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跨入國際仲裁圈並積攢人脈?|跨境顧釋

如何跨入國際仲裁圈並積攢人脈?|跨境顧釋


如何跨入國際仲裁圈並積攢人脈?|跨境顧釋


本文共計3,954字,建議閱讀時間8分鐘


金秋九月,圍繞國際商事仲裁這一業務主題,我們先後在天同北京本部舉辦了三場活動。一時間,天同四合院里人來人往,熱鬧非常。


9月13日,中國青年仲裁小組(CYAG)就“國際商事仲裁參與者的多元化”及“國際商事仲裁證據規則的發展”這兩個熱門話題舉行了研討會,來自北京、上海仲裁圈裡的眾多國際仲裁律師和學者齊集一堂,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而臺下的青年聽眾們提問也異常踴躍。


9月18日,國際知名的第三方資助基金IMF Bentham 亞太區首席投資官Tom Glasgow先生和投資副經理Cheng-Yee Khong女士到訪天同,就“第三方資助基金在亞太和世界的發展”這一主題,向來自國際律師事務所和國內領先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大型國有企業法務人員和國內外高校的學者進行宣講。臺下聽眾對於這種新型的國際仲裁融資方法懷有濃厚的興趣,活動結束後已有多位律師表示願意推薦客戶使用第三方資助基金,藉此幫助他們在境外維權。


9月25日,全球領先的爭議解決支持性服務機構Duff & Phelps(衡美)的兩位專家,Pauline Booth女士和Kevin Leung先生就“國際商事仲裁程序和專家證人的角色和作用”做了精彩的演講,聽眾們積極地參與討論,使得研討會比原定時間延長了一個多小時。


有趣的是,這三個活動中的組織者、參與者和聽眾中,有很多與我有過交道:他們中有些人,是中國國際仲裁圈裡的資深律師和仲裁員,我曾在他們面前作為代理律師進行開庭陳述;有些人,是和我一起並肩戰鬥的前同事,多少個不眠夜,我和這些優秀的律師們為仲裁文件的提交做最後的修改和審查;還有些人,是我非常尊敬的仲裁專家證人,他們一貫秉承“中立、客觀”的職業操守,盡職盡責地扮演自己的角色;而另一些人,則是我在國際仲裁案件中的對家律師,那時候的劍拔弩張,早已化作“相逢一笑”。


在活動中,我穿梭在人群裡,與這些“仲裁人”交談,傾聽他們的觀點和想法。突然間,我覺得非常的溫暖和幸福:過去十年的國際仲裁職業生涯,讓我通過不同的機緣,有幸認識了這些朋友們,躋身在他們中間,我深刻感受到來自國際仲裁圈的蓬勃脈動。


“難忘老朋友,歡迎新朋友”。國際仲裁圈的發展壯大,需要通過不斷接納新的仲裁律師和仲裁員、接受新的觀點和進行新的實踐後,才可能呈現出新的氣象。在本期文章中,我將與那些有志於從事國際仲裁業務的法律人聊一聊,如何跨入國際仲裁圈並在其中積攢人脈。


一、國際仲裁是較為“小眾”的法律業務,入行須謹慎,想真正入行則須下決心


雖然國際仲裁聽上去有些“高大上”,其實它是較為“小眾“的法律業務。對於即將步入職場的法律人而言,在選擇職業發展路徑時需要做出多個選擇,而每一個選擇都有代價。首先,需要判斷是從事爭議解決業務(統稱“訴訟業務”),還是非爭議解決業務(統稱“非訟業務”)。如果選擇從事“非訟業務”(例如,公司併購、上市發債、銀團融資等),則在從業幾年後再轉換職業軌道去從事“國際仲裁”業務,可能會付出較大的機會成本。反之亦然。


當然,如果一位法律人決定從事“訴訟業務”,還需決定是從事境內訴訟業務,還是以國際仲裁為代表的境外爭議解決業務。選擇從事境內訴訟業務的,更多時間將會與中國法、中國法院和國內仲裁機構打交道;而從事國際仲裁的律師,他們更多時間將用英文工作,案件涉及的法律往往是外國法。


除了國際仲裁外,在亞太地區較為常見的境外爭議解決業務還包括“境外訴訟”(例如,在香港高等法院或美國州、聯邦法院的訴訟案件)和白領犯罪及政府調查(例如,FCPA調查等)。國際仲裁僅是跨境爭議解決中的一種業務門類。


由於它的高度專業性,任何希望從事國際仲裁業務的法律人在“入圈”前,需要慎重地思考,自己是否真正對這項工作感興趣,並願意長期投入時間。因為一旦選擇從事國際仲裁業務,中途想要退出,可供選擇的其他職業道路並不算多。


此外,國際仲裁業務具有較高的門檻。很多年輕的國際仲裁從業者具備較好的英文寫作和口語表達能力,在名牌大學接受法學教育,有些人還在英美法系國家的一流法學院取得法學碩士、博士(LLM/JD)學位並獲得外國的律師執照。


除了語言、學歷和律師資格等標準外,年輕的法律人還需進行專業知識上的儲備。系統地學習國際仲裁知識,對將來從事這項工作具有一定的幫助。例如,英國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及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常年提供國際商事仲裁法學碩士課程。如果不打算去國外專門讀一個有關國際仲裁的學位,也可以購買和閱讀幾本有關國際仲裁的書。例如,Alan Redfern和 Martin Hunter編著的《國際商事仲裁法律與實踐》,以及Gary Born編著的《國際商事仲裁》等,都屬於國際仲裁從業者的必備讀物。


二、進入國際仲裁圈有時需要機遇,但有決心的人可以為自己創造機會


一位年輕的法律人,如果想要進入國際仲裁圈工作,有時候需要機遇,但更多的時候是自己為自己創造“入圈”的機會,正所謂“天助自助者”。一般而言,國際仲裁圈包含三個維度:其一,從事國際仲裁業務的律師,他們主要集中在國際律師事務所或國內領先的涉外訴訟仲裁業務團隊工作;其二,國際仲裁機構的從業人員,例如,在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工作的法律顧問(Counsel)們;其三,國內外院校裡的國際仲裁專業研究人員和學者。


國際仲裁從業者,有時候會從一個維度轉換跑道,進入另一個與國際仲裁相關的領域內工作。我的前同事中,就有人在國際律師事務所從事仲裁律師工作多年後,進入國際仲裁機構擔任主管法律顧問(Managing Counsel);還有一些人,則是在擔任國際仲裁機構的重要職位多年後,加盟國際律師事務所從事律師工作;而另一些人在考取法學博士學位(PhD in Law)後,退出律師業,轉而進入大學開啟有關國際仲裁的學術生涯。


因此,進入國際仲裁圈的路徑是多元的。年輕法律人可以選擇加入專業仲裁律師事務所從事國際仲裁業務。例如,英國史密夫斐爾律師事務所提供“PRC Scholar”的培養路徑,每年從優秀的內地本科生中挑選幾位送往英國深造,他們中的很多人學成歸來後,選擇在該所的國際仲裁團隊工作。


年輕法律人也可以選擇進入國際仲裁機構工作,在那裡他們可以充分地瞭解國際仲裁程序,見識到來自不同法系、地域的國際仲裁律師的辦案風格,掌握關於仲裁員的背景信息,以及結識很多優秀的國際仲裁從業者。


還有一些年輕法律人另闢蹊徑,選擇成為國際知名仲裁員的助理。例如,新加坡仲裁員黃錫義先生(Michael Hwang SC)和英國仲裁員Neil Kaplan QC,就有定期聘請年輕法律人擔任助理的傳統。


總之,“條條大路通羅馬”。


三、進入國際仲裁圈後,應在“實踐中求真知”,並贏得尊重


無論是通過何種途徑跨入國際仲裁圈,年輕法律人都不能滿足於“混圈子”。初入國際仲裁圈,很容易被其“高大上”的外表所迷惑:倫敦、香港、新加坡,斯德哥爾摩,一個個光鮮亮麗的國際城市,一次次高端的國際仲裁會議,一位位國際仲裁的“大咖”們端著紅酒或香檳,從容地和年輕仲裁人侃侃而談,也大度地允許他們提出一些青澀的問題。但對於初入國際仲裁圈的從業者而言,在高端論壇上偶爾舉手發言、提問,或在會議間歇與國際知名仲裁律師或仲裁員攀談幾句,僅是看到了國際仲裁圈的一個狹窄的面相。


根據我的從業經歷和觀察,國際仲裁圈還有另一些面相:提交仲裁文件的前夜,初級律師以非常耐心、細心的態度,不厭其煩地審閱數百份書面證據,有時因一個小小的編排錯誤,不得不重新審閱所有證據文件;還有一些剛入行的初級律師,同時負責幾個大型國際仲裁案件的基礎文案工作,因壓力過大而躲到樓梯間默默垂淚;一些中級律師,因案件管理組織不到位,或文件起草質量不盡人意,而被合夥人嚴肅批評,調試情緒後又開始對仲裁文件進行第N次修改;身經百戰的合夥人,在開庭之前,翻開一個個庭審卷宗,從文件的第一頁看起,細緻地準備庭審發言和交叉盤問的問題清單;一位我所認識的英國御用大律師,年逾七十,在新加坡開庭期間,每天庭審完畢後,堅持閱讀當天的庭審筆錄,用不同顏色的信號筆在筆錄上作出標記,並和律師團隊的其他年輕成員一樣,準備第二天的庭審,直到凌晨。


年輕的國際仲裁從業者,如果希望積攢在圈中的人脈,並沒有捷徑可走:一次國外仲裁會議上的簡單閒聊後,你可能和那位知名的國際仲裁員“相忘於江湖”;而在由你主導的國際仲裁案件中勝訴,則會為你贏得更多的朋友,甚至可能包括你的對家和對家律師。


四、利用自己的所長,為他人作出貢獻


進入國際仲裁圈後,無論你是剛剛入行的年輕律師,還是已從業十年以上的資深律師,只要找準自己的定位,利用自己的所長,為他人作出貢獻,必然會對積攢自己的人脈有所裨益。對此,我深有感觸。


在六、七年前,我在一家中國律師事務所工作時,所內舉辦了與“造船合同”有關的國際仲裁研討會,並邀請了數位來自英國倫敦的御用大律師來京演講。所裡決定,由我擔任英國御用大律師在演講中的現場翻譯(英翻中)。“造船合同”交易的專業性很強,行業術語很多,對於能否完成這次任務,我多少有些擔心。在參會之前,我反覆閱讀演講嘉賓的PPT資料,並就其中的一些難點問題和專業術語請教所內的海事律師,最終不辱使命,較為順利地(但並非完美地)完成了翻譯工作。參與那次研討會的英國御用大律師,有些人至今與我保持聯絡和合作。現在想來,如果我不主動參與那次活動,並在其中提供我力所能及的服務,可能也無法與他們結緣。


在四、五年前,我在一家國際律師事務所香港辦公室工作時,是國際仲裁團隊裡唯一的具有中國大陸背景的律師。因此,國際仲裁團隊的其他外國同事,會經常詢問我有關中國法的各種問題。實事求是地說,中國法律門類很多,有些法律問題較為複雜,不在我的經驗範圍之內。那時,但凡被問起有關中國法的問題,我要麼根據我的知識和經驗立即作出回答;要麼在經過一番法律檢索和與行業內資深律師交流並確認答案正確後,再給外國同事們作出回覆。


現在,雖然我與這些前同事們在不同的城市工作,各自有著不同的職業發展,但這種曾經相互支持的經歷,成為我們彼此信任、開展合作的基礎。


最後,於此文末,奉上前文中所述的三次活動的照片,祝各位節日愉快!


如何跨入國際仲裁圈並積攢人脈?|跨境顧釋

中國青年仲裁小組(CYAG)研討會


如何跨入國際仲裁圈並積攢人脈?|跨境顧釋

中國青年仲裁小組(CYAG)研討會


如何跨入國際仲裁圈並積攢人脈?|跨境顧釋

“第三方資助基金在亞太和世界的發展”研討會


如何跨入國際仲裁圈並積攢人脈?|跨境顧釋

“第三方資助基金在亞太和世界的發展”研討會


如何跨入國際仲裁圈並積攢人脈?|跨境顧釋

“國際商事仲裁程序和專家證人的角色和作用”研討會


如何跨入國際仲裁圈並積攢人脈?|跨境顧釋

“國際商事仲裁程序和專家證人的角色和作用”研討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