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區多所小學師生網聚“三月三”,和美慶佳節

廣西新聞網宜州3月27日訊(通訊員 韋豔婉 莫麗曉 韋雲 吳喬敏 盧紅玲 楊鈺寶 呂婧) 升國旗、唱山歌、學手繪彩蛋、學蒸五色糯米飯 ……連日來,為喜迎“壯族三月三”傳統民族佳節的到來,廣西河池市宜州區實驗小學、第一小學、第二小學利用網絡,組織廣大師生紛紛在線開展內容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通過這樣一個特別的慶祝形式,不僅讓待在家裡的孩子們“宅”出快樂,還讓大家在“網聚”“雲分享”中,感受一番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宜州区多所小学师生网聚“三月三”,和美庆佳节

圖為宜州區實驗小學的一名學生身著民族盛裝,宅在家裡參加升國旗儀式。宜州區實驗小學少隊部提供

宜州区多所小学师生网聚“三月三”,和美庆佳节

宜州區實驗小學的一名學生在學習手繪彩蛋。宜州區實驗小學少隊部供圖

宜州区多所小学师生网聚“三月三”,和美庆佳节

宜州區實驗小學的一名學生在展示壯族五色糯米飯。宜州區實驗小學少隊部供圖

宜州區實驗小學: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教學實踐活動

3月23日,宜州區實驗小學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以“網聚‘三月三’和美慶佳節”為主題,開展“三月三”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暨線上課程教學實踐活動。

當日上午8時30分,各自在家的2000多名師生,通過網絡視頻,一同參加莊嚴的升國旗儀式。隨後,學生們通過觀看小視屏、小影集、PPT、圖片等,瞭解“壯族三月三”傳統節日的來歷和傳統文化及民族風俗等方面的知識,並參與線上課程教學實踐活動。

線上課程教學實踐活動包括手繪彩蛋、手繪壯錦、編織蛋網、製作繡球、制壯族帽、制手抄報、學唱山歌、學舞繡球、學蒸五色糯米飯等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很受學生們青睞,一些同學迫不及待地在家長的陪伴和指導下,按照視頻里老師們教學的辦法,有模有樣地動起手來。

該校五年級3班學生李昊哲的媽媽說:“我覺得學校舉行這些活動非常好、很精彩。在疫情當下,學校能用這種線上教學的方式,讓久宅在家裡的孩子們能勞逸結合,放鬆身心,感受壯族文化的魅力和不一樣的‘三月三’,不但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民俗文化的興趣,也有利於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宜州区多所小学师生网聚“三月三”,和美庆佳节

宜州區第一小學的老師在線上開唱山歌視頻截圖。

宜州区多所小学师生网聚“三月三”,和美庆佳节

宜州區第一小學的一名學生製作的壯族繪畫。宜州區第一小學供圖

宜州区多所小学师生网聚“三月三”,和美庆佳节

宜州區第一小學的一名學生在開心展示自己製作的壯族美食。宜州區第一小學供圖

宜州區第一小學:“雲上”趕歌圩 歡度“三月三”

3月25日20時,宜州區第一小學山歌微信群裡“人聲鼎沸”。伴隨著校長石秋香唱起“線上線下唱山歌,這邊唱來那邊和。歌頌黨的政策好,碩果數來一籮籮”這句開場山歌,該校拉開了“戰疫情、奔小康、奮進新時代”線上山歌擂臺賽序幕。自由熱身賽,年級對歌賽,錄音視頻賽,年級群打擂賽…… 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非凡。學生們還通過線上創作山歌、傳唱山歌,截至目前,已收到師生自編山歌1000多首。

當天,該校還在線上集中開展民族文化知識與抗疫知識線上答題活動,參與答題人數達4000多人。除此之外,還在線上開展了家庭民族時裝秀、學校魅力寶貝服裝設計師、民族美食攝影作品徵集、家庭民族競技大比拼等活動,共收到魅力寶貝服裝設計作品600多件,民族美食攝影作品800多幅。

據悉,宜州區第一小學是廣西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從2014年開始,該校致力於打造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魅力教育”文化品牌,充分開發課程資源,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以地方民族特色的校本教材及校園山歌文化對師生進行思想浸潤,以民族團結為主題的“第二課堂”德育教育,已經成為該校一張亮麗的名片。

宜州区多所小学师生网聚“三月三”,和美庆佳节

宜州區第二小學的一名學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宜州區第二小學供圖

宜州区多所小学师生网聚“三月三”,和美庆佳节

宜州區第二小學的一名學生在“雲分享”自己的“得意作品”。宜州區第二小學供圖

宜州區第二小學:主題活動線上辦 錄製視頻“雲分享”

3月24日,宜州區第二小學老師黃秋萍給女兒精心準備了一份“特殊的節日禮物”,包括紅雞蛋、網兜、繡球及壯錦等。她以這些“節日禮物”為“教具”,形象地向女兒介紹這些特色民俗文化“背後的故事”,在寓教於樂中讓女兒在“特殊時期”度過一個不一樣的“三月三”。

為了讓孩子們感受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民族團結精神,宜州區第二小學積極在線上開展“壯族三月三”主題教育系列活動,讓孩子們和家長廣泛參與,親自動手繪製彩蛋或紙盤、蒸糯米飯、演唱山歌及表演踩高蹺等,並用手機拍攝或錄製視頻,再進行成果“雲分享”。

“從大家發回來的視頻看,學生們都很認真地查閱了資料,比如搶花炮、打扁擔等‘壯族三月三’傳統民俗文化活動,都有所呈現。我們通過舉辦主題教育線上系列活動,也是在為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而盡一份努力。”該校校長朱群珍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