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廣州分院多項成果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中科院廣州分院多項成果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龍麗娟研究員主持完成的項目《南海島礁多維生態修復關鍵技術與應用示範》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中科院廣州分院多項成果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

袁浩然研究員主持完成的項目《高水分有機固廢安全處置與土壤高值化利用技術及裝備》獲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3月25日,廣東省科技創新大會在廣州召開,對2019年度的廣東省科學技術獎項進行頒獎。在全省179項獲獎項目(人)中,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各單位(第一完成單位)共有11項(人)獲獎。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偲獲得2019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張偲圍繞“熱帶海洋生物功能活性物質生態環境效應及其利用”、“南海島礁的次生自然演化機制與可持續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系統物質演化與生態安全”等科技問題,建立了熱帶海洋生態工程理論和關鍵工程技術體系,充實和豐富了“南海精神”國家之魂的科技內涵。在他看來,獲得突出貢獻獎“是鼓勵,更是鞭策”。

作為廣東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在廣東省科技獎勵提名和申報工作再創佳績。在11項獲獎項目(人)中,包括突出貢獻獎1人,科技合作獎1人,自然科學獎一等獎3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3項,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充分展示了廣州分院近年來在海洋生態、再生醫學、天然氣水合物、有機汙染物、固廢處理、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域取得的科技成果。

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龍麗娟主持完成的《南海島礁多維生態修復關鍵技術與應用示範》項目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項目瞄準南海島礁珊瑚礁生態修復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集成攻關,多項創新性成果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共有4項獲獎。李小森研究團隊完成的項目《天然氣水合物分解機理及調控方法研究》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袁浩然研究團隊完成的項目《高水分有機固廢安全處置與土壤高值化利用技術及裝備》和盛松偉研究團隊完成的項目《大型半潛式海洋波浪能發電技術與裝備》獲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舒傑研究團隊完成的項目《多能源互補分佈式可再生能源發電微電網技術研究與示範》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其中,《高水分有機固廢安全處置與土壤高值化利用技術及裝備》項目以高水分固廢降毒轉化差異性為切入點,優選熱解氣化及高溫發酵技術,通過共性方法研究、專有設備開發、系統優化與集成,最終形成了高水分有機固廢安全處置與土壤高值化利用全鏈條技術。項目成果在廣東潤田、浙江金鍋等企業得到應用,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和環境效益。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米格爾·埃斯特班和秦寶明研究團隊完成的《尿液誘導多能幹細胞技術及體細胞重編程機制》項目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李鵬研究團隊完成的項目《人源化小鼠及其臨床前評估平臺的建立及應用》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值得一提的是,米米格爾·埃斯特班,來自西班牙,中國973項目首位非華裔首席科學家。因為看到中國在生命科學基礎研究方面的巨大潛力,2007年,米格爾毅然來到中國。十餘年間,他在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帶領著自己的團隊,探索幹細胞的奧秘,攻克細胞病變的難題。

此外,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麥碧嫻研究團隊完成的《新型滷代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環境地球化學行為與暴露風險》項目獲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喬宇研究團隊完成的《視頻的深度表徵與識別技術及應用》項目獲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該項目能夠讓人工智能“讀懂”複雜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