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抗疫」“硬核”陪伴挑戰父母智慧

盼著疫情趕快結束,送走家中“神獸”,正成為許多父母的心願。有父母在疫情前常說“我也想陪孩子,實在是工作太忙,沒時間陪”,現在居家共處一個多月了,尤其是網課開始後,親子矛盾升級,甚至有家長嘆“幾近崩潰邊緣”。

  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專家服務隊成員、武昌理工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教師、副教授陳梅認為,疫情期間的陪伴可謂“硬核”陪伴,不是平時帶孩子逛逛遊樂場,看看電影,而是空間有限的環境下每天面對面,這給父母帶來更多挑戰的同時,其實也是難得的深度陪伴孩子成長的機會。

  用穩定的情緒陪伴孩子

  孩子是天生的情緒感知者。父母自身的焦慮、恐慌和不安若不及時處理,就會傳遞給孩子。比如現在疫情不能出門,疫情過後要面對未來的各種不確定,有些父母也很壓抑和焦慮,這時候再看到孩子作業沒做好,或上網課不認真就氣不打一處來,口不擇言,甚至手不留情,孩子就成為了父母情緒的發洩口。

  陳梅提醒,父母首先要覺察到自己未經處理的個人情緒,接納自己有這些情緒是正常的,允許自己用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釋放情緒。這時可以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等情緒平靜了再來和孩子交流,避免自己的情緒失控引發親子衝突,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受影響出現強烈而極端的情緒,甚至是極端行為。

  有溫度的共情理解孩子

  陪伴孩子的質量不在於花了多少時間,而在於是否與孩子有內在深度的理解和聯結。有些父母在陪孩子的過程中一味糾錯、否定、指責,時刻想控制、命令、要求,這種溝通只會在無形中阻斷彼此的聯結,破壞親子關係。

  父母要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和需求,給予合適的支持和引導。如:看到孩子在網課課間休息時仍盯著電腦跟同學私聊,若強令孩子休息眼睛關掉電腦,會導致衝突,不妨試試去理解孩子課下聊天的情緒及需要,換一種溝通方式。可以說“媽媽看到你課下和同學QQ聊天很開心,知道你需要有同學的陪伴和關注,可是上了半天的網課,課間休息下眼睛好嗎?換個時間再約同學聊天。”當孩子內心的情緒和感受被看到,親子溝通也會更順暢。

  有界限的管理引導孩子

  有些父母看到疫情導致開學延期,擔心孩子上學後落後於人,給孩子做詳細的學習計劃,並監督執行;有些父母陪孩子聽網課,給孩子抄筆記,幫孩子上傳作業,結果孩子事事依賴父母,根本沒有擔起自己的學習責任。父母會因為付出這些卻沒有得到好的效果而情緒暴躁,孩子會覺得娛樂時間被佔用而心生不滿。

  陳梅建議,管理孩子要有界限感。父母不能代勞而要引導:學業是孩子要去承擔的責任,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她給出了具體操作方式:請孩子列出必須要做的學業事項和自己想做的娛樂事項進行計劃,讓孩子知道,他有責任的部分,同時也有自由度的部分。一開始實行時,父母期望值不要太高,尤其是當下的網課學習,肯定有不完美和落實不了的地方,正是這種不完美讓孩子有了發展的機會,用鼓勵賦予權力與責任,孩子才能真正獲得自信與能力。

  同時,父母也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孩子。孩子學習時,父母也可以安排學習和工作,讓孩子意識到每個人都有需要承擔的責任。

  疫情其實也是一次學習教育的契機,疫情中的人和事都能成為與孩子深入探討的話題。如“雷神山、火神山醫院為什麼這麼快能建成?”等,家長從討論中欣賞孩子的自由表達,引導孩子學做人、學做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