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慧:中國如何應對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 孔令瑤)“在當今全球價值鏈分工的國際生產格局下,疫情影響之深和之廣都需要充分認識,考慮到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地位,必須從‘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戰略高度認識中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應對疫情影響的措施。”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長、研究員黃群慧3月25日在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召開的“疫情衝擊下的產業發展”專家網絡座談會上表示。

如何應對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黃群慧提出了五點建議:

第一,疫情衝擊已經影響全球三大生產網絡,全球供應鏈中斷風險不斷上升,應高度重視我國供應鏈安全,抓住我國率先控制疫情的機會窗口,從戰略上把握供應鏈區域化、本地化、多元化、數字化轉型的新趨勢,提高產業鏈的現代化水平。當全球供應鏈面臨巨大調整,這既是挑戰,也是中國促進產業鏈水平現代化、價值鏈高端化的巨大機遇。中國將迎來供應鏈修復和調整的戰略機會窗口。對於關鍵產業、關鍵產業環節和關鍵核心企業,要促進其供應鏈的本地化和區域化;對於一般產業、環節和企業,要促進其供應鏈多元化和數字化轉型,提高我國產業鏈安全水平。在儘快修復供應鏈的同時,要圍繞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高我國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和價值鏈向高端攀升,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據更有利的競爭地位。

第二,基於疫情對產業鏈的影響程度和產業自身特性,要對我國供應鏈進行分類管理,針對性地迅速恢復供應鏈和推進供應鏈全球戰略調整。疫情給大化工行業提供的機會大於衝擊,關鍵是要及時全面復產,抓住機會促進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對汽車、電子、機械、家電、服裝等離散型製造的產業,疫情造成的影響比較大。機電、化工、光學儀器、運輸設備和橡膠塑料等方面,我國對進口的依賴度較高,較易受到疫情升級的衝擊。尤其是光學影像、醫療器械、車輛及零部件、集成電路與半導體等產品,自疫情國進口的高附加值零件、設備面臨中斷風險,會受到較大沖擊,但也是我國替代創新、自我升級的機會。

第三,作為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的一項重大任務,應緊急整合政府、研究機構、企業和行業協會等資源,在採取綜合救助措施的同時,進一步加速建立分重點行業、重點地區供應鏈安全評估與風險預警制度。在分類指導、分區施策方針指導下,除對疫情嚴重地區繼續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外,其他地區分區分級實施差異化防控策略,力爭有序組織企業及早復工復產,是統籌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的關鍵。

第四,通過完善供應鏈金融,提高供應鏈核心企業以及供應鏈平臺的數字化水平,增加我國產業供應鏈彈性,促進供應鏈快速恢復和調整。應該從供應鏈金融的視角幫助企業恢復供應鏈運營,對涉及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遊、汽車製造、電子信息、紡織服裝等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建立重點監測機制,對有發展前景但暫時受困的企業和項目,不盲目抽貸、斷貸、壓貸,延長貸款期限和減費降息。通過各種方式推進產業供應鏈產業平臺,協同上下游夥伴企業,聚集各類生產要素,促進資源高效配置和供需精準匹配,推進供應鏈全流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更好地服務供應鏈網絡中的企業。

第五,加強聯合抗疫,積極參與全球價值鏈國際合作與治理,支持我國企業加快走出步伐,保障全球供應鏈節點安全,推進“數字絲綢之路”建設。通過巨大的中國製造產能恢復,加大在防疫物資的全球供應保障,支持世界防疫。推動供應鏈安全領域國際合作,建立多渠道、多層次供應鏈安全體系。與國際組織合作,在海事、航運、郵政等領域形成長效合作機制,共建跨區域甚至全球性的富有彈性供應鏈。鼓勵我國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我國企業進入海外市場和供應鏈的能力。支持我國企業加強對核心技術、重要原材料、關鍵節點資源的掌控,在全球消費市場加快構建營銷網絡。將全球供應鏈合作與“一帶一路”建設有機結合,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數字供應鏈體系建設,構建“數字絲綢之路”,促進沿線國家核心生產要素、區域優勢資源、產業鏈上下游環節的有效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