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聊聊】產品經理九字真經

最近在某個群裡聊到知識星球的圈子效應,某位“產品大佬”重點提到這個產品2014年之前就在他的規劃中,不但沒有人說他牛逼,反而以一句刷屏的話結尾:“你倒是做哇。”


的確,感覺總有一些“優秀的小夥伴”,嘴上能說會道,下筆如有“神經病”。


在做產品的過程中,這三句話一定要記住:


  • 如何站在整個行業來思考問題當然是你的大局觀,也是你賦予產品的價值感。
  • 如何把你針對這行業的思考來落地,那便是產品的可行性。
  • 如何方便用戶更容易理解操作,就是產品的執行能力。


濃縮成一張圖片就是:


【案例聊聊】產品經理九字真經

接下來就從這三個方面來聊下:


01.有高度


產品所在的方向需要提前針對行業調研分析。輸出行業調研分析,首先要了解你的產品行業方向是什麼?——梳理並理解行業,是梳理產品核心流程的開始。


你的產品是抖音,所以你是做短視頻平臺的,那麼競爭對手就是快手、微視。你的產品是今日頭條,所以你是做資訊平臺的,那麼競爭對手就是趣頭條、騰訊新聞。你的產品是釘釘,所以你是做企業服務的,那麼競爭對手就是企業微信、飛書。好像沒有什麼不對。但是似乎僅僅是你的直接競品,放在大行業,似乎你擴展後,競爭對手就多起來了。


以抖音為例子,用一張圖去梳理下:


【案例聊聊】產品經理九字真經


所以你定位行業不同,直接競品和間接競品也會發生變化。

那怎麼輸出行業報告呢?


第一個,針對這行業的產品進行相關的梳理(也就是把你負責產品的直接競品和間接競品篩選出來),把競品的市場表現做一個大致的劃分(主要從用戶量、活躍人數、市場份額和GMV、ARPU值、LTV值)。


再一個,針對直接做產品模型梳理(產品架構、運營體系和商業模式)和梳理核心流程圖。


後一個,梳理產品用戶畫像。用戶畫像一定需要單獨拎出來。因為用戶的需求是動態的。很多時候,用戶需求甚至用戶習慣都是跟隨著產品在改變的。如果不針對產品模型去梳理用戶畫像,就會陷入死循環。產品和用戶是互相依靠的。

最後,總結競品的優劣勢和自己產品策略。

這四步梳理清楚,至少對行業產品比較梳理了。再回頭看自己的產品計劃,是不是很清晰了?

相對應的就比較的梳理自己產品架構了。舉個例子,電商產品的平臺架構就比較清晰的梳理了。


【案例聊聊】產品經理九字真經


站在行業高度去看這個產品,並不是說一定要顛覆行業和改變行業。近景的根據行業競品來剖析自己產品得與失。為什麼總說迭代版本一定要往後看到2個版本?因為很清晰的知道當前版本需要解決什麼問題,達到什麼目標。而不至於無頭蒼蠅到處亂撞。


02.能落地


當你能站在高度去思考問題後,做了比較詳細的行業報告後,其實你基本上比較清晰的梳理了產品架構。


此時能落地的意思根據產品架構能夠梳理產品路線圖,針對產品路線圖梳理版本計劃。


舉個例子,比如在電商產品迭代的過程中,需要完成用戶增長和訂單量的OKR。分銷模塊此時是不錯的選擇。那怎麼做分銷模塊的版本計劃呢?

第一個版本——核心流程模塊梳理:


第一步,梳理出分銷模塊的核心流程:(從用戶申請入駐到分銷商推廣商品)


【案例聊聊】產品經理九字真經

點擊圖片看大圖


第二步,針對核心流程梳理出對應的模塊。可以分為三塊來看:


  • 從“用戶入駐→上傳資質→審核結果”,這邊可以叫用戶入駐流程。前端包含的頁面包括“申請入口”、“上傳資質”和“審核結果反饋”。後臺對應的模塊是分銷商管理(已經成為分銷商和分銷商審核)。
  • 成為分銷商後,進入主頁(相當於給了一個店鋪),其中前端展示:基礎數據信息(訂單、商品數據、累計流水)、提現和分銷商品。基礎數據明細就不多說了。重點是梳理分銷商品流程。後續對應的形成分銷商品管理(包括設置佣金比例),前端做分銷商品列表展示。這裡需要區分分銷商推廣商品的流程和用戶通過分銷的鏈接購買商品的流程。
  • 分銷商得到了佣金。需要定義分銷商提現規則說明。提現具體的流程,針對可提現金額次數、金額大小做對應限定。(提現的風險控制還是很複雜的哈)


後續版本:針對第一個版本的內容完善。主要的幾個問題:


  • 分銷體系從一級變成二級?
  • 開放所有用戶入駐流程?
  • 新增團隊管理(分傭模型)?
  • 分銷商品銷量分傭比例?
  • ……


以上問題都需要去看第一個版本的運營情況再調整。通過沉澱版本,能更加清晰的分析這個模塊的框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再舉一個電商版本的例子,這裡重點梳理下核心的業務流程。用一張圖來說明下,其他的產品同樣也可以用這個方式來梳理。


【案例聊聊】產品經理九字真經


03.可執行


產品到了這個步驟,就是針對可落地的版本,做版本需求梳理,當然需要針對業務需求做澄清。可以查看公眾號歷史文章《如何梳理業務流程》和《產品十步法》來梳理產品。再贅述一點的就是,再做細節處理的時候,再回過頭看競品,從細節和用戶體驗出發,產品對應的交互事件,如何照顧用戶體驗的。在細節處理上,一定要記住這兩點:

  • 把握需求,深入瞭解人性
  • 關注設計,打造極致體驗

這裡出幾道題和對應的解答:


Q1:思考過APP啟動頁面如何設計嗎?

A1:對於啟動頁的主要作用,目前國內的做法是品牌展示和廣告。但這些作用只是起到錦上添花,而非原始作用。啟動頁的設計來自國外,最初的設計是用於數據加載前的空白過渡。

Q2:思考過APP引導頁面如何設計嗎?

A2: 在使用國內應用時,會發現有些產品有引導頁面,有些產品則沒有。那到底什麼時候需要引導頁呢?總結之後,一般有以下情況:

  • 功能簡介:快速告知產品能做什麼
  • 大版本新增功能發佈
  • 情懷價值詮釋,比如微信

Q3:思考過產品的新手引導嗎?

A3: 很多網站和APP產品,在用戶初次進入時或發生更新時,經常會設計一個“新手引導”。可能是通過做任務的形式,通過蒙層的方式,圖文介紹的幫助文檔形式。


拋開產品運營KPI的需求(比如做任務可以起到促活作用),我們應該認同“及格產品的主要功能不應該需要引導,極少數需要關注的點可通過局部暗示”這個設計原則。其實這也是Krug 《don't make me think》中的核心思想。


關於合理的“暗示”,即不明確的說出來,需要用戶去探索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

Q4:在用戶數據展示頁面,因為尚無用戶數據而出現的空白頁面,有思考過它的設計嗎?

A4:關於空白頁面,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空白頁面一個不能漏,找些東西填進去
  • 在空白頁增加數據說明
  • 在空白頁增加引導,引導用戶去完成某些操作使該頁面有數據
  • 用圖片去佔位

Q5:思考過loading的設計嗎?

A5:APP在數據加載時,不可避免的需要loading頁面來提示用戶進度。需要注意幾點:

  • 儘量簡潔素雅,比如常用的“菊花轉”
  • 不能妨礙原有界面的操作。比如我們在刷新微博時,彈出loading頁面,但用戶希望在等待的時候仍然可以滑動頁面瀏覽前面的微博,如果此時原有界面被妨礙了,便會給用戶帶來很不好的體驗
  • 加入個性化元素時需要慎重考慮

Q6:提示的對話框有哪些,如何選擇?

A6:“提示對話框”是一種交互方式,提示的力度從輕到重分別為:toast(會自動消失)< 須知對話框(一般用戶需要點擊“好的”,“確認”)< 選擇對話框(用戶需要選擇“是”,“否”)< 自定義形狀的危險對話框(一般很少遇到)。

Q7:思考過賬戶登錄&註冊頁面應該什麼時候出現最適宜嗎?

A7:關於時機,除非必要時刻、訪問核心功能才跳轉到登錄 & 註冊流程,不是威逼而是利誘。

Q8:思考過手機橫屏的有效應用嗎?

A8:在思考之前,需要先了解一個事實:APP在任何時刻都可以檢測到屏幕方向的,即使用戶沒有打開手機橫屏模式。這也是為什麼,你的手機雖然沒有打開橫屏模式,但是微信中瀏覽視頻的時候可以橫屏觀看。


在瞭解此事實之後,我們知道控制“橫屏”瀏覽的主動權其實是在我們做產品的自己手上。一般來說,橫屏在大多數時候不會帶來好的體驗,但在大圖、視頻這一類,就非常有必要考慮自動橫屏切換的功能。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