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有關紅薯的記憶

有關紅薯的記憶

張振之

原创作品:有关红薯的记忆

一天,突然發現日日走過的一片紅薯地立著一個牌子:偷摘紅薯葉罰款一百元,以前無人問津的紅薯葉不知何時身價不菲了,我不由想起老家的紅薯。

我的家鄉是沙土地質,很適合種紅薯。沙地紅薯,大多白瓤,也叫白薯,又面又甜,畝產量高。聽老年人講,在那個鬧饑荒的年代,吃成了很大的問題的時候,許多女子選擇嫁到沙地生活。

然而那時種紅薯很不易,先要用炕培育紅薯苗。

清明節剛過,父親就開始著手堆建紅薯炕了,一定要選陽光充足的地方,趁著院牆用磚或者土坯砌三面小矮牆,再往裡面填上黃土和沙土,紅薯炕就建好了,然後把挑選的芽眼好的白薯(也叫母薯)依次放進土裡,最後蓋上塑料膜和玉米杆用來保暖,還要經常潑些水,這樣,紅薯芽就能很快長成紅較長的紅薯苗,大約半個月後就可以採剪了,紅薯苗主要是自家用的。

接下來該栽種紅薯苗了,先是用鎬頭或鋤頭錛成一個個土坑,再一一澆水,等水滲下去,才可以把紅薯苗栽牢,要不然,水會溢出,影響紅薯苗的成活率,這個過程裡,挑水最辛苦,父親的肩膀都是扁擔印,紅紅的。

紅薯苗成活後,慢慢拖秧,需要翻秧。由於紅薯秧長得又長又旺,到處亂紮根,不利於多結紅薯,人們就只好將它翻一翻。這時,我們小孩子可樂壞了,扯下長長的紅薯秧當跳繩,在紅薯地裡又跳又跑,摸爬滾打,把紅薯秧弄得亂七八糟。玩累了,就拽下紅薯梗掐成一截截當成首飾,戴在耳朵上臭美。大人們也掰一些紅薯梗,拿回家去掉葉子撕掉筋兒炒菜,翠綠翠綠的,好看也中吃。

讓人累並快樂的事是收紅薯。秋季下了霜,繁盛的紅薯葉一下蔫了。田野又開始熱鬧起來,人們先把秧子用鐮刀割掉,由於秧子向哪個方向長的都有,很多糾纏在一起,剪斷了,理還亂,往往都是割著卷著往後退,很費力氣。接著是刨紅薯,那些紅薯,胖瘦俊醜,形狀各異,煞是喜人:有膀大腰圓的,有虎頭虎腦的,有小巧玲瓏的,有歪歪扭扭的,有修長苗條的,不一而足,彷彿是一件件惟妙惟肖的工藝品,讓人玩味鑑賞。

把紅薯收到家裡,做飯就省事了,早上常常是切紅薯骨碌(紅薯塊),那時候,地裡的活兒怎麼也幹不完,也很累。早上起來去地裡幹活兒,回家吃過早飯還得去地裡,來不及做飯炒菜,就切紅薯骨碌(紅薯塊兒)下鍋,它很快就煮熟了,省時省事省力,父親總是率先搲一大碗吃:父親的活兒重,吃飽了好有力氣幹活。

忙完地裡的活,人們就有空整理家裡一堆堆的紅薯了。一部分完好無損、長相好的紅薯被貯存在新挖的紅薯窖裡;一部分受損的、圓頭大腦袋的則打成粉芡,曬乾,貯存起來;還有一部分用擦板擦成薄薄的紅薯片去曬。一時間,田地裡一片一片的,雪白雪白的。曬乾後,叫做紅薯幹,可以磨成紅薯面,餓時,紅薯面加沸水,就成了炒麵,味道還行,也可以在做稀飯時放入幾片紅薯幹,軟中有硬,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原创作品:有关红薯的记忆

那時的小夥伴們,也愛吃在雪中凍過的紅薯。雪天的傍晚,把紅薯放在雪上,第二天上學,頗有興致地把凍紅薯帶到學校放課桌裡,下課拿出來一點一點地啃,猶如冬天吃雪糕一般,很炫耀的樣子。

其實,冬天最可口常吃的菜是紅薯粉芡做成的粉條。

記得才上凍時,父親在別人家排隊加工完粉條,天快黑了才回來,再往粉條上潑水,便於在寒冷的夜裡凍住。第二天早上,紅紅的太陽昇起來了,這樣的天氣更適合晾曬,父親將一竿竿粉條掛在拴樹樁的長繩上,我們小孩子便忙活起來,要將那些冰屑悉索的粉條一縷一縷地掰開,揉搓、拍打、散開,抖落粉條上的冰渣,便於曬乾,只可惜我們的小手,被凍得紅撲撲的,冰涼冰涼的,害得我們不時地用口中的熱氣哈哈。這樣一凍一結,去掉了粉條的粘性,粉條就好吃了,只是曬起來真不易,那時心想,寧願不吃粉條……

紅薯粉條,常用來熬菜配菜。而我認為粉條最香的是炸成丸子,它的做法比紅薯丸子還簡單,就是把粉條漿(煮)好,剁一剁,拌麵炸,除了炸丸子還能炸成餅狀,粉條丸子特別吸油,很香。小時候,想解饞的時候不捨得去買肉,而是炸粉條丸子,我們這裡把它叫做小酥肉。我想,大概因為它和肉一樣香吧。赴喪事上貢時,講究幾葷幾素,葷素搭配,紅薯粉條丸子、紅薯粉條餅,都當作了葷菜。

紅薯粉芡除了做粉條,還可以到夏天做蛤蟆格豆,有的地方叫蛤蟆咕咚兒,類似酸辣面魚,狀如小蝌蚪,類似現在大街上蹬著三輪車叫賣的酸辣面魚兒,我曾經買過這樣的酸辣面魚兒,除了酸辣,再沒有別的味道,竟還搭配了韭菜,真是吃不慣,也許那面魚兒裡紅薯粉芡含量極少或者不含紅薯粉芡。而母親做的蛤蟆格豆,是用純紅薯粉芡做的。至今記得母親做蛤蟆格豆的情景:灶火通紅,媽媽的臉也紅彤彤的,還滲出了細細的汗珠。水燒開後,母親將加水加鹽加鹼調成汁的紅薯粉芡倒入鍋中加熱,邊加熱邊攪拌,以免糊鍋,這時火不能太大,需要不停地快速攪拌,是最灼熱最勞累的時刻。母親總是在脖子上掛一條毛巾,邊攪拌邊擦汗,熱氣燻得母親的臉上、脖子上、手臂上都是大滴大滴的汗,毛巾差不多都被汗水浸溼了,吃一回蛤蟆格鬥太不容易了。

鍋裡的粉糊越來越濃稠,直到濃稠變得透明,母親憑經驗判斷它熟了,褪出柴火,潑水澆滅,母親再端過來早已盛好的涼水,把鍋裡的薯粉糊糊,一勺一勺地舀出來,攤在鋁篦子上,篦子上有很多的圓孔,用鏟子按壓糊糊,一個個蝌蚪狀的蛤蟆格豆就從篦子下魚貫而出,落在涼水裡,嫩滑滑的,很快四散開來,恰似一個個腦袋圓溜溜、身體胖嘟嘟、尾部細細的憨態可掬的小蝌蚪。至此還沒完,需要把蛤蟆格豆反覆過幾遍涼水,使之快速冷卻下來,之後,涼吃或配茄丁吃。涼吃時則需要配上碧綠的荊芥,澆上調好的蒜汁,放上鹽、水醋、醬油、芝麻油,辣椒麵兒,熱吃時,就是配上炒好的茄丁、蒜汁和水醋,也很利口,如果是現在還可以放五香粉,辣椒油等調料;不管哪種吃法都好吃,有型有味,鮮香順滑,柔嫩爽口,老少皆宜。

後來姊妹多了,地也多了,勞作更加辛苦,母親很晚才從地裡回家做飯,人多,做的也多,很容易糊鍋,便很少做蛤蟆格豆了。

最近,我看到一位同事做蛤蟆格豆:先把面和粉芡以1:1的比例倒在小盆裡調成汁,再放進大鍋裡蒸,剛開始多攪幾次,以防粉芡沉底,然後蒸40分鐘,就可以用篦子漏蛤蟆格豆了,這種做法不怎麼熱,省事,值得借鑑。

原创作品:有关红薯的记忆

現在人們生活好了,雞鴨魚肉,各種糕點,各類水果,漸漸淡化了人們的味蕾,而紅薯因其暖心養胃,富含硒點,澱粉含量高,也令食客偏愛,成為一道道美食,成為防癌的上等食品,就連小小的紅薯葉也有提高免疫力、保護視力、延緩衰老、預防動脈硬化、降糖,解毒等作用,不過,市場上幾乎沒有賣紅薯葉的,難怪人們隨便去人家地裡採摘呢!

想一想,算一算,記憶裡的美味差不多都與紅薯有關,是紅薯溫暖了過往的日子,慰藉著過往的歲月,喚醒著人們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