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科研要把“冷板凳”坐熱

搞科研要把“冷板凳”坐熱

作為排頭兵的廣州,正加快佈局科研創新、成果轉化、新興產業等方面的整體規劃。作為一名廣州人,我很榮幸在這樣一片熱土上放開手腳做有意義的事情。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迎軍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高鶴濤、方晴

“好的大學應該是校長、教授與學生之間沒有距離,更沒有‘心牆’。”

“科學不分男女,因為沒有人,因為你是女的,對你特殊照顧。”

“我們的任務不僅是研究出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還要儘快轉化成臨床產品,讓我們的國民身體更健康,生活質量更高。”

“科學就是紮紮實實地去做,不管有沒有榮譽,不管別人關注不關注你,都要去認認真真地去做。”

……

3月25日,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召開,頒發了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2019年度的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頒給了兩位獲獎者,其中一位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王迎軍。

人們眼中的王迎軍院士通常有兩面,一面是她的學術之路:從事生物材料研究與工程化工作35年,以卓越的表現於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一面是她的教育之路,2011年,她被任命為華南理工大學校長,是當年“985”高校中唯一的女校長。

王迎軍院士長期專心治學治校,在為數不多的採訪中,她總是把焦點放在與自己結緣超過40年的華南理工大學,或是深耕35年的生物材料領域。我們可以從上面這些話語間,來了解這位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得者。

獲獎後,王迎軍院士接受了廣州日報的專訪。她說,自己很榮幸在廣州這樣一片熱土上放開手腳做有意義的事情。

仿生修復技術成患者福音

王迎軍院士是生物材料研究與工程化專家。在骨、齒科材料、血液淨化材料及眼科材料等研究方面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提出了骨再生修復材料類骨仿生構建創新理念,建立“生物應答”理論雛形,還發明瞭骨再生修復材料仿生構建系列技術,實現工程化。她發明的個性化精準修復成套技術應用於臨床,降低手術難度,提高修復精準度,使很多複雜難治病症得到治療。

生物材料科學主要解決什麼問題?王迎軍院士說,生物材料科學與生物、醫學以及自動控制、智能、大數據等學科都有交叉的領域。當人體裡有一些組織破損或功能喪失了,生物材料可以修復這些組織。

“舉個例子,比如關節壞了,當前比較有效的辦法就是植進去一個金屬關節,病人馬上就可以從不能走路變成能走路。但金屬在人體中始終是異物,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她發明的骨再生修復材料仿生構建系列技術的意義在於,讓人體損壞的組織自己再生、修復,而不是被別的物質代替。“算是比較高境界的修復效果,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避免異物留存在人體中的不良後果。”

要基礎研究也要臨床轉化

1975年,出生於河北省保定市唐縣的王迎軍,入讀廣東化工學院重化工系(現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陶瓷專業,開始了她與材料學和華工的緣分。這40多年來,她也見證了我國生物材料學的長足發展。

“隨著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的不斷髮展,這個直接關係到國民健康、改善國民生活質量的領域,越來越受關注,需求增長很快,研究發展很快,學術話語權也在快速增長。”據悉,由王迎軍院士擔任理事長的中國生物材料學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生物材料領域的學會。“這在十幾年前,我們想都不敢想。”她說。

“雖然發展很快,但是我們跟發達國家是有差距的。所以我們不僅要研究出國際領先的、原始創新的科研成果,還要把這些成果儘快轉化成產品,在臨床上使用,讓國民的身體更健康,生活質量更高,更有效地減少殘疾人群。”

搞科研必須要沉得下心

“女性的問題,我一直比較迴避。因為我覺得科學確實不分男女,因為沒有人,因為你是女的,對你特殊照顧。所以說這麼多年我從來沒想,我是一個女的,就應該跟男的有所不同。”王迎軍說。

“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只要是從事科學研究,最基本的一點就是不能太急功近利。有興趣,願意奉獻,那就紮紮實實去做,不管有沒有榮譽,不管別人關注不關注,都要認認真真地去做。堅守,能沉得下來。這是我最大的一個體會。”

“華南理工大學身處廣州,改革開放的前沿。前些年,我的學生一畢業出去工資可能比我高10倍。但是在這種情況下,要是覺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就可能堅守不住研究。所以我覺得堅守很重要,每一項科研成果都不是三天、兩天就能做出來的。”

“我們做研究的時候,也不是在想成果出來能得到什麼榮譽,能得到更多的資源。這些東西如果想多了,會沉不下心來去做。所以科學家想要成功,首先得沉得下心來,把‘冷板凳’坐熱了。”

有人曾問她,為什麼女博士多,女教授、女院士少?她說,相比起男性,女性作為社會人,在家庭各方面會有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女性要克服的東西更多一些。但她認為女性科研工作者,可能更沉得下心來,“比較細膩,比較細心,比較認死理兒。做這個東西做不出來,我就使勁地想辦法一定要把它做出來。有興趣,就不願意隨便跳來跳去。我覺得這都是女性做科研非常好的特質。”

很榮幸在廣州做有意義的事

在獲得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後,王迎軍院士接受了廣州日報的專訪。“獲獎只是一個新的開始。”她告訴記者。

在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現場,手捧獲獎證書的她戴著口罩。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凸顯了科學研究和科學傳播在公共安全緊急事件應對中的重要作用。作為從事生物材料研究的科學家,她說,在這場重大疫情面前,生物材料和醫療器械更加凸顯它的重要性。從最基本的口罩、防護服、檢測試劑、呼吸機及治療、監測儀器,到社區醫療、公共衛生、疫情防控及整個監管體制、標準制訂,“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從基礎研究到關鍵技術,以及整個行業的發展,都是擺在我們面前責無旁貸的任務。所以,獲獎只是一個新的開始。”

在採訪中,她也談到廣州這片土地給她的滋養。

“在廣州工作、生活四十年,這裡已是我實際意義上的故鄉。廣州的創新環境、科研支撐和配套政策等方面曾在全國首屈一指,近年來,北京、上海紛紛趕上來。作為排頭兵的廣州,正加快佈局科研創新、成果轉化、新興產業等方面的整體規劃。作為一名廣州人,我很榮幸在這樣一片熱土上放開手腳做有意義的事情。”王迎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