消費會不會在疫情之後出現報復性反彈,一切都還不明確。


但相當明確的是,這種消費潛力需要培育而不是消耗。


與其跟某些地區一樣鼓勵幹部帶頭購物消費,不如動動腦筋想想如何調節財富分配,如何營造更友好的營商環境,提高居民收入的增速。


如果全球經濟陷入衰退,我們就需要用更大的力度、更大的勇氣去竭力抵制這種衰退的蔓延。


越是遇到困難就越是要擴大改革開放。


如果全球經濟垮了,中國做好準備了嗎?


如何最大程度釋放改革開放的紅利?


有一些改革是長週期的,但有一些改革卻是能短期見到利好的。


能激發全社會經濟活力的,最終無非就是人和錢的自由流動。

這才是中國最好的準備。


最近,摩根士丹利將中國、新加坡、澳大利亞列為資產避難國。資產避難國就是資本市場在面臨全球性風險的時候,資產放在這個國家是安全的。過去這種情況主要在西方,而這一次,中國被排在了第一位。


當然,全球共同防疫才剛剛拉開序幕。中國決不能掉以輕心。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智谷趨勢(ID:zgtrend)微信公眾號。原標題為:《股災蔓延!如果全球經濟垮了……中國做好準備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