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新基建”,誰來建|風口來了

搞懂“新基建”,誰來建|風口來了

巨頭們在新基建浪潮中的機遇:2B&2G。


眾所周知,風口來了。而巨頭們,早就備好了“豬”。


疫情期間,西貝餐飲董事長“賬上現金撐不過三個月”的消息,瞬間刷爆朋友圈。各大教育培訓機構,也在衝擊中應對轉型和調整。雷神山、火神山的遠程智慧醫療備受關注,出行掃掃“健康碼”,遠程“雲辦公”成日常……


一時間,各行各業似乎都意識到了產業“數字化”的重要性,企業都在思考,如何才能藉助數字化自救、轉型或升級?


恰逢其時,中央於3月4日明確指出“要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而在此之前“新基建”的概念也已被提出,人們對產業互聯網化、數字化的關注,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麼,新基建到底是什麼?都由誰來建呢?


先舉個例子:


近期,微盟的“刪庫跑路”事件,被業內熱議。而後,微盟發佈的公告內容簡單可理解為,將逐步放棄自建數據庫,改而使用騰訊雲數據庫。而後,微盟聯合騰訊雲團隊推出的數字戰疫方案,以小程序商城、智慧零售、智慧餐飲等數字化工具幫助電商零售、餐飲等行業的客戶快速實現線上經營,助力企業在復工戰疫期間展開“雲”銷售。


2020年初,因為疫情,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在線招聘意外催生了線上流量的暴漲,使得擴容成為多家企業的緊急作業。


阿里雲作為釘釘背後的技術支持,春節以來已經連續擴容了10萬臺雲服務器。騰訊會議從1月29日至2月6日,總共擴容10萬臺雲主機。


01

5G+雲:數字經濟的新基礎設施


每一輪技術革命,都會帶來一輪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高峰,個人生活,企業生產,都會隨之帶來巨大的變革。


PC時代帶來的除了個人生活的變化,還有工作場景的變化,生產效率大幅提升,崛起了像微軟、英特爾等巨頭公司;


4G普及帶來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則誕生了BAT這樣的科技巨頭,催生了短視頻、電商等繁榮的互聯網生態。


5G的到來,將開啟萬物互聯的時代,在文娛、開通運輸、工業、醫療、教育、金融、旅遊、電力、政務與公共事業、農業等十大領域帶來升級與變革。


5G時代,與雲計算緊密結合。5G的高寬帶、低延時、廣連接的特性,需要極高的算力支持。因此,雲計算,就成為了5G時代的技術支撐,成為數字化、信息化建設的根本。


而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2018年中國雲計算產業市場規模已達到962.8億元,同比增長39.2%,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快上雲的步伐。目前,從阿里雲、騰訊雲的B端市場看,“上雲”的企業主要集中在互聯網、交通、物流、金融、電信、政府等行業。


近年來,各行業數據量激增,更多領域開始利用雲計算技術挖掘數據價值,雖然互聯網行業仍是主導,但交通物流、金融等行業的雲計算規模也佔據著重要地位。


搞懂“新基建”,誰來建|風口來了

【5G基站建設情況圖】


02

5G和雲,誰來建?


新基建出來之後,運營商很快做出了反應。3月6日,中國移動採購與招標網掛出了中國移動28個省分公司的2020年5G二期無線網主設備集中採購公告,總需求為232143站。廣電總局也於上週提出了5G建設“加速度”的要求。


除了運營商,還有5G產業鏈領域的其他上中下游供應商,包括網絡規劃建設、天線/鐵塔、射頻功率放大器、射頻濾波器、射頻連接器、高頻PCB、主設備商、小基站、光通信、光線光纜、光模塊/光器件、SDN/NFV、網絡優化運維、終端信號處理系統、數據通信終端、終端射頻材料器件16個領域。華為就是其中的重要玩家,在多個領域均有佈局。


在5G建設中,也有互聯網巨頭BAT的身影。與基站建設不同,他們更加發揮自己研發能力的優勢,聚焦在5G技術的研發。3月10日,5G領域迎來巨鱷玩家:阿里巴巴官宣成立“XG實驗室”,進軍5G,將依託阿里巴巴應用生態,在雲計算等數字基礎設施支持下,聚焦5G技術和應用協同研發,並致力推動下一代網絡通信技術研究。


而在“雲”建設中,目前市場佔比最大的是阿里雲和騰訊雲。


阿里雲提供雲全棧服務。根據IDC數據,阿里雲目前國內市場佔有率接近50%,客戶涵蓋了50%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阿里2019年1月發佈的“阿里商業操作系統”,力圖將公司在過去20年中積累的數字化、線上運營能力,通過阿里雲、釘釘、菜鳥、螞蟻金服等產品輸出。


騰訊雲主要提供IaaS和PaaS雲服務。在人工智能技術研究和應用創新方面擁有毋庸置疑的優勢,騰訊內部擁有眾多AI實驗室,包括騰訊AILab、優圖實驗室、微信人工智能實驗室等。值得注意的是,騰訊正在將其豐富的人工智能資源轉化為騰訊雲的多種服務能力,應用於遊戲、視頻、金融、政務等行業。


“實際上,疫情期間產業互聯網的表現,便是‘新基建’加速落地的樣本。”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在今年GMIC首期在線峰會上指出,疫情期間,產業互聯網需求增加,多個垂直產業引入數字技術。


但是,這裡面更多是應急需求,如果5G、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新基建能力,能有更深入、更廣泛的支持,產業互聯網還可以做得更好。


不難發現,雲計算、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產品已經在事實上成為了國內企業經營的基礎設施。


毫無疑問,運營商科技巨頭們,又一次站在了風口。


寫在最後


後續,周觀新金融將圍繞“新基建”推出產業科技2B&2G系列觀察,探尋巨頭們如何用數字擁抱“風口”的故事,歡迎圍觀。


|本文引用CSDN博主原創文章,有增刪

原文鏈接:

https://blog.csdn.net/Z1Y492Vn3ZYD9et3B06/article/details/1049118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