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設計”如何走出去?三峽集團上海院智慧化轉型構築新業態

<article>
“中國設計”如何走出去?三峽集團上海院智慧化轉型構築新業態

三峽集團上海院局部圖 供圖 三峽集團上海院

“中國設計”如何“走出去”?三峽集團上海院智慧化轉型構築新業態

中新網上海3月27日電 (李鵬 高志苗)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三峽集團上海院(以下簡稱上海院)要求各駐外機構員工暫緩國際差旅行程,考慮到各國當地的疫情發展形勢,儘量減少國際往來。雖然每天跨國遠程辦公,但通過網絡移動終端,上海院的國際業務仍在有序穩步推進。

上海院常年開拓國際市場,先後在巴基斯坦、尼泊爾設立分公司,在非洲、南美洲設立辦事處,在歐洲建立研發中心,逐漸形成國際多元業務全過程整體解決方案平臺化服務能力。

隸屬於世界最大的水電開發運營企業、中國最大的清潔能源集團——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的上海院,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潮汐河口蓄淡避鹹型水庫、亞洲第一座海上風電場等諸多“行業之最”。同時,它也是三峽集團創新發展、整合中國水電全產業鏈“走出去”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瞭解,上海院在亞洲、非洲、南美洲等20多個國家的國際業務,涉及水電、水利、新能源、輸變電等領域的諮詢、設計、工程監理與總承包等業務,正在積極探索規模化規劃優質資源培育與重點項目小比例參股投資等業務新模式。

上海院總經理周紹武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介紹,上海院以尼泊爾市場研究為基礎,形成了國際業務全過程戰略研究與業務規劃能力。目前,上海院在尼泊爾構建了多元化業務全過程服務平臺,開展尼泊爾電力市場動態研究、水資源規劃諮詢、優質水電投資項目培育及水電項目勘測設計。

值得注意的是,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中資設計院或總承包商,經營策略上以跟隨中資投資商“走出去”為主,服務範圍以提供建設階段的設計或施工建設為主,業務領域偏傳統單一專業,服務經驗數據信息化轉換率較低,很多屬地化品牌建設經營程度不高。

周紹武表示,上海院為打破行業侷限,藉助全球競標贏得尼泊爾松柯溪水電站項目的諮詢設計,從跟隨總承包商的勘測設計向自主經營獲取全球競標的國際諮詢轉型。以創新業務模式贏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與能源開發規劃機會為平臺,延伸社會經濟市場研究、優質資源規劃培育服務領域為突破,以實現從水電業務為主向多元業務全過程服務整體解決方案轉型。

中國技術和管理“走出去”的同時,一定要能同時帶動當地經濟、企業和社會發展。周紹武強調:“我們構建的是一種新的有序的水電,幫他們建立體系,是站在這樣的高度去幫他們謀劃,而不是讓他們覺得是來搶資源。把國內成功的東西引進過去,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營造更好的商業氛圍,我們的商業氛圍體現的就是共建、共享、共贏。要增加他們對中國的認同感。”

作為三峽集團控股子公司,周紹武表示上海院要抓住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機遇,切實發揮集團公司“技術支撐、科技研發、人才培養”三大平臺作用,助力集團“兩翼齊飛”。肩負著創新使命的上海院,也在不斷思考如何智慧化轉型。

針對目前上海院的業務情況,周紹武用“三足鼎立”進行解讀,即傳統的水利水電、海上風電或者風光新能源、生態環保這三方面的協同發展。而“鼎”的兩個抓手則是科研和信息化。“以科研作為抓手,提升核心能力;以信息化為抓手,實現上海院從傳統設計院向現代設計院的轉型。”

工業化社會的核心能力是設計能力。“你把這些科學先進的東西用於社會、民生,用於改變人民的生活條件,讓大家在科技進步和發展當中有獲得感。所以說以這三個‘足’為基礎,再加上兩大抓手,形成了上海院的整個發展平臺。”周紹武說。

如何轉型?周紹武用“ABCDI”來描繪上海院未來的轉型方向,即利用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現代化技術助力設計院轉型升級。

“如何通過利用這些技術提高傳統設計的效率、設計的質量、設計的創新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對一個工業社會來說,設計是核心能力,但我們不能停留在傳統的設計裡面,現代社會的發展一定是整體設計、系統設計,而不是僅僅設計一個產品。”周紹武認為。

以上海院尼泊爾分公司為例,周紹武表示要建成“信息化的平臺”。平臺與資源相連接,為中尼雙方提供信息服務,通過信息化服務,構築新的產業業態。平臺與尼泊爾政府企業相通,為尼泊爾經濟發展、資源規劃與項目開發提供中國解決方案。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好的商業氛圍,實現共建、共享、共贏的發展理念。

中國的水電全產業鏈“走出去”正逐步從“學習”轉變為“引領”。周紹武對記者說:“歐美國家擁有豐富的大型水電站建設經營與案例,歐美以前長期是世界水電開發的引領者,現在我們通過借鑑學習加上大型水電站開發建設的工程實踐,他們現在在某些方面要反過來向我們學習。”

展望未來,周紹武強調上海院將以科研和信息化為抓手,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上海院從傳統設計院向現代設計院的轉型。國際化道路方面,上海院將以穩定南亞,發展非洲,拓展歐洲,兼顧美洲為方向繼續探尋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我們要將南亞發展出來的新機制、新模式和新道路發展到非洲,在非洲構建新的合作模式。而在新能源領域,要和歐洲生態環保領域領先的企業加強合作,爭取在新能源領域尋求新的突破。”周紹武表示。(完)

/<artic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