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銀:賣阿里的股票,抄自己的底!


3月23日,軟銀突然宣佈將出售410億美元資產,這其中阿里的股票可能佔大頭。換來的資產,軟銀準備進行股票回購,消息公佈後市場立刻回應,軟銀股價上漲20%。


軟銀:賣阿里的股票,抄自己的底!


CEO孫正義對此的說法是:軟銀的估值過低,對自身的業務有信心。


軟銀的股票在一個月內跌了53%,上週末跌到了660億美元,這的確是被低估了,因為它手中阿里的股票就價值1000億美元,此外,軟銀手上還持有滴滴、Uber、平安保險、ARM等公司的股份。


但不可否認的是,軟銀最近幾年投資的科技公司都沒有展現出阿里當年那般飛速的成長和價值,WeWork已成累贅,Uber股價腰斬,滴滴上市不順,OYO也在分崩離析...


這不禁讓人們對軟銀背後的投資邏輯產生了懷疑,這次大財主的改旗換道,或許就像外媒宣稱的那樣,軟銀「燒錢鉅虧」的操盤模式已經走到尾聲。


願景基金的窘境


軟銀在2019年的風險投資交易額佔全球的十分之一,而旗下的願景基金(Vision Fund),在過去兩年中為軟銀貢獻了超過140億美元的收益。


但現在,作為軟銀投資企業中最耀眼的明星,都紛紛開始出現問題。


軟銀:賣阿里的股票,抄自己的底!


2018年軟銀拿出3億美元投資了Wag,這家專注於遛狗的網站成立於2014年,和滴滴一樣,你在手機上下單,就會有線下的人上門來給你遛狗。


在當時的融資聲明中,軟銀對它的願景,是成為“全球寵物服務行業的領導者”。


軟銀:賣阿里的股票,抄自己的底!


然而,拿到擴張需要的資本後,Wag交出的成績單卻一直相當糟糕:擴張停滯、用戶數和營收持續下跌,多輪裁員後,它將行業老大的地位拱手讓給了競爭對手Rover。


WeWork的名氣比Wag更高,從2019年,Wework就開始了自己的鉅額虧損,僅半年就虧損了14億美元,情急之下,公司尋求上市未果,估值從之前的470億美元縮水到30億美元,完成了傳說中的腳裸斬。


WeWork此前是資本的寵兒,但海量的資本催熟下,WeWork也逐漸偏離了軌道,開始尋求更多的業務去支撐更高的估值,它除了分租辦公室,還提供從住宅、學校、軟件銷售在內的一系列服務。


軟銀:賣阿里的股票,抄自己的底!


在估值嚴重縮水下,WeWork只能通過大裁員和出售資產來自救,這其中包括:

  • 私立小學 WeGrow
  • 一駕灣流G650私人飛機
  • 成人教育公司MissionU
  • 此前收購的3家辦公室管理服務公司
  • 收購的活動平臺Meetup
  • 收購的營銷公司Conductor


解救WeWork的還是軟銀,軟銀已經宣佈將以40-50億美元投資和貸款以支持WeWork的繼續運作,畢竟如果看著它破產,軟銀投入的錢也會全部打水漂。


諷刺的是,WeWork的經營收入和已經上市很久的共享辦公公司IWG基本相當。但IWG舉辦上千萬美元的盈利能力,而WeWork只有一身的欠款。


OYO也是一個反例的典型。


去年12月底,OYO開始了第三輪裁員,涉及到OYO酒店各個部門,1.2萬人的團隊,此次裁員後只剩下2500人左右。


過去幾年,OYO發展速度讓人驚奇。2013年成立後,通過對單體酒店的輕量化改造,賦予流量和品牌的做法,迅速成為印度最大的連鎖酒店集團。之後,OYO又用了一年的時間,成為中國第二大酒店集團。


OYO的速度,離不開資本的資助,此前OYO累計的融資額為30億美元 。在去年10月的一輪融資中,公司CEO李泰熙在孫正義的背書下從銀行借款7億美元,投資給了OYO。


軟銀:賣阿里的股票,抄自己的底!


但到了年底,OYO的各種問題開始浮現,管理不當、擴張無度、入住率低下、大量加盟方違約...OYO的年報顯示,公司去年虧損3.35億美元,虧損額較18年擴大了近6倍。


3月18日,印度媒體披露了OYO在近期已經完成一筆8.07億美元的融資,其中3億美元來自李泰熙,另外5億美元來自軟銀,解鈴還須繫鈴人。


燒錢上市,真的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必經之路麼?


2000年,當時還被認為是江湖騙子的馬雲見了孫正義,在聊了不到15分鐘後,軟銀拿出了2000萬美金,換取了阿里32%的股份。這筆投資,後來讓軟銀收穫了1300億美元的回報。


軟銀:賣阿里的股票,抄自己的底!


阿里在其發展過程中,並沒有出現多達幾十輪的融資,在上市之前就已經擁有穩定的盈利和現金流。


《財富》雜誌也做過一個調查,發現雖然蘋果、亞馬遜、臉書等硅谷科技公司在成立初期會耗費大量資金,但相比今天的燒錢大戶,它們的花費已經是九牛一毛。


亞馬遜只有在2001年出現了8億美元的欠款,蘋果、谷歌和臉書,在初期的負債也都大約為10億美元。而今天的科技和互聯網公司,不用半年就能虧損10億美元以上。


通過大筆資金為創業公司催熟,是孫正義近年來非常喜歡的玩法:一筆筆鉅款砸下去,帶動一個公司飛速擴張,小玩家清場,最後大頭通吃。軟銀不但鼓勵企業燒錢換市場,還常常嫌對方錢花得太慢。


但這樣做的結果,會讓一家企業缺乏市場競爭,漂亮的增長數據掩蓋了產品、技術和運營上的缺陷。公司無節制的擴張,資金流一斷,問題馬上浮現,公司自己卻沉溺在資本的泡沫裡,壓根沒有應對的手段,更缺乏盈利方式。


軟銀:賣阿里的股票,抄自己的底!


軟銀鉅額的資本會產生估值泡沫,讓後續的投資人因為價格太高而拒絕接盤。軟銀的算盤非常簡單,就是不斷推動獨角獸的上市,然後套現走人。


Uber在軟銀的壓力下上市了,Slack也是,上市未果的WeWork也是。但理性的投資人並不買孫正義的賬,比如這些靠燒錢燒出來的公司,都沒有巴菲特所謂的“護城河”和“合理的價格”,它們有的只是所謂的商業模式和估值光環,卻缺乏實打實的收入和盈利。


燒錢上市並持續鉅虧,真的是一家好科技公司的必經之路麼?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在軟銀的投資理念下,腳踏實地的公司的機會也越來越少。


軟銀投資神話的終結?


在短短三年內,千億美元的願景基金瘋狂花掉了850億,但沒有給軟銀帶來多少正面回報。


軟銀2019年11月公佈的財報顯示,該公司第二季度經營虧損約65億美元,願景基金一期的最大金主(共出資600美元):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和阿布扎比穆巴達拉(Mubadala)對於管理者軟銀集團表達了不滿。


隨著Uber、Wework、Wag的接連失敗,其它的金主也對這些“華而不實“的科技公司的態度產生了變化,認為孫正義一手挑選的公司要麼價值被高估,不然就是缺乏明確的盈利模式。


很多投資人們對於是否為要繼續信任軟銀基金的“經理人”猶豫不決,加上疫情和經濟下行的影響,給軟銀開出大額支票的可能性正在變小。


軟銀:賣阿里的股票,抄自己的底!


願景二期正在募集中,但此前的兩大金主到現在也沒有承諾出資。截至2019年底,這隻發起於7月的基金募集到了20億美金,只完成了目標金額的1.9%。


孫正義在接受《日經商務週刊》採訪時罕見地表示,由於願景的投資收益與預期相去甚遠,“這讓我感到羞愧和迫切”。儘管如此,孫正義依然在堅定推進第二期願景基金的進度,表示“基金的規模至少與第一隻基金持平”。


回想當年的阿里,一共給軟銀帶來了3000倍的投資回報率,現在阿里成了軟銀的救命稻草。孫正義找不到下一個阿里,但他的願景從來沒有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