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屍體的最佳的推理小說——法蘭柴思事件

提起懸疑推理圈中的女作家,我想大部分人的腦海裡會蹦出"偵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名字,如果前者的地位如同白月光的話,那今天的這位女作家無疑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了,她就是古典推理小說第二黃金期的三大女傑之一——約瑟芬·鐵伊。

沒有屍體的最佳的推理小說——法蘭柴思事件

約瑟芬·鐵伊

一、作者其人

約瑟芬·鐵伊原名伊麗莎白·麥金託什,1896年7月25日出生於蘇格蘭西北部,父親是當地的一個水果商,上面有兩個姐姐,就讀於當地的一所皇家學院,畢業後在伯明翰的安斯地物理訓練學院接受三年訓練,開始物理訓練講師的生涯。直到1926年,她的母親去世,鐵伊為了照顧住在洛克耐斯的殘疾父親,辭去了教職,開啟了邊照顧父親,邊寫作的生涯。

約瑟芬·鐵伊這個筆名最先用在1937年她發表的第二部小說《一先令蠟燭》中,由她母親的名字和她英格蘭的祖母的姓氏結合而成,之後她所有的推理小說都以這個筆名發表。

沒有屍體的最佳的推理小說——法蘭柴思事件

《一先令蠟燭》

鐵伊雖是一名作家,但走的路子卻有些"偏",相比於同時期與她齊名的阿加莎·克里絲蒂、多蘿西·榭爾斯的多產化大大不同,鐵伊畢其一生也只寫了八本推理小說,但這八本作品本本均是高水準,並且是推理史上極少數沒有任何邏輯硬傷的作品,因此鐵伊本人也是推理史上極少數一生沒有任何失敗作品的大師,否則她如何能以一敵十,和大產量的克里絲蒂和榭爾斯並駕齊驅呢?

除了精彩的說故事技巧,在作品中塑造的多樣、可愛的角色性格外,鐵伊的風格也與其他古典犯罪小說作家有所不同,當時大部分作家的寫作套路都以"誰是兇手"為主,如果這些作家能活的更長久,我們或許還是能猜到他們會繼續寫什麼樣的小說,但如果鐵伊能夠活的更久,我們可能真的猜不到她下一本到底會寫些什麼,這也是她最令人佩服的地方。

二、關於法蘭柴思事件

在鐵伊的八本作品中,《時間的女兒》被美國偵探作家協會集體票選為歷史推理的第一名作品,且迄今為止依舊保持著這個記錄,而《法蘭柴思事件》則是其八本作品中最不像推理小說的推理小說,而故事原型是根據18世紀的一樁真實案件——某女傭控告她的僱主綁架及虐待改編而成,可如此普通的一樁案件卻在鐵伊筆下形成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小說的內容其實非常簡單:一名十幾歲的在校女生在假期結束後沒有按時回家,並聲稱在等車時被一對好意讓她搭便車的母女所誘拐,監禁於一幢古老的大房子內強迫她當女傭,並遭到毒打和捱餓,而監禁她的這棟大房子名字就叫"法蘭柴思"。

沒有屍體的最佳的推理小說——法蘭柴思事件

《法蘭柴思事件》

然而當警察帶著"被害人"來到法蘭柴思指認時,住在這裡的這對母女卻聲稱從未見過這女孩,可她卻能準確地說出房間的格局,擺設,甚至這對母女的日常用品,一個謊言貫穿故事始終,但最終讓我們感受到殺人力量的確是"人言可畏"。

小說中沒有死亡與血腥,也沒有任何的暴力場景,更沒有什麼犯罪天才和名偵探,有的只是故事發生地——英國鄉下小鎮米爾佛德那一片美好的景物和當地的民風淳樸,還有鎮上的一位鄉間律師為一對被誣陷且飽受流言蜚語(並沒有困擾)的母女找回清白而踏上的正義之路,案件說到底也只是一樁普通的非法拘禁案而已,對於看慣了大場面、高能燒腦的懸疑小說讀者而言這些元素未免太過平靜,且毫無吸引力可言,甚至會萌發出"作者到底想幹嘛"的想法,那麼鐵伊藉助推理小說的外殼,想真正傳達的是什麼呢?

三、故事背後的真相

讀鐵伊的小說,最容易感受到的是一種隨處可見且無意掩飾的強烈火氣,比如在《時間的女兒》中她就借筆下的格蘭特探長之口說道:"過多的人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寫了過多的字。數以百萬計的字每分鐘都在付印,想起來就可怕。"

對於類型小說家來說這種火氣是不該有的(有也應該藏起來),但在《法蘭柴思事件》這本書中,鐵伊依舊延續了這種情緒,在書中這樁蘇格蘭場原本決定不移送起訴的疑似綁架案,經過八卦小報的煽情報導,如同燎原之火在整個英國蔓延,當然,面對一邊是年紀不到十六歲,且飽受凌虐的清純女學生,另一邊是加起來超過一百歲、住法蘭柴思大房子(儘管實際上頗窮)、且不跟人往來有巫婆傳聞的母女,義憤填膺的大眾當然一面倒站在前者那裡,於是所謂的正義之言——謾罵——抵制——騷擾——攻擊就像一發發射出的利箭,這些"正義"逐步轉化為暴力,法蘭柴思先是圍牆被漆上髒字眼,接著被翻牆進入砸破玻璃,最終是一把大火燒了。

不過案件最終還是水落石出,謊言被拆穿,媒體的報道也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翻轉,同情的輿論又導向了那對母女身上,清純女學生則成為了"史上最邪惡的騙子"。

《法蘭柴思事件》成書於1948年,正值二戰後英國重建時期,戰爭也導致人口銳減,因此在小說中警方在處理某些案件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也無力保護受害者母女的人身及住所的安全,而當時的紙媒是人們獲取第一手信息的渠道之一,傳播速度之廣泛如同現在的互聯網,對於書中那些口誅筆伐的輿論——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媒體,當然,這種集體行為可能現在看來我們早已見怪不怪了。

我想鐵伊通過小說想表達的,正是她所珍視的、認真要捍衛的事物,那便是相信知識、經驗、進步,但這些卻需要時間來證明,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或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帶來慘痛的傷害和負面的影響,但最後人們終將會迎來光明。

鐵伊敢於改變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期待,作品中還外帶著某些"火氣",無論怎麼看都不像個類型小說作家,但通觀整部《法蘭柴思事件》,相當平靜的案件背後依舊能夠懸念迭出,並讓近一個世紀後的讀者依舊能饒有興致的細細品味,無疑體現了作者強大的寫作功底和自己內心堅定的正義立場,也難怪這本書被稱之為"沒有屍體的最佳的推理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