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期古驛道研究為基礎,建立教學實踐基地的探索

以前期古驛道研究為基礎,建立教學實踐基地的探索

——以樟林古港和汕頭小公園為例(作者:汕頭社科聯林立)

一、前期的研究成果

中山大學古驛道文化研究中心對樟林古港和汕頭開埠區的研究已經取得了相當的學術成果。

在陳春聲教授的研究領域中,汕頭開埠前後的口岸及其區域社會史是一個重要的部分。1989年,他完成博士論文《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後,追尋清代大米跨國貿易的蹤跡,將研究聚焦到清代暹羅大米入口的重要口岸——樟林港,這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口岸之一。陳教授連續二十幾年在樟林開展深入的田野調查,結合文獻資料,取得了一系列有富有創見的學術研究成果,研究範圍包括:明清之際海盜與海上貿易、清代到民國的樟林社會、民間信仰與社區地域關係、信仰空間與社區歷史演變、鄉村故事與國家歷史等。深入關注海上絲路人的活動,是陳教授研究的特色之一。因此,移民、華僑、僑鄉、僑批,成為陳教授研究的又一領域,有代表性的學術成果如:《近代華僑匯款與僑批業的經營——以潮汕地區的研究為中心》、《僑鄉的文化資源與本土現代性——晚清以來潮汕地區善堂與大峰祖師崇拜的研究》等。通過對僑批的研究,陳教授指出“近代東南沿海僑批業者進行的不但是經濟的活動,而且這些活動有更深刻的社會與文化內涵。僑批問題不僅是金融的活動,其背後同時也是人員、物資和信息的交流。”

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博雅學院院長謝湜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對汕頭城市歷史文化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已取得一系列成果,其中如發表在權威刊物《近代史研究》上的《民國時期汕頭城市商業地理的初步分析——以僑批業為中心》,歐陽琳浩的博士論文《汕頭城市發展的空間形態與進程(1860-1949)》,是從歷史地理的角度探討汕頭城市歷史變遷的;而林立的博士論文《從舊戲到戲劇——以潮劇傳統藝術傳承鏈的演變為例》,則從文化的角度入手,探討其歷史變遷過程。

2017年10月12日,在許瑞生副省長的倡導並親力推動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樟林古港田野工作室正式成立。成立工作室之後,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積極投入工作室的建設,把樟林古港研究和汕頭開埠城市史研究更加有機地聯繫起來,將工作室建設成為學術研究和文化傳播的高地,並以此促進學校的學科建設、實踐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二、依託研究成果進行實地教學的探索

如何使前期的研究成果得到轉換,成為教學資源,起到培養學生的作用,促使更多的學者投入研究,使成果進一步擴大、深化,是我們面臨的命題。

為此陳春聲教授聯合閩粵港臺學者,組織了一次富有意義的實地現場教學實踐,對建立教學基地進行了有效探索:

1、前期的準備工作

(1)學員的招募。本次教學實踐活動我們徵集兩岸及亞太地區及海外留學的文史科系的博士生或近年獲得博士學位的年輕學者。經過徵集和篩選共有大陸20名、臺灣20名及亞太地區5名博士生入選。學生的篩選保證了教學活動的高水平和國際視野。

(2)準備相關讀本。按照我們目的是把文獻研讀和考察歷史現場結合起來,通過實地考察加深對文獻的理解。因此,在前往考察之前我們就要為學員準備好考察目的地的歷史文化資料的讀本。

讀本的目錄如下:

  A 總論

一、地圖

二、嘉慶《澄海縣誌》卷 6《風俗》,卷 7《山川》,卷 8《都圖》

三、陳春聲《地域認同與族群分類:1640-1940 年韓江流域民眾“客家觀念”的演變》

B 汕頭開埠街區、老媽宮

一、地圖

二、汕頭相關史料摘抄

1、惠潮嘉兵備道行轅碑記(同治七年)

2、光緒八年澄海知縣蔡凌霄定紅線及章程五款

3、蔡文謨《汕頭市通商紀要》

4、辛大同《漫談汕頭市之今昔》

三、《六十年來之嶺東紀略》

四、民國《汕頭指南》

五、潮海關、汕頭海關

六、其他碑銘材料

  C 樟林

一、民國樟林全圖

二、《樟林鄉土史料》

三、尹佩紳《鳳山記序》

四、張桂蟾《晏海緲論》

五、《樟林社會概況調查》(節選)

  2、汕頭開埠區和樟林古港的實地教學考察

(1)活動開始前,中大古驛道中心認真準備、規劃活動流程和考察路線。旨在利用中心的有利條件,結合文獻閱讀與田野考察,拓展青年學子學習視野,提高專業研究水平,並起到宣傳南粵古驛道,推動古驛道歷史文化研究和保育活化的作用。活動得到了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以前期古驛道研究為基礎,建立教學實踐基地的探索


圖 1 考察汕頭小公園合影

(2)陳春聲教授的學術講座。2019年8月12日下午,師生們抵達汕頭賓館,剛一下車,就帶著行李進入學術報告廳,聆聽陳春聲教授作《樟林古港與海上絲綢之路》學術報告。陳教授從辨析梳理“海上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出發,指出“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不同:一是其貿易的貨物以陶瓷等為主,二是其構成是港口與航線的網絡,而並非陸地上的一條路。以此為我們勾勒出整個古代中國海上貿易的大背景。接著,陳教授為我們梳理了民國以來樟林研究學術史,介紹了樟林研究的史料,指出從前人的研究我們基本可以明白,樟林與南洋有著比較久遠而密切的關係,作為一個雜姓的社區,其社會深受華僑的影響。接下來,陳教授從明代中後期開始至近代,沿著歷史發展脈絡,結合樟林地理條件,著眼當地人群的活動,逐步為我們介紹他的樟林研究:明代後期地方動亂與樟林城寨的修築、城寨內部“四社”的劃分、從“遷界”毀城到“復界”後聚落重建、海上貿易與“六社八街”格局的形成、“城仔內”的世界:巡檢司、守備署與官方廟宇、社會的近代轉型與“僑鄉”的意義。揭示了樟林社會如何從明代後期一個以農業漁業為主的聚落,到清中期以後由於海上貿易的影響,成為一個以商業為主的社區,再到近代轉型成為一個僑鄉社會,其背後經濟跌宕起伏的變遷歷史。陳教授的研究既視野宏闊,高屋建瓴,又細緻入微,分析精到,將樟林研究推到一個更為深廣的新境界,是南粵古驛道研究的典範之作。陳教授的講座深入淺出,風趣幽默,講座上不時發出會意的笑聲。

以前期古驛道研究為基礎,建立教學實踐基地的探索


圖 2 陳春聲教授作《樟林與海上絲綢之路》講座

(3)汕頭開埠區的實地考察。汕頭是繼樟林之後韓江流域人們出海下南洋的重要口岸,也是中國近代海上貿易的重要口岸。汕頭作為一座近代城市,其典型歷史意義在於反映了中國的近現代化進程。19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汕頭開埠和韓江流域人民更多地移居海外,潮汕地方社會越來越明顯地呈現出“僑鄉”的特質。汕頭的開埠對近代樟林,乃至整個韓江流域的社會轉型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正是基於此,從樟林的研究延伸到汕頭研究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中山大學南粵古驛道文化研究中心謝湜教授帶領的團隊對汕頭城市歷史文化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已取得一系列成果:如謝湜教授和歐陽琳浩博士的力作《民國時期汕頭城市商業地理的初步分析——以僑批業為中心》,發表在權威刊物《近代史研究》上;歐陽琳浩的博士論文《汕頭城市發展的空間形態與進程(1860-1949)》,從歷史地理的角度探討汕頭城市的歷史變遷;林立的博士論文《從舊戲到戲劇——以潮劇傳統藝術傳承鏈的演變為例》,則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入手,探討其歷史變遷過程。

中山大學南粵古驛道文化研究中心安排師生們對汕頭開埠歷史街區——小公園片區作了一次實地考察。考察從位於外馬路的存心善堂開始——位於昇平路和外馬路東北角的沙汕頭炮臺舊址(現為工商銀行)——老媽宮、關帝廟、龍尾爺廟、新關街——外馬路郵局舊址——外馬路居平路交界臺灣銀行——沿居平路參觀延壽善堂、鎮邦街耶士摩普益社舊址(現為萬安花園)——沿昇平路到中山紀念亭(小公園、南生公司等)。

本次汕頭開埠區實地考察結合中山大學南粵古驛道文化研究中心團隊研究成果,在關鍵的節點上為學員進行講解,讓學員瞭解汕頭如何從沙汕頭炮臺、老媽宮一隅,隨著開埠,商業發達,在用地需求的驅動下,因人們逐步填海擴展而初步形成放射狀的街道格局,又如何隨著民國汕頭市政規劃的實施,形成了以小公園為中心的商業街區。

2019年8月12日晚,考察完汕頭開埠區,師生們到老媽宮戲臺欣賞潮劇演出。潮劇起源於宋元南戲,是根植於潮汕鄉土的地方劇種,隨著潮人漂洋過海到東南亞各國,是海上古驛道的文化使者。跨國流動,促使潮劇發生著一系列變化,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潮劇經過大規模的戲曲改造,其面貌又發生了深刻的改變。歷史變遷的痕跡就沉澱在劇種之中,師生們在享受聽覺、視覺盛宴之時,也初步領略了穿越時空直到現代的新舊交織的歷史聲音。本次演出主辦方是汕頭市文聯和廣東潮劇院,演出劇目為:《京城會》、《桃花過度》、《蘇六娘(選段)》、《楊子良討親》、《穆桂英招親》,演員陣容強大,演出博得師生們的陣陣掌聲。

以前期古驛道研究為基礎,建立教學實踐基地的探索


 圖3 研習營師生在汕頭老媽宮戲臺欣賞潮劇

以前期古驛道研究為基礎,建立教學實踐基地的探索


圖4 研習營師生聚精會神觀潮劇

(4)樟林古港的實地教學考察。2019年8月13日,師生們從汕頭驅車到樟林古港進行實地田野考察。師生們在位於塘西德和裡(俗稱德茂內)的一處老祠堂——起鳳陳公祠用完午餐,帶著主任贈送的富有潮汕特色的過番三寶之一——水布開始考察。陳春聲教授親自制訂了考察路線,考察主要圍繞樟林社區的神廟系統展開:從塘西三山國王廟開始——位於現中山路的感天宮——火帝廟——玄天上帝廟——城仔內的媽祖廟(同時供奉亥爺)——位於南社的山海雄鎮廟(供奉三山國王)——新興街(參觀位於林園的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樟林古港田野工作室)——到新圍天后宮結束整個考察。透過神廟系統的變遷興衰,陳教授為學員們講解樟林社會的變遷。實地考察活動當天烈日當空,氣溫將近40攝氏度,大家不畏酷暑,揮汗如雨,跟陳教授一起穿行在樟林的街道、小巷,尋訪廟宇、古蹟,聆聽講解,不停觀察、拍照、思考、提問。這種深入歷史現場,在田野中解讀史料,加深對史料的理解的做法,正是陳教授和學術夥伴們多年來身體力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同學們能夠親臨其境,實地觀摩學習,均覺收穫頗豐。

以前期古驛道研究為基礎,建立教學實踐基地的探索


圖5 在德茂內祠堂午餐後,研習營師生出發考察樟林

以前期古驛道研究為基礎,建立教學實踐基地的探索


圖6 訪問位於新興街林園的中山大學南粵古驛道文化研究中心樟林田野工作室

三、思考和未來計劃

1、樟林和汕頭是南粵古驛道的兩個重要節點,此次學術活動通過講座和實地考察,讓師生們對潮汕地區豐富多彩的地域社會文化形成與變遷過程有了一個較深的理解,對南粵古驛道歷史文化研究保育活化將起到積極作用。

2、本次考察活動能夠收到預期的成果,是與前期比較深厚的學術研究分不開的。由於陳春聲教授長期的耕耘,樟林古港有著紮實的研究成果,同時由於謝湜教授團隊2019年的研究,汕頭開埠區也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從前期的資料準備,到路線規劃,到現場教學,現場考察的帶領、講解均有充分的基礎,給學員以比較深刻的啟示。但是,不足之處在於由於客觀上的原因,此次活動的時間比較緊張,也使教學、考察活動難以深入、從容地進行。

3、未來的計劃——建立中山大學歷史系實踐教學基地。中山大學歷史系歷來提倡走進歷史現場,在歷史現場理解史料、理解歷史、理解社會發展進程。本次考察的成功,也為今後將汕頭和樟林建設成歷史系教學實踐基地打下基礎,接下來我們將結合教學、科研活動,結合南粵古驛道歷史文化研究,立足汕頭和樟林古港開展常規性的現場教學,鍛鍊老師、培養學生,推動教學和科研進一步深入開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