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安電影《推手》,看中國家庭的相處方式,和矛盾的化解之道

1993年,李安憑藉電影《喜宴》,獲得了第43屆柏林金熊獎,揚名國際影壇。這個曾經在家當了六年家庭煮夫的男人,從此走上了開掛之路。三座奧斯卡金像獎、四座金球獎、歐洲三大電影節最佳影片、中國香港金像獎、中國臺灣金馬獎最佳影片,

輾轉幾度春秋,李安用前半生的時間編織自己的電影夢想,而當夢醒時,他已是榮耀加身的華人之光了。

細算起來,這個大器晚成的男人直到36歲那年,才真正意義上執導了個人首部電影——《推手》,從該電影獲得第28屆中國臺灣金馬獎評審團特別獎就可以看出,當時還名聲不顯的李安絕非池中之物。

從李安電影《推手》,看中國家庭的相處方式,和矛盾的化解之道

李安的作品通常都帶著中式的溫情和西式的犀利,但在他的指導下,這兩種看似絕對對立的元素總能實現最大程度的水乳交融,而作為處女作的《推手》在某種程度上講,最能代表李安對電影藝術的初心。

影片《推手》講述的是90年代初,一位北京退休的太極拳教授老朱來到美國紐約跟兒子一家生活,卻因為中西方文化差異,而導致生活矛盾不斷的故事。

電影塑造一個典型的中西合璧家庭,傳統的中國父親老朱、接受傳統教育卻留美髮展的兒子曉生、完全異國文化薰陶下的美國兒媳婦和小孫子,一家四口,祖孫三代,在完全西方文化佔主導的環境衝擊下,中國式家庭的矛盾被迅速放大化,世代交替間的隔閡暴露無遺。

從李安電影《推手》,看中國家庭的相處方式,和矛盾的化解之道

郎雄飾演:父親老朱

影片中的家庭,不過是當時萬千中國家庭中的一個縮影,一層層隔著矛盾的窗戶紙被無情捅破,這是是李安勢必要窺探到底的決心,而另一面李安也在影片中引導著眾人尋找著中國家庭的出路,試圖衝破矛盾走向新生。

從李安電影《推手》,看中國家庭的相處方式,和矛盾的化解之道

一、矛盾:盤根錯節的家庭倫理關係,牽一髮而動全身

中國人對於家庭有著西方人難以理解的血脈情結,一個小家庭所衍生出來的交際關係和人情世故通常都如同微觀社會般複雜多樣,用"愛恨交織"這四個字來形容中國式家庭顯得尤為恰當。

"愛恨交織"下的中國傳統家庭,如盤根錯節的虯枝般,互相纏繞,也牽一髮而動全身。在紛繁複雜的家庭關係中,如若偏頗一隅,那家庭矛盾便也由此產生。縱觀影片中老朱家庭矛盾的產生,便是家庭關係失衡導致的最直接後果。

01 夫妻:傳統家庭角色分工下的錯誤認知

《傳統家庭倫理與現代家庭關係建設的研究》中曾指出:"在家庭關係中,夫妻關係是最主要的。"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中,最首要的是夫妻關係,而後才是親子關係。

但在中國傳統社會里,典型的家庭範式是:男主外女主內,男性作為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是一家之主,在家庭內自然擁有最高特權。女性囿於操持家務,依賴男性生活,在家庭中缺乏發聲的權利,如此代際相傳,導致中國傳統家庭中女性長期缺位。夫妻關係難以成為家庭中的主旋律,反倒是由血緣關係維持的親子關係成為家庭中首要關係。

影片中在老朱和兒子深夜聊天中曾說道:"他們知道奈何不了我,就拿你和你媽出氣,可是我只有一個身子,護得了你就管不了你媽。"

妻子和兒子之間,老朱選擇了後者,這是親子關係凌駕於婚姻關係的最真實反饋。影片中類似這種小細節還有很多,在談及家庭背景時,老朱也只說祖父是前清舉人,父親是同盟會的大老,一字未提女性的身份,傳統家庭中,男女地位失衡,也可窺得一二。

從李安電影《推手》,看中國家庭的相處方式,和矛盾的化解之道

曉生妻子

同樣,在傳統中國家庭長大的曉生,潛意識裡也遺傳了這種思想,在處理妻子和父親之間矛盾的時候,他忽略了妻子的感受,傾向父親,導致矛盾進一步深化。

曉生妻子是一位作家,因為老朱的到來,被侵佔領地的她寫作思路也由此閉塞。而面對妻子的抱怨,曉生無法理解,還直接拒絕了妻子提出換大房子的提議。

當矛盾得不到及時解決時,便會成為任何一次不愉快的起爆點。果然,後來老朱因外出散步而迷路走丟,找到大半夜也沒找到父親的曉生在家大發脾氣,質問妻子:"你為什麼就不能接受?"。

如出一轍,在夫妻關係和血脈關係中,曉生也選擇了後者。李安導演用鏡頭語言將故事娓娓道來,卻能直指家庭矛盾中心:當血脈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時,父母和孩子的需求首先被考慮,而妻子,則成為被忽略或者犧牲的對象。當妻子擁有獨立意識,大膽表達看法時,家庭矛盾便不可避免。

02父子:被傳統思想綁架的中國式親子關係

中國傳統的家庭結構以縱向為主,強調的是血脈的延續,尤為看重父子間的記憶傳承和血脈相連。

《朱子小學》曾言:"吾兄子有疾,一夜十往,退而安寢。吾子有疾,雖不往視,不能安寢。如是者豈可謂無私乎?"先天的血脈連接,便劃定了親疏有別,親孩子生病,雖一次也未探問,但內心的牽掛焦慮,整夜難寢。中國父母對於孩子之愛,在危難之時,更見無私,以身擋災的例子不在少數。

老朱無疑是這樣的父親,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為了展現最大程度展現電影藝術,在《推手》的劇情裡,老朱為了救孩子,只能眼睜睜看著妻子被活活打死。正是在這樣的巨大犧牲之下,為兒子曉生付出一生心血的老朱才敢理直氣壯地對兒子說:這一輩子我對不起你媽,只對得起你。

從李安電影《推手》,看中國家庭的相處方式,和矛盾的化解之道

"情深悔不周,愛子心揉碎。"老朱為了孩子付出了一輩子,到了自己垂暮之際,也希望老有所依。但老朱忘記了,自己此時只是一個需要照顧的"小孩",他不再是處於家庭權力中心的"一家之主"了。

但老朱依然對家庭裡的對錯、價值觀都有著深深的參與感。比如:他要求孩子週末上大量的中國文化學習班,參與對孩子教育的管教,包括對兒媳吃素的習慣也進行評價。老朱習慣了自己作為家庭的中心,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應該是家庭的生活方式。不過,所有的參與與點評,都應了那句:"都是為了你們好。"但兒媳和孫子卻並不以為意,所以他在兒子家住得憋氣:五臟不平,氣走不順。

曉生不忍父親難受,見父親對陳太太有意,便安排郊遊,撮合兩人,結果陳太太一語道出真相,是孩子嫌棄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想要把兩個老人湊一起,他們好省心。心灰意冷的老朱最終還是留下一封信離家出走。

從李安電影《推手》,看中國家庭的相處方式,和矛盾的化解之道

人情莫親於父子,看似"都是為你好"的背後,在孩子眼裡有時亦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03 祖孫:中國式家庭追求的終極理想

影片中能治癒老朱的除了曉生,就是孫子傑米了。傑米一回來,老朱煩惱便能煙消雲散,教孩子漢語、閱讀,操心學習,操心飲食,老朱一開始捨不得離開也是因為中國人的子孫情節。兒孫繞膝,一家人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中國式大家庭,家和便能萬事興。

在中國社會家庭中,更注重的是人情冷暖,關係親疏,講的是推己及人。但西方社會不一樣,費孝通曾經在《鄉土中國》中提出,西方的社會有點像在田裡捆柴,幾根束成一把。人和人之間只是歸屬於不同團體的差異,但沒有次序、等級。這種關係骨子裡是一種個人主義——尊重個體之間平等的權利。包括父母孩子之間,也是平等的。子女成年後無法理所當然享受父母的供養,父母也無權去幹涉孩子,彼此互相尊重,留足空間。

隸屬於東西方的兩種思想在李安的劇情設定下互相碰撞,展現出了極具張力的視覺衝擊,和已經西化的兒子一家相比,老朱的傳統思想顯得尤為勢單力薄。

從李安電影《推手》,看中國家庭的相處方式,和矛盾的化解之道

二、和解:"推手"中的理想家庭

《推手》是片名,也是老朱的看家本領,太極拳,在影片裡也是一種隱喻。人在練習推手時,在借力還力過程中有進有退,時來時往,從而達成一種平衡。

推手所蘊含的平衡,代表著處理家庭關係時的一種智慧,家庭中的人際關係也在這來往中動態流動起來。如果家庭中人際之間平衡得當,那麼便和睦有愛,其樂融融;如果不平衡,矛盾由此產生。如何解決影片中曉生一家所面臨的情感困局呢?影片中也給出了答案。

01 丈夫:破解兩代人困局的關鍵棋子

曉生作為老父親和妻子之間唯一有效的溝通橋樑,同時也是兩代人之間情感破局的關鍵人物。

一開始曉生在面對父親時,是退避迎合。面對父親對孩子的教育點評,對妻子習慣的要求,他從中斡旋,將潛在的問題暫時壓下。面對妻子的抱怨,他開解"父親沒有惡意,也是為了孩子好,為你好。"

在矛盾不可調和後,他痛下決心:將父親送至養老院是為了他好。之後他又撮合父親和陳太太在一起,並仍然固執地認為這樣做是"為了父親好",可想不到父親和陳太太不甘於被孩子操控,最後弄巧成拙,父親離家出走。

縱觀曉生處理矛盾的辦法,和父親老朱一貫的親子觀念如出一轍,都陷入了以自己的方式理想化別人的泥淖中,而這也是曉生根深蒂固的中國式教育的光影折射。

影片最後,曉生遵從父親的意願,在外面租一間屋子,偶爾帶著孩子去看看老父親,給彼此互不干擾的空間。曉生也找到了以自己、妻子、孩子為中心的家庭秩序。

從李安電影《推手》,看中國家庭的相處方式,和矛盾的化解之道

02 老朱:傳統中庸思想的妥協自救

太極,剛柔並濟、綿緩斯文,其中也蘊含著古人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練太極拳出身的老朱深諳此理,離家出走後的老朱,在餐館洗碗打工,但因為動作慢被老闆針對,老朱終於發了脾氣,憑著自己一身武功,任人如何推都不走。

鬧到警察局是老朱思想的轉折,對餐館老闆的發力,是他一肚子憤懣情感的宣洩,但此時的老朱終於想開了,孩子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家庭,也不再是那個處處需要自己庇護的小孩了。

影片的結局早已藏在老朱書寫的那首詩裡:"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老朱最後還是選擇了包容妥協,主動退讓權力,搬出曉生的家庭單獨住,向自己和孩子妥協,以這種方式達成自救,成全了兒子的家庭。

從李安電影《推手》,看中國家庭的相處方式,和矛盾的化解之道

影片最後,老朱和陳太太相遇

巧的是,陳太太也做出一樣的選擇,搬出孩子的家庭獨居。家庭中,接受彼此差別,看破不說破,讓家庭處於一種和而不同的狀態,何嘗不是一種智慧。

從李安電影《推手》,看中國家庭的相處方式,和矛盾的化解之道

電影《推手》的核心是一個典型的橫亙在中國家庭裡兩代人之間的矛盾,真實而又無奈,影片中老朱的家庭不過是成千上萬個社會細胞中的一個。

而李安導演以中國傳統"推手"的象徵意義,最後讓老父親用一種尊嚴的方式下臺,用妥協和包容來完成一個家庭的自救,以中國的傳統智慧給出了中國家庭的和解之道

這部24天就拍就的電影,彷彿是李安十年磨一劍的出鞘,水到渠成,這個生養於臺灣,求學於美國,工作於美國,始終溫文儒雅的男人,總有一種力量,利用電影這個武器,引導人們去關懷人性,而他,也繼續在電影裡四顧逡巡著安身之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