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霍克斯四段式結構等3個維度,賞析《那山那人那狗》的獨特魅力

有這樣一部中國電影:當它在1999年推出後,各大發行公司都不感興趣,在國內只賣出了一個拷貝,在院線上映後也無人問津;而在2001年被日本引進後,票房卻意外地持續走高,超過了張藝謀導演的《我的父親母親》,成為日本境內票房最高的中國“神劇”;到了2003年11月,累計票房已高達8億日元。

這部電影,就是奠定霍建起導演江湖地位的《那山那人那狗》,先後榮獲了金雞獎最佳劇情獎與最佳男主角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電影節最受觀眾歡迎影片獎、日本國家電影獎最佳外語片獎等近20項大獎。

從霍克斯四段式結構等3個維度,賞析《那山那人那狗》的獨特魅力

電影《那山那人那狗》,改編自彭見明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發生於20世紀80年代間中國湘西一條鄉間郵路上的平常故事:

兒子(劉燁飾)接班鄉郵員工作的第一天,父親(滕汝駿飾)千叮嚀萬囑咐後仍不放心,遂決定帶上長年作伴的忠犬(名叫“老二”),陪兒子再走一趟已走了20多年的鄉郵路。經過223裡的跋山涉水,與不同的村民接觸後,兩人漸漸打開心扉,多年的隔閡也在和風細雨中慢慢冰釋,三天兩夜間不知不覺完成了使命的傳承。

該片在日本上映後,《日本經濟新聞》專欄作家池內紀對其中質樸的真情實感讚歎不已:這是一部十分質樸的影片,人們不僅欣賞到了南方鄉村美麗的綠色風景,還能體會到了深沉的父子親情,而這種父子親情恰好是日本最為缺乏的。

這部情節簡單、節奏緩慢的電影畫面足夠漂亮,音樂足夠優美,情感足夠動人,既是一部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風光紀錄片,更是一篇彰顯人性美好、人情動人的唯美散文詩,正是對木心那首《從前慢》的生動復現: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霍克斯四段式結構等3個維度,賞析《那山那人那狗》的獨特魅力

從敘事學的理論來說,《那山那人那狗》採用的是霍克斯四段式結構,以第一人稱進行“內焦點敘事”,以父親陪兒子走完200多里的鄉郵路為明線,以父子之間逐漸和解的情感變化為暗線,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漸次展開情節。

在三天兩夜的時間裡,老鄉郵員與鄉親們多年來的相互關懷,通過諸多平和的細節顯露出來,父子二人的感情也有一個“逐層深入,步步推進”的融合過程。

下面,就帶你從敘事結構、敘述視角、敘事時空三個維度具體賞析本片的獨特魅力。

01.敘事結構:散文化敘事,卻有霍克斯經典四段式的故事建構。

《那山那人那狗》,是霍建起“霍氏美學”的代表作,有一種類似散文詩的美感,不重情節跌宕與衝突編排,用景深鏡頭、背景音樂與細節的鋪陳突出情感,達到情感的積澱。

本片的情節雖不曲折,故事建構卻跟美國導演霍華德·霍克斯經典的四段式結構有異曲同工之妙。

  • 第一段為序言,建立主角父子倆在過去或者現在的親密關係中的衝突

兒子的第一次送信之旅,是帶著對這份苦差事的誤讀開始的:他滿心是成為“國家幹部”的歡喜,對跋山涉水的艱辛毫無概念,渴望馬上獲得鄉親們的認可和感激,甚至不大樂意與父親共同完成這一次送信。

這也是父親的最後一次送信之旅,他是帶著告別的傷感上路的:他對鄉郵路上的鄉親懷有極深的感情,對鄉郵路上的鄉親懷有極深的感情,忠犬老二不願意離開老主人,父親對接班的兒子也不甚放心,便毅然選擇了和兒子同行。

兒子從小就跟不常在家的父親生分,連“爸”都很少叫一聲,難以理解父親對這份工作的眷戀;父親不甘心承認身體機能的衰退,嫉妒兒子“媽媽的,叫得親”,對年僅41歲就被要求退休一直耿耿於懷。因此,在剛踏上郵路的時候,兩人的身影相隔很遠,相處起來異常彆扭。

從霍克斯四段式結構等3個維度,賞析《那山那人那狗》的獨特魅力

  • 第二段和第三段發展第一段中父子倆已經建立的主要衝突

在送信的前半程,父子倆爭執不斷,甚至不乏互嗆。

第一次,兒子久久沒有看到父親趕上來,擔心之下就丟開郵包折回去找。郵包雖然沒丟,父親卻還是發了火。

第二次,在望風坑村委會,秘書說起外面來的老師、醫生、儲蓄員、公安個個能當勞模當幹部,只有父親什麼好處都沒趕上。兒子不禁埋怨起了父親的不爭不搶,連表揚信都沒有一封。

第三次,父親“假冒”盲眼老嫗五婆在外的孫子,為她寄錢寄信探望她,兒子不能理解,“教訓”父親這是越庖代俎,是在包庇不孝的孫子,抱怨說“換了別人誰會像你一樣”。父親認為五婆孫子是大學生又是國家幹部不需要別人教,堅持認為“天花亂墜的想法,幹不成有什麼用”。

第四次,對於一些路段能不能搭便車的問題,父子倆各持己見,則生動反映了兩代人的觀念分歧。

兒子提議:“其實這樣的路段,可以搭便車的嘛。”

父親答覆:“郵路就是郵路,該怎麼走啊就怎麼走。”

兒子不服:可像這樣沒有人家的地方,根本沒必要這麼走。

父親解釋:“這麼走踏實,有準頭兒。”

兒子堅持:“你沒有試過,怎麼知道不行?”

父親回應:“我才不會去站在路邊上給人家陪笑臉呢。”

兒子讓步:那也可以搭班車啊,花錢買票總沒問題吧

父親不屑:“就那麼幾個站、幾趟車,還沒我準時呢。”

兒子無奈:“摸摸規律嘛。”

父親批評:“郵路就是郵路,像你這樣整天想著投機取巧,還跑什麼郵路?”

兒子犟嘴:我投機取巧?等直升飛機落到山頂了,咱們還這麼走啊走的,誰還要郵路?

從霍克斯四段式結構等3個維度,賞析《那山那人那狗》的獨特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每每父子倆交鋒處於尷尬境地時,父親總會轉向愛犬,從而緩解氣氛,推動情節。人格化的老二,充滿靈性,是鄉郵路上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和貼心伴侶。

  • 第四段,通過開場時設定的自然狀態來解決中心矛盾,此時一度對立的父子倆將以一種新的眼光來看待自己和彼此

影片看似簡單質樸,卻處處都有情。而樸實而悠長的鄉里情,就像片中的配樂一樣貫穿全片,成為助推父子情感變化的潛在力量。

這種鄉里情,體現在當得知老鄉郵員是最後一次送信時,全村人都趕來送行時不捨的境況;體現在侗族鄉親為了老鄉郵員能出席喜宴,特地把日子定在了他進山這天的熱誠;體現在少年轉娃為防止鄉郵員再滾下山,堅持把拋投攀援繩索當作自己的工作……

從霍克斯四段式結構等3個維度,賞析《那山那人那狗》的獨特魅力

通過轉娃等人的描述,以及親身體驗,兒子慢慢開始懂得父親多年來任勞任怨的不容易,認識到一個鄉郵員在平凡崗位上如何發光發熱,對父親生出一種敬意來。父親也逐漸認識到自己確實老了,而兒子雖然在認知上跟自己有偏差,但已然長成了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小夥了。

而侗族姑娘的出現,使得兩代人在婚戀、家庭觀念上有了碰撞和交流。兒子最終原諒了多年來家庭生活中父親角色的時常缺席,父親慢慢體會到他20多年來對妻子和兒子的虧欠,父子之情一點一點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 影片最後,以一個小的尾聲或“標誌”來與開頭相呼應

《那山那人那狗》開始時是母親送別父親和兒子、老二踏上郵路,結尾時變成了父親和母親一起送別獨自上路的兒子,忠犬老二在父親的催促下也開始新任鄉郵員上路:這樣前後照應,是一個完整的古典敘事結構,跟霍克斯的電影類似。

影片整體上以順序的方式進行,以質樸暖心的鄉里情為推進情節的線索,展現了一對典型的中國父子從隔閡很深到相互諒解的心路歷程。

從霍克斯四段式結構等3個維度,賞析《那山那人那狗》的獨特魅力

02.敘述視角:以第一人稱的“內聚焦敘述”為主,以“零聚焦敘述”為補充,共同推動情節的發展。

敘述視角也稱敘述聚焦,是指敘述語言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同樣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來也會有不同的意義。

法國的結構主義批評家茲韋坦·託多洛夫把敘述視角分為三種形態:全知視角、內視角、外視角。而法國文學批評家熱拉爾·熱奈特在其《敘述話語》一書中,也將敘事視角分為三大類,並採用了“聚焦”一詞。分別為零聚焦型 、內聚焦型和外聚焦型。

從霍克斯四段式結構等3個維度,賞析《那山那人那狗》的獨特魅力

本片的敘述視角是變化的,以“內聚焦敘述”為主。

  • “內聚焦敘述”:“我”的13處畫外旁白呈現回憶與反思

內視角的特點,可用公式“敘述者=人物”表示。也就是敘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樣多,敘述者只借助某個人物的感覺和意識,從他的視覺、聽覺及感受的角度去傳達一切。熱奈特取名為“內聚焦敘述”。

內視角又包括主人公視角和見證人視角兩種。影片《那山那人那狗》,主要使用的就是主人公視角的“內聚焦敘述”,“我”的內心獨白貫穿著整部影片,自帶一種特殊的親切感和真實感。

影片著力調和的就是我跟父親之間的感情,因而從一開始就已經確定了“我”是敘事的主體。這種看似平凡的常規敘述方式就能夠與影片所敘述的平凡人的平凡故事基調相一致便於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層心理。當“我”講述在父親陪同下第一次擔起鄉郵員角色的故事時,觀眾會自然地覺得“我”是在吐露心聲,彷彿跟隨主人公親自走了一趟鄉郵路,繼而對“我”的經歷、過往、感情變化產生認同,完成著情感的累積,心理也隨著父子倆相處的模式的轉變而起變化。

在這部影片裡, 除了開頭結尾,關於“我媽”的描寫,幾乎都是呈現於“我”的獨白中出現的鏡頭畫面中。全片多達13處畫外旁白,多是對童年往事的回憶,回憶到的母親總是溫柔可親的模樣,這就對比襯托出父子間情感的淡漠。

比如獨白到“小時候我最愛看我媽笑,可只有三個人聚在一起的時候, 我媽笑得最開心”的時候, 影片就出現了閃回畫面,鏡頭顯示出小時候一家三口在田地裡戲耍時的場景,片中母親為數不多的笑意盈盈的特寫。

從霍克斯四段式結構等3個維度,賞析《那山那人那狗》的獨特魅力

這些畫外旁白,除了以記憶中的景象與現實形成補充與對比,還反映了現實中對父親的理解逐漸加深

比如,在看到鄉親們為父親送別的盛況後,兒子內心的釋然:“其實我想要的,我爸何嘗不想要?只是想要的東西,並不一定就能得到,不過也不能說我爸什麼也沒得到,至少這些鄉親們肯定會想他的。”

比如,在目睹父親說“你媽跟了我,等了一輩子”的黯然後,兒子的同理心:“其實我爸的心裡不是沒有家、沒有我媽,往後他不來了,心裡照樣會裝著大山,裝著這條郵路,人的心其實比腿還累。”

  • “零聚焦敘述”:全知視角的人物敘事與攝影機的主動參與

第一人稱敘事也限制著敘述的範圍,因而《那山那人那狗》中不僅僅運用了主人公視角的敘述,還適當運用了一些全知視角的敘述,比如父親的主觀閃回鏡頭。

零視角,也叫全知視角、上帝視角,可用公式“敘述者>人物”來表示。也就是以一種上帝的視角來闡述故事,敘述者全知全覺,而且可以不向讀者解釋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熱奈特取名為“零聚焦敘事”。

正如韋勒克·沃倫在《文學原理》中所說:“他可以用第三人稱寫作,作一個‘全知全能’的作家。這無疑是傳統的和‘自然的’敘述模式。作者出現在他的作品的旁邊,就像一個演講者伴隨著幻燈片或紀錄片進行講解一樣。

在第一晚的侗族喜宴上,父親喝醉後,夢到自己結婚和新婚後的場景,就超出了“我”所能看到和了解到的故事信息之外,視角傾向於“零聚焦”,觀眾此時能感知到鄉郵員父親對妻子的想念。

第二晚老鄉郵員獨自抽菸時,想到兒子能獨擋一面自己時不僅悲欣交集,當兒子用蜷縮的雙腿抱住自己時,臉上又露出了滿足的笑容。作為敘事者的兒子已經熟睡,顯然是不可能看到和察覺到這一切的。

從霍克斯四段式結構等3個維度,賞析《那山那人那狗》的獨特魅力

這一全知視角的長短組接鏡頭,正是整部戲父子相互理解的高潮所在,觀眾感受到了此時父子隔閡的徹底消除。

此外,攝影機的積極介入配合著這樣的敘述視角,迎合了影片散文化的敘事風格。

當攝影機一次次橫移過雲煙中的稻田、仰拍邈遠的天空與青山,觀眾彷彿身臨其境,油然而生人與天地渾然一體之感。

在“給盲眼老嫗五婆送信“這場戲中,當畫面上一起出現父親和“我”時,攝影機機位幾乎總是在五婆的後面,呈現的是五婆的視角。 但實際上五婆是個瞎子,她是不能看到的,這也是攝影機主動參與講述故事的表現。通過這樣的主觀鏡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一個苦命的孤寡老人因為這封“無字信”得到的安慰。

從霍克斯四段式結構等3個維度,賞析《那山那人那狗》的獨特魅力

諸如此類,不同敘述視角的變化,帶來了敘事節奏的張弛,使得觀眾可以真切地感受著影片的整體氛圍,與敘事者充分共情。

03.敘事時空:7處閃回追敘打通回憶與現實,自然、合理地呈現了父子倆共同修復親情的過程。

日內瓦學派批評家讓·魯塞曾經說過:“時間和空間是文學作品按照一整套多變的音域和時值構築和閱讀的兩個鍵盤。”研究文學作品,需要關注其敘事時間和敘事空間。對於電影等藝術作品,其敘事時間和空間同樣值得研究。

  • 閃回追敘:心理時間與現實時間的交叉,形成二度敘事

熱奈特認為:“敘事事實上是敘述者與時間進行的遊戲。”按照敘事時序理論,《那山那人那狗》中父子的閃回追敘,就是時間倒錯的一種類型,就此打通了兩個時空的故事進展。

在這部以第一人稱方式敘事的影片中,多次出現敘事主人公的閃回片段,在滿足敘事需要的同時,也在營造心理時間,並使其與現實時間配合。比如,影片中,兒子回憶起童年父母稻田放飛紙飛機的畫面,與現實時間中兒子的畫外音敘述疊加,拓寬了影片敘事的時間範圍,說明了人物行為以及情感的因果,豐富了敘事的豐富性和完整性。

此外,在《那山那人那狗》這部影片中,也出現了兒子的旁白引導下的父親的主觀意識的閃回鏡頭。這種物理時間的重組,形成了具有二度敘事的邏輯結構。

比如,兒子背父親過河時,隨著兒子“村裡的老人說,背得動爹兒子就長成了……”的獨白聲起,切入的卻是父親追敘兒子幼時坐在自己肩上逛市集的閃回畫面。

在這個心裡蒙太奇組鏡頭裡,回憶與現實片段交織,自然地刻畫出人物心理的微妙變化。兩個鏡頭的對比,更能迅速戳中觀眾的淚點,感受到父親對兒子不曾說出口的疼愛。

在背父親過河後,兒子低聲說“你還沒一隻郵包重呢”,然後久違地喊“爸” 的稱呼,令老鄉郵員熱淚盈眶。因此,兒子揹著父親過河的場景,是兒子宣告長大的儀式感,也是父親開始服老的轉折點,也毫無疑問是父子情感昇華的關鍵點,是影片詩意敘事的高光點。

從霍克斯四段式結構等3個維度,賞析《那山那人那狗》的獨特魅力

另外影片的回憶畫面採用的多是紅、黃等暖色調,籠罩著一層溫情浪漫的濾鏡。而在現實的情節裡,尤其是郵路的前半程,色彩多為藍綠色,且籠罩著雲煙,氣氛偏壓抑,到了後期才轉為溫情的黃綠色。冷、暖兩種色調交替,在區分開現實與回憶兩個敘事時空的同時,也助推了父子感情的發展。這便是敘事時序選取所帶來的抒情、蘊藉的意味。

  • 敘事空間:郵路即心路的意境營造,橋等意象的情感共鳴

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曾說:“戲劇不能沒有人演,然而,不用演員也可以造成電影的戲劇性。猛烈的敲門聲、隨風飄舞的落葉、輕拂海灘的浪花都可以產生強烈的戲劇性效果。一些電影傑作把人物當陪襯,或作為配角,或與大自然相對照,大自然才是真正的中心人物……電影的戲劇性是從景物推及到人。”

這足以說明了電影敘述空間乃至敘述意象、背景的重要性。

在剛踏上鄉郵路的時候,父親在後面追趕兒子,兩人的身影相距很遠。而在返程快回到家時,父子前後腳相隨,共同走向早已等候著的母親。郵路也是心路,空間距離上的遠近正反映出二人心理層面的親疏變化。

片中這條長長的郵路,既是父子完成了鄉郵員使命傳承的物理通道,也是二人解除心理隔閡的虛擬通道,是父子漸漸貼近彼此的一條“心路”。在影片的敘事裡,它有一個實際空間向精神空間的延展。

片中還多次出現了“橋”的意象,尤其是村口的小橋。這座橋是連接家(故鄉)與大山(外面世界)的存在,一邊連著母親的思念所向,一邊連著新、老鄉郵員的情感歸屬。

當送信歸來,一家三口在橋頭會合時,明暗兩種色調展示的回憶與現實相交疊,銀幕空間、心理空間、現實空間的界限被打破,完成了統一,觀眾的情緒共鳴也達到了最高點。

從霍克斯四段式結構等3個維度,賞析《那山那人那狗》的獨特魅力

04.主題延伸:《那山那人那狗》揭示的人生真相

細想來,影片中的母親才是最值得同情和安慰的人。她從未被辜負,但似乎一輩子開始都在思念,她對家鄉、對丈夫、對兒子默默的愛,都被影片的詩意敘事淡化了。正如毛不易在《一葷一素》裡唱道:“太年輕的人,他總是不滿足,固執地不願停下遠行的腳步,望著高高的天,走了長長的路,忘了回頭看她有沒有哭。”

她本是個山裡姑娘,“山裡人住在山裡,就像腳放在鞋裡,舒服”。可她偏偏愛上了過路幫助她的鄉郵員,跟著他走出了大山,從此一輩子都想家鄉。

鄉郵員工作性質特殊,獨來獨往,行蹤不定,有時候甚至一個月才回家一趟。她免不了要擔心、要牽掛,不知道有多少次倚靠在門框上,佇立在橋頭,等待丈夫的平安歸來呢。“出門在外的人,總是有很多原因,顧不上想家;倒是家裡的人,更牽掛他們。”

從霍克斯四段式結構等3個維度,賞析《那山那人那狗》的獨特魅力

等到丈夫退休了,兒子也長大了,不想當農民,不想當工人,偏偏選擇子承父業,繼續鄉郵員的事業,她又開始了新的牽掛。

當初,她思念已經是他鄉的家鄉;後來,她和兒子要等候在外工作的丈夫;再後來,她和父親又要常常惦記兒子的飢寒冷暖。

兒子理解母親的思鄉之苦,所以猶豫要不要娶一個山裡姑娘,但卻無法寬慰母親對郵路上親人的惦念。

母親的心就像那架紙飛機,始終縈繞在山裡,在鄉郵路上。她不曾跋山涉水,但“人的心其實比腿還累。”

在如今這個城市化大背景下,背井離鄉更是一個無解的命題。又有多少遊子是父母心頭始終放不下的牽掛呢?

年輕人的成長,不僅意味著開始在外面打拼一番事業,也常常意味著父母芳華失去、逐漸多病、走向衰老,意味著與故鄉漸行漸遠。或許,“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但最遺憾的是我們都來不及好好告別”。

不禁想起《目送》裡那段感動了無數人的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在外的遊子們啊,請多回家看看,多往家裡打打電話、報個平安——因為人生總是一點來不及。

從霍克斯四段式結構等3個維度,賞析《那山那人那狗》的獨特魅力

小結

《那山那人那狗》的確是一部意韻悠長的佳片。本文嘗試從這三個維度具體賞析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霍克斯經典四段式的敘事結構;“內聚焦敘述”和“零聚焦敘述”的敘述視角;閃回追敘以及意境營造和意象共振等敘事時空。由此,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平凡崗位的使命傳承,更可以共情到傳統東方父子獨特的情感溝通模式。此外,影片還揭示了關於成長的代價、城鄉文明的衝突、關於兩代人的婚戀觀等多重主題,值得反覆體味。



熱拉爾·熱奈特《敘述話語》

路易斯·賈內梯《認識電影》

蒂莫西·科里根《如何寫影評》

張天宇《:影像敘事與詩意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