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牌坊到迎暉路,瀘州這個地名有歷史

從三牌坊到迎暉路,瀘州這個地名有歷史

有人說,瀘州是一座不斷消失的城市。這句話可能讓人聽的丈二和尚摸不著腦殼,其實解釋一下,就是城市的進程中,老舊的很多古蹟都慢慢被拆去或者覆蓋了。其實瀘州最可惜的那些古蹟跟城市改革原則上來說是沒有衝突的,比如百子圖,比如那些遠離主城區發展規劃的地方,但是有些地方,它輝煌的時期,是人,而不是古老的建築或者名人故居,比較大河街,當然明清時期的城垣也有足夠理由讓它留存,但是留存下來的應該是什麼,什麼又可以拆去,這是值得探討的。

從三牌坊到迎暉路,瀘州這個地名有歷史

簡單來說,文物保護,不是因為有了點年代就都要保護起來,而且有的因為弄下了文物保護的牌子,反而遏制了它的發展和存活,有人可能不信,其實大可以去看看,有的地方因為文物保護地界一劃,周邊的整體規劃就突然抓瞎了,我倒覺得不應該因噎廢食,但是也不能想拆就拆,評估的標準是什麼,起碼如今看來還不夠清晰,還過於保留。當然這些事情留給專業的人去做,也希望能考慮民間的綜合意見。正如接下來沽酒客要講的瀘州鬧市區的一個老地名“迎暉路”。

從三牌坊到迎暉路,瀘州這個地名有歷史

今天知道迎暉路的地名保留下來了,但是也有部分人把它錯寫成迎輝路,系因駐瀘之二十四軍三師師長唐英(號迎暉)主持改修瀘城之功,民國18年(1929)1月,用地方經費改修城內街道、輪船碼頭,設無線電臺,頗受瀘人稱道,故改名以作紀念。

而在改名之前,它叫“三牌坊”,我想今年很多年輕一輩就不得而知了。三牌坊我想顧名思義,這裡曾經立三塊很大的牌坊,瀘州即便到今天,許多鄉鎮還能看到牌坊,而且多數是清代留下來的,有當官的,有紀念貞潔婦女,也有發達的家庭為祖宗立碑的,還有做了好人好事,立個牌坊揚名,也算公益廣告的,大約就是這種類型。

從三牌坊到迎暉路,瀘州這個地名有歷史

市區裡以前最著名的二郎灘和宏道堂的樂善好施坊,而當時麻沙橋,風門坎也有很多牌坊,今天有一部分被打掉了,有一部分收集到了博物館,而這個三牌坊則無法知道它的來龍去脈了。

關於瀘州城的迎暉路,在江陽區市區中心的北城,據《瀘州市地名錄》記載:“原名三牌坊......是主幹大街,東西長258米,南北寬10.2米”。民國時期就為商貿繁榮街道。

明清以來、瀘州古城水運交通以管驛嘴為主要碼頭,陸路連接會津門、紐子街、三牌坊通往西門,然後通過餘甘古渡過沱江,便銜接下重慶的東路大道。

從三牌坊到迎暉路,瀘州這個地名有歷史

當時三牌坊地處水陸交通中樞,是通過城心必經之路,遂逐漸形成商業中心,是瀘州發達較早的街道之因沿街豎有三座石牌坊而得名。考石牌坊之設,在封建時代,多為豪門鉅富追念先人忠貞節烈而設,多置顯著要道,是緬懷前人並有光宗耀祖炫躍門第之意,所以,因城建先後拆除。

三牌坊與三座橋應該互相呼應,目前知道的三座橋名為,卸甲橋、迎敵橋(又有一說為“銀定橋”)、寶來橋等。寶來橋跟迎暉路很近,而今天現存的僅有白塔也挨著這裡,它與鐘鼓樓也是故事多多。

此街路中的南側,清代原為行臺衙門,民國年間設瀘縣中學於此,現為商場北路通口。街之西端路南,原是瀘州傳統名酒“愛人堂”創始人劉子修(天主教徒)宅地,其子劉航琛北大畢業後,初繼承父業,後投身軍政,曾任四川省財政廳長及國民黨糧食部政務次長及經濟部長等職,1975年卒於臺灣。

從三牌坊到迎暉路,瀘州這個地名有歷史

只是今天我們無法知道三牌坊到底是記錄的誰了,也可能沽酒客資料有限,暫時不能考證,希望知道的朋友補充。

牌坊是歷史符號,一種時間的記憶和天人合一的載體,它超越時空,與後人建構了永恆的可對話性。坊額題詞,坊上詩聯表達了對世事的感悟和對生命的理解,張揚了鄉間賢達對故里人文、傳統道德禮教的推崇和守護。牌坊是一種獨特的激勵性財富,它在歷史悠久的土地上靜靜地敘述著人生的理想與追求,推動著傳統道德禮義的傳承和地域文化的交流與延續。

牌坊文化,集建築、石刻、石雕、彩繪、詩詞、書法、名人、宗族為一體,坊上勒石與建築和諧結合閃耀著交相輝映的美學神韻,提升和拓展了牌坊的文化空間,使得建築造型與人文精神形成虛實相生的審美統一。它表現了封建禮制和傳統道德觀念,也反映了地方上一段重大的歷史事件或者著名的歷史人物,是地方歷史形象而真實的見證。

雖然很多時候人們認為它有封建的殘餘,比如關於貞潔呢?但是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這也是歷史的見證,後人讀歷史,記錄的東西,無法實物參考,連照片都沒有的情況那就可悲了,難道你們不擔心有一天後人質疑我們記錄的真實性嗎?最後徹底否定它的存在,那就可悲了。

文化自信在於什麼,在於敢於果斷的留存一些時代的見證,也保護它們可以鼓舞和警示後人,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