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實驗室儀器爆炸,讓諾獎得主58年前的設想成為現實

一次實驗室事故差點燒燬了他們的儀器,卻也讓他們實現了諾獎得主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在 58 年前提出的一個設想:用電場操縱單個原子核。

一次实验室仪器爆炸,让诺奖得主58年前的设想成为现实

用納米尺度電極控制硅芯片上單個原子的量子態(藝術概念圖)。圖片來源:UNSW/Tony Melov

撰文 戚譯引

新南威爾士大學研究團隊 3 月 11 日在《自然》發文,報告成功實現了核電共振,僅使用電場改變單個原子核的量子態。這一構想最初由諾獎得主尼古拉斯·布隆伯根(Nicolaas Bloembergen)在 1961 年提出,但此前從未有人實現。如果核電共振能夠得到廣泛應用,它或許將動搖磁共振在科研和應用中的“壟斷”地位,甚至對量子計算機的研發產生重要作用。

對於研究團隊而言,這個成果完全是個意外驚喜——此前他們甚至沒有聽說過布隆伯根的設想,是儀器爆炸讓他們發現了新的研究方向。

一次愉快的實驗事故

研究團隊最初的計劃是對單個銻原子進行核磁共振。論文共同一作舍爾旺·阿薩德(Serwan Asaad)博士解釋說:“我們最初的目標是探索量子世界和經典世界之間的邊界,而經典世界是建立在核自旋混沌行為之上的。這完全是一個好奇心驅動的項目,我們沒有計劃任何應用方向。”

“但是實驗開始之後,我們發現有什麼地方不太對。原子核的行為很奇怪,它拒絕對一些特定的頻率作出回應,卻對其他的頻率作出強烈的反應,”另一位共同一作文森特·穆爾瑞克(Vincent Mourik)博士說,“我們一度感到很困惑,直到某一刻靈光一現,我們意識到那是核電共振,不是核磁共振。”

阿薩德博士繼續說:“實際上,我們製造了一臺儀器,其中包含一個銻原子和一根特殊的天線。我們本來計劃製造高頻磁場控制原子核。這個實驗要求磁場達到很高的強度,所以我們對天線施加了很大的功率,然後它就爆炸了!”

穆爾瑞克指出,如果是磷原子那樣比較小的原子核,天線爆炸後儀器肯定就不能用了,“但是我們用的是銻原子,儀器還能繼續運行。而且在爆炸之後天線產生的不是磁場,而是較強的電場。我們‘重新發現’了核電共振。”

被遺忘的設想

當時研究團隊還沒有意識到,他們首次實現了諾獎得主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在半個世紀前提出的設想。研究通訊作者、UNSW 量子工程學傑出教授(Scientia Professor)

安德里亞·莫萊羅(Andrea Morello)說:“我這輩子花了二十年研究自旋共振,但我真沒聽說過核電共振。我們重新發現了這個效應,完全是出於意外,我從來沒想過要去尋找它。最早進行實驗驗證的嘗試遇到了重重困難,如今整個核電共振領域已經沉睡了超過半個世紀。”

一次实验室仪器爆炸,让诺奖得主58年前的设想成为现实

莫萊羅教授、穆爾瑞克博士以及阿薩德博士。圖片來源:UNSW

核電共振的原理與核磁共振相似,都利用了原子的自旋。在原子內部,原子核電荷分佈受到核自旋影響,沿著核自旋方向形成一個旋轉的橢球體。原子核偏離球形的量產生核電四極矩,核電四極矩同電子產生的電場相互作用即核電四極相互作用。在 1961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尼古拉斯·布隆伯根提出,對於自旋 I> 1/2、核電四極矩不為零的原子核,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用共振電場調節它的核電四極相互作用,從而改變核自旋。

不過在當時,核磁共振技術相比之下要成熟得多,布隆伯根本人就是先驅之一。早在 20 世紀 40 年代末,布隆伯根在哈佛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就和導師愛德華·珀塞爾(Edward Purcell)一同開發核磁共振技術。到 70 年代初,核磁共振成像儀開始用於醫學檢查,接下來它還會被應用到更多的領域。布隆伯根也轉向激光光譜學研究,並因此分享了 1981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核電共振的想法似乎被漸漸遺忘了。

打破核磁共振的“壟斷”

如今,新南威爾士大學研究團隊證明能夠用電場改變原子核的自旋,並使用計算機建模進行了分析。他們證明,原子核電共振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微觀現象:電場扭曲了原子核周圍的鍵,迫使它轉向。

用磁場和電場控制原子自旋,有怎樣的差異?莫萊羅用桌球檯進行比喻,他說:“磁共振就像舉起整張桌子搖晃它,來控制某一個球。我們確實移動能那個球,但同時也會移動其他的球。而電共振是一個突破,這相當於給你一支檯球杆,你能用它精確地把某個球打到期望的地方。”

如今磁共振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於醫學、化學、採礦等領域,而論文作者們指出,如果要在納米尺度上進行應用,電共振的優勢遠大於磁共振。磁場的產生通常依靠大型線圈和強大的電流,並且磁場很難被約束在小範圍內;相比之下,一個小型電極的尖端就可能產生很強的電場,並且電場更容易被約束或屏蔽。

研究作者們認為,如果將能夠用電場控制的原子核用量子點連接起來,並實現規模化,或許有助於開發出基於原子核自旋和電子自旋的硅量子計算機,且不依靠共振磁場運行。

“這一發現意味著我們找到了一種方法,能夠利用單原子自旋製造不依靠共振磁場運行的量子計算機,”莫萊羅說,“我們還能利用原子核作為精度極高的傳感器,用於探測電場和磁場,甚至回答量子科學中的基本問題。”

Asaad, S., Mourik, V., Joecker, B. et al. Coherent electrical control of a single high-spin nucleus in silicon. Nature579, 205–209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057-7

1. https://newsroom.unsw.edu.au/news/science-tech/engineers-crack-58-year-old-puzzle-way-quantum-breakthrough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550458a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物理定律告訴你:表白可能鉅虧,分手一定血賺

2. 震驚!昨天你們立起來的掃把,甚至真的驚動了 NASA

3. 酒精和 84 消毒液到底能不能一塊用?

4. 一次性醫用口罩是怎麼做出來的?如何消毒?

5. 數學好玩個球啊,這支豪門球隊用一群數理博士橫掃球場

6. 「測溫槍」到底是怎樣測出你的溫度的?

7. 等量 0 度水和 100 度水混合能得到 50 度水嗎?

8. 人類為什麼喜歡親吻?

9. 病毒從哪裡來?

10. 一見鍾情,到底靠不靠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