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常識積累:什麼是豐收悖論

悖論是表面上同一命題或推理中隱含著兩個對立的結論,而這兩個結論都能自圓其說。悖論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發生,則推導出非A,非A發生則推導出A。


豐收悖論

豐收悖論是經濟學中一個著名的悖論,農作物越增產,農民收入越降低。

用大白話解釋就是農民豐產不豐收,明明今年糧食收成很好,但卻收入不高,甚至還有所下降。這個時候很多同學就要好奇了,明明豐收了呀,怎麼收入還降低了呢?

其實這個道理要想理解並不難,但是需要我們先搞懂一個理論,就是需求彈性。當一種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動以後,人們對於該商品的需求的變動幅度就被稱之為需求彈性,當這個變動幅度很大時人們將該商品定義為富有彈性,價格稍有變動就會改變人們的需求量,比如像奢侈品、非必須品;但是如果這個變動幅度幾乎沒有時,也就是無論這個商品的價格怎麼變動,人們對它的需求量都不會變,這些商品就被稱之為缺乏彈性,比如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必需品、沒有替代品的商品等等。講了這麼多,有些同學應該已經猜到了,農民伯伯所生產的正是這些缺乏彈性的必需品——糧食。

當農民今年大豐收時,市場上糧食的供給量必然增加,但是對於需要吃糧食的居民而言,每天吃多少基本上是固定的,人們並不會因為今天的饅頭便宜就從一天3個改成6個,所以這個時候需求量幾乎是不變的。

供給量大幅增加,需求量不變,就會直接導致糧食價格下跌,假設去年糧食3毛錢一斤,賣500斤農民可以收入150元,今年糧食降價2毛錢一斤,需求不變仍然賣500斤,農民收入就只有100元。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發現農民增產卻不增收,所謂豐收悖論也是在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那麼這個理論的提出能有什麼作用呢?其實更多的時候可以給政府一個提示,在豐收年提前規劃為糧食制定一個最低限價來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


刷題鞏固

1、經濟學中著名的“豐收悖論”是這樣表述的:“(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如果某一農場主獲得豐收,他的農場的收入會增加;如果所有農場主的收成都破豐收記錄的話,則他們的農場收入都會下降。”“豐收悖論”反映了( )

A.勞動成果和實際收益成反比

B.商品的價值決定商品的價格

C.總收入和總產量成正相關關係

D.農產品供過於求,形成買方市場

【解析】D。供求影響價格,供過於求,價格下降,“豐收悖論”反映了農產品供過於求,價格下降,形成買方市場,D符合題意。

AC項,勞動成果和實際收益成反比、總收入和總產量成正相關關係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AC。

B項“豐收悖論”未反映商品的價值決定商品的價格,B不符合題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