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怎麼辦?

賈靜雯是我喜歡的一位女明星,她不但演技好,在育兒方面的一些做法也特別讓人稱讚。有次,她帶自己女兒上綜藝節目,在節目中女兒和其他小朋友因為玩具發生爭執,賈靜雯並沒有介入,而是讓他們自己解決。

賈靜雯說:"這是她們的世界,有些時候你讓她去面對不同的狀況,其實對她也是一種成長。小孩子有著自己的劇場,沒有到最後關頭,都要讓孩子們自己解決。"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怎麼辦?

我覺得賈靜雯的做法特別好,很值得許多家長借鑑。

有的家長見不得孩子發生衝突,孩子間一旦有了衝突,家長就馬上出面,好像不出面就沒有盡到責任,也怕別人說自己不好好管教孩子。

但其實沒有必要這樣。

心理學家李雪曾說:孩子之間發生衝突,若不存在病態性的以大欺小,或者在衝突中使用槍支、刀具等危險物品,原則上是不應該干預和評判的,除非孩子主動要求家長介入。

小孩子之間的衝突沒什麼大事,無非就是玩玩具被搶,或彼此之間打鬧,不小心碰到對方等。

家長們如何對待此類事情,比單純告訴孩子如何做更重要。

有時候家長適當放手,讓孩子們自己之間處理效果會更好。因為孩子發生矛盾時,也是孩子學習自己處理矛盾的機會,家長們減少干涉,孩子們多半能進行自我協調。

記得有次帶我們家孩子在公園玩,看見幾個孩子排著隊在玩滑梯,其中一個小女孩滑得慢,剛滑到底部還沒來得及離開,另外一個小男孩就滑了下來,結果就撞到了小女孩身上,結果小女孩被撞哭了。女孩的媽媽就在旁邊,見狀就罵:"怎麼這麼不小心了,看到別人還沒離開,你就滑下來,不長眼睛啊?"

大聲的訓斥嚇得小男孩一愣一愣的,這時,男孩的爸爸說話了:"小朋友之間發生矛盾,應該讓他們自己解決,你沒有理由,也沒有資格訓斥我的兒子!"

然後安慰兒子說:"別怕,有爸爸在!阿姨訓斥你是不講理的。但以後我們也要注意,滑滑梯時看看下面還有沒有其他小朋友。"

我覺得這位爸爸的做法就很好,他就沒有過度介入,而且孩子們一會就忘了不愉快,又開始高興地滑滑梯了。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怎麼辦?

可能有的家長會說,我怕自己家的孩子會被欺負,但實際上,孩子的世界比較單純,好多問題都是家長們自己強加的的,尤其是把孩子之間的普通衝突看成欺負和被欺負的關係。

現在很多家長擔心自己孩子吃虧,甚至發生一點小衝突,自己的孩子受一點委屈,就看作自己的孩子被欺負。在這種想法的指引下:就教導自己的孩子:我們不欺負別人,但也絕不受欺負。或者直接告訴孩子:別人打你的時候,不管是誰、什麼時候,你都一定要打回去。更有甚者,告訴孩子:別人打你,你要是不還手,回家後我就打你……

這可能是大多數家長會採取的做法,但是這樣的做法真的對嗎?真的好嗎?

一個從小就被教導"不吃虧",甚至"睚眥必報"的孩子長大後很有可能報復心會比較強,

因此,適當吃點"小虧",有助於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和豁達的性格。

當然沒必要走極端,遇到孩子和別的孩子發生衝突時,總是讓自己孩子讓步妥協也是不對的,

但如果一些孩子經常故意欺負甚至刁難自己的孩子,家長們就要果斷介入了。

著名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曾經分享過自己孫女被欺負的一個故事。

自己的孫女在幼兒園被一個小男孩欺負,小男孩經常把自己的孫女抱起來,然後摔到地上。後來,李教授知道這件事後,就告訴她孫女,下次他再抱你,就揪他的耳朵,使勁的往兩邊拽。

他知道疼了,自然就會放手,不會輕易來招惹你了。

……

李教授說:"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要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怎麼辦?

因此,作為父母,在面對孩子們之間的暴力傷害,要教孩子勇敢的"打回去"。不要因為忍氣吞聲而給美好的童年籠罩一層陰影。

(1) 自己的孩子老欺負別人

家長見到後,不能簡單對自己孩子批評教育一番就了事,因為那樣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1、用"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取代批評

打人肯定是不對的,但如果當時只是簡單地批評自己孩子一下,效果不一定好,以後還有可能再犯,所以教會孩子換位思考,學會共情會更好。

大人可以這麼對自己孩子說:"你打其他小朋友,TA會疼,你想一下,如果你被打了,你會不會也很疼,也會哭啊?"

孩子一般會肯定地點點頭。

"所以你也不希望被打,是不是?"

孩子接著說是。

"那你以後還打其他小朋友嗎?"

孩子一般都會說不打了。

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怎麼辦?

這樣用換位思考的方式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比單純的批評效果要好,這樣既使孩子懂得了道理,糾正了錯誤,又培養了他的共情能力,提高了孩子的情商。

2、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比批評錯誤行為更重要

孩子之所以出現錯誤行為,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去表達和怎麼解決問題,所以一著急就上手去打。大人可以先幫孩子分析他為什麼會打人。比如,是不是想要其他小朋友手裡的玩具?然後給他提供幾個解決辦法。比如,先用語言表達"這個玩具可不可以給我玩一下?"如果小女孩不同意,可以等她玩完後再玩,或者用自己帶的玩具和她交換,也可以向大人求助等等。

當孩子懂得解決問題的辦法後,在碰到類似問題他會採用和平的方法處理解決,出現"打人"等行為的可能性就會降低。

3、讓孩子遠離暴力環境,

孩子天生就是喜歡並且善於模仿別人的,孩子愛打人可能就是因為身邊有暴力的模仿對象。

比如身邊比較暴力的小夥伴等,再比如看的動畫片《熊出沒》、《奧特曼》等其中有一些暴力或者復仇鏡頭。

因此,家長需要:一是糾正觀念。父母要逐步糾正孩子"打人就能獲得想要的東西"這類觀念,雖然在動物世界,靠暴力壓制別人確是能獲得利益,但人類文明社會是不同的。

想要糾正孩子的觀念,父母還要和孩子多溝通,讓孩子信任自己,這樣孩子才會比較認同家長的觀念。

二是減少刺激。與成人相比,孩子的行為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要阻止孩子接觸暴力環境。

(二)自己的孩子被打

1、首先告訴孩子,無論誰打你,都是不對的。一定要大聲告訴打人者,"你不要打我,打人是不對的!"

然後,如果對方繼續打那就一定要反制,確保自己不受傷害,如果打不過就跑,並向大人求助。

2、最重要的一點,告訴孩子,不管在外面碰到了什麼事情,都要告訴家長。

這就需要家長平時就要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爸爸媽媽都是他最堅實的後盾,同時在生活中少責備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這樣孩子遇到別人欺負時,才敢於把擔憂和恐懼表達出來,進而幫他解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