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麼忙,可為什麼還那麼窮?

如果有人問我:“有什麼事情,比窮更加可怕?”

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又窮又忙!”

沒錢不是最慘的,真正悲慘地是,整天忙成狗,最終卻還是那麼窮。

很多人每天早出晚歸,累到不行,站著都能睡著,感覺身體被掏空,沒時間顧上家人和朋友,職業病倒是一大堆,但卻是忙而無獲,仍是屬於一個徹頭徹尾的窮人,掙不到什麼錢。

這是目前一種特別普遍的現象,這也讓很多人感到迷茫,因為在大多數人的思維裡,忙是一件好事,越是忙,說明掙的錢越多。

為什麼我們每天那麼努力,那麼辛苦,卻依然是一個窮人?

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你那麼忙,可為什麼還那麼窮?

窮忙族是什麼?聽起來好像很陌生。其實這個詞彙由來已久,源自單詞working poor,指那些整日奔波勞動卻無法脫貧的人群。因為窮所以不停打工而忙,因為忙沒時間投資自己而窮,惡性循環,窮窮忙忙無窮盡也。

窮忙族真正尷尬和憂傷的地方在於:在從生存通往生活之路上,始終舉步維艱,並且無力改變。

忙忙忙,是不是每個人都常掛在嘴邊的話語,而朋友同時總會安慰“忙點好啊,忙證明有錢賺啊”。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事實是,你只會越來越窮,越來越忙。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窮忙的心理狀態已經成為了我們的常態,四處救火是大多數人的工作狀態,自身的能力提升會越來越差,從而讓自己陷入了窮忙的泥潭,怎麼都脫困不出來。

你以為要是突然給你一筆錢,或者一天給你48小時,情況就會好轉?不會的。

勤奮就能成功一向以來都是我們的認知誤區,於是,太多人把短暫而珍貴的一生,演繹成碌碌無為的一生。這一點,和諾基亞CEO約瑪·奧利拉說的同樣悲傷。在諾基亞陷入困境時,CEO約瑪·奧利拉曾感慨地說: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

你那麼忙,可為什麼還那麼窮?

所以我們為什麼輸了?

其實你太愛隨大流

社會傳播中有個理論叫做“集體無意識”,簡單說就是,人們更擅長於做和別人一模一樣的動作和生活選擇,以此確保自己是足夠“安全的”。

在今天這個鼓勵多元化、碎片化、移動互聯化的時代裡,同頻化的步調,會讓你的勤奮毫無價值。用最簡單的一句話擊穿勤奮者的玻璃心,那就是:你看起來很努力,努力到拋進人群中沒人認出你。

其實你是個劣質勤奮者

什麼叫劣質勤奮者?說的就是,你的努力毫無個性可言,也毫無價值可言。低質量的勤奮其實是偽裝起來的懶惰。

所謂“時間要花在刀口上”,要用“最少投資時間,達到最多時間利益。”設定一個自己要去努力衝刺的目標後,在那段期間,把全副精神集中在目標上,如同握緊槍瞄準,集中精氣神,就是一發威力強勁的子彈。

這就需要做好“時間管理”,要一個有明確目標的“附加價值”提升計劃,在提升“附加價值”的同時,增加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對自己的緊張感和壓迫感。

其實你是個廉價勞動力

思考兩個問題:

我的工作,是否對公司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

我的工作,是否能讓我擁有說走就走的勇氣?

如果你的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那麼也許證明了你很平庸,沒有核心競爭力,只能幹一些繁瑣雜亂的基層工作。

同樣的工作,你如果不做,一旦離開就會立馬有人接手,有替代者可以隨時補充上來。你每天忙忙碌碌,卻只是簡單的重複,根本不值錢。

你那麼忙,可為什麼還那麼窮?

如何讓自己的忙碌產生價值呢?

讓自己變得值錢

如果你會算1+1=2,即使你重複算一千遍,你也不會知道2+2=4。但知識和技能越多的人,單位時間產出值越高。

所以,無論你處在什麼時刻,也要留出時間,留出精力和意志力,去學習充電,讓自己時間增值

讓自己變得高效

每天堅持著工作,但壓根沒創造出任何價值,你只是為了更快地度過時間,用盡一生力量,為自己營造出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幻覺。

你試圖說服自己:“人生也曾努力過,也曾付出過,也曾刻苦過”。但你只是沉溺於假象的自我催眠者。低質量的勤奮其實是偽裝起來的懶惰。

最後,想說的是,成功來自“精準的勤奮”,而不是“平庸的忙碌”。

我承認我窮,但不會停止為了改變這個現狀繼續忙碌的步伐。你呢?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編輯轉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