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這些“好習慣”誤導,娃爸告訴你實戰中總結出的學習習慣

爸媽都聽過這句話:小學階段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是最重要的。但是具體包括哪些好習慣,怎樣去培養這些好習慣,我看過不少網文,往往都是官樣文章,不能切中要害。我猜文章作者應該是教師,或者從教人員,大多是站在學校教育的立場上談問題。作為一個陪孩子度過三年小學生活的家長,我對其中的部分觀點不太認同。

爭議觀點一

01課前預習的習慣

不要被這些“好習慣”誤導,娃爸告訴你實戰中總結出的學習習慣

幾乎每篇文章都有這一條,而且通常都是第一條。在我看來,只有孩子帶著求知慾主動要求預習、以及不預習就聽不懂隔天上課內容,這兩種情況適宜做預習,否則就是在浪費時間。說浪費不太確切,應該是 不合理或者低效利用時間。小學階段課堂知識本就少而簡單,預習的好習慣留待中學階段再開展也不遲。

如果一定要預習的話,建議採用這種方法:比如,明天語文課要教《靜夜思》,爸媽可以提前給孩子講一下李白的生平和詩歌創作背景;明天數學課要講圓周率,爸媽提前給孩子講一下祖沖之怎麼用“割圓術”來推算圓周率的。

爭議觀點二

02查字典的習慣

不要被這些“好習慣”誤導,娃爸告訴你實戰中總結出的學習習慣

在我看來,字典就是書包變重的元兇。也許放本英語詞典還有些道理,但對中文來說,詞語是由字組成的,知道“字”的意思還是無法瞭解“詞”的含義,所以除了字典,是否再備本詞典?還有成語詞典,歇後語詞典,古漢語詞典也少不了。

郭德綱的相聲裡有個段子:書旁邊放本字典,字典旁邊再放本《怎樣查字典》。讓人忍俊不禁的背後,揭示了一個事實:查字典是非常低效的學習手段。

沒有字典難道就不能學習了?第一本字典《康熙字典》出版前讀書人是怎麼自學的?——靠 “問”。當然,總是問老師可能不太現實,但是可以問同學、問爸媽、問祖父母。不恥“上問”或“下問”,都是最快捷的知識獲取方式,而且比查字典記得牢。聯想到另一件事,去外地我很少看地圖,因為我覺得問路是最便捷的方式。

除了問,另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就是 “猜”。一個生詞在不同的語境或文章中多次出現,孩子對其含義就基本能猜個八九不離十。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是這個道理。猜的方法,適用於中文學習,同樣也適用於英文。

爭議觀點三

03記筆記的習慣

不要被這些“好習慣”誤導,娃爸告訴你實戰中總結出的學習習慣

學生時代的我算是筆記達人,高中畢業時我的筆記被班主任“借”走了,大學階段每逢期末考試,同班同學會用方便麵換我的筆記去複印。但筆記達人不建議小學階段的孩子記筆記,更別提再回家花時間整理筆記了。

小學階段一節課就一兩個知識點,不像中學,一節課N個定理和推論,不記不行。小孩子寫字速度慢,寫太多字往往會影響聽課效率。有經驗的老師上課時通常會提示,“現在開始記筆記”、“現在合上筆記本聽我講”,才能保證孩子們筆記、聽課兩不誤。

破舊立新。下面從一個三年級娃爸的角度說說啥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最基本的好習慣就是:放學回家抓緊完成作業,然後再玩。

基本習慣

04先作業,後玩耍

不要被這些“好習慣”誤導,娃爸告訴你實戰中總結出的學習習慣

作業不做完,其餘都免談。

回到家第一件事完成作業,就算地震海嘯老爸給你擋著,先做作業。有人覺得先作業後玩耍,和先玩耍後作業不是一回事兒嗎?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事情。其實完全不一樣,

前者是為了理想而奮鬥,後者是先消費後還貸,做作業的動力和積極性是完全不同的。

為什麼把這個習慣稱為“基本習慣”?請注意前面的爭議觀點中我都提到的“低效利用時間”問題,不能合理高效地利用時間,任何好習慣都無從談起。只有一回家就快速高效地完成好學校作業,儘可能多地騰出時間,才能保證足夠的戶外活動時間,才能保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的平衡。

如今的學校,一個班級四五十個孩子,你報你的培訓班、我報我的補習班,造成一個班級內學生的各學科能力參差不齊,而集體授課的教育模式必然導致個性化教育的缺失。比如,超超的英語水平還算不錯,目前英語課上的新單詞早已掌握,卻仍要和大家一樣完成抄寫單詞等英語家庭作業,這就是一項低效的學習活動,這樣的作業再拖泥帶水做的話,是對時間的犯罪。因此,只有把作業時間儘量壓縮,才能騰出更多時間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家庭教育,對英語來說比如讀章節書等。

所以,小習慣背後有大道理。先作業,後玩耍,這在我看來,就是所有好習慣中的“四項基本原則”,就是“一箇中心”,就是“基本國策”。說得形象點,就像是人體的心臟,兩端分別關聯著學校和家庭,時間就像是血液。

只有健康的心臟不斷地跳動,才能推動時間高效地流轉,否則時間就可能在一端淤積、而在另一端枯竭。

而這個心臟很容易遭受一種叫“拖延症”的病症侵擾,對於孩子來說,有可能不醫治、這種病隨著年齡增長也會自然而愈;但也有可能從此撂下病根,成為頑疾,到了成年還無法擺脫此病困擾。所以,爸媽還是需要高度重視,找到病因,對症下藥,相關話題可參見《決戰“拖延症”》。

接下來講幾個我在這三年陪讀過程中總結出的學習習慣。一些大路貨的觀點,比如養成閱讀的習慣、記錄錯題的習慣之類,就不多說了,地球人都知道。語數英各談一條學習習慣,如果爸媽覺得有用,可以加入你們的學習習慣列表中。

語文習慣

05作文寫完讀兩遍

不要被這些“好習慣”誤導,娃爸告訴你實戰中總結出的學習習慣

文章寫完直接上交,這個惡習很多人一直保持到進入職場。當老闆收到下屬提交的滿是別字、文理不通的文案,只能充當一回語文老師。

我跟超超說,作文寫完後還要再看兩遍。第一遍是寫完就看,主要目的是訂正別字和病句。這個第二遍,要等一段時間再看,比如到第二天再把自己的作文看一遍,什麼目的,聽我慢慢道來。

在我日常工作中有一塊內容是平面設計。我有個習慣,每當設計完一稿,時間允許的話,我都會隔天再提交。因為當天自我感覺很不錯的設計稿,第二天再看時,往往會有新的感受,甚至會產生——“這難道是我設計的?!”——這樣的感覺。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寫作文也一樣,創作的當天全身心投入,必然自我感覺良好;當隔天再讀時,往往是站在旁觀者角度,於是,昨日的妙筆生花,今天看來卻似畫蛇添足。此時再進行字斟句酌,才能造就一篇無論自己看、別人讀都覺得好的好文章。

數學習慣

06過程和步驟

不要被這些“好習慣”誤導,娃爸告訴你實戰中總結出的學習習慣

在企業管理中,有兩種相對立的管理思路:過程導向和結果導向。很多老闆只要結果,在Deadline之前把成果交給我就行了,其餘的我不care。

但是對數學來說,過程實在太重要了,尤其是對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過程就是數學之魂。因為一方面,通過過程可以看清孩子的解題思路,答案錯誤的話可以藉由過程追溯到出錯之源,挖掘出錯誤的本質,從而進行相應知識點的加強和鞏固。另一方面,在解題的過程中孩子的推理思路也被逐步理清,寫解題步驟其實也是對孩子進行一種邏輯思維強化訓練。

過程和步驟具體體現在哪裡?最常見的就是 遞等式計算,也叫加減乘除四則運算。不要怕繁、不能偷懶,一步都不能省略,連加法或乘法交換律最好也不要跳。因為跳一個步驟就增加25%出錯率(打個比方),跳兩個步驟對錯概率就各佔一半了。

其次,做完數學作業草稿紙不能丟,任何以粗心為藉口的計算錯誤,都能從草稿紙上找到錯誤的原因,類似,列豎式時數字寫得太擠導致看錯位?隨機出現的錯誤可以放過,但是同一類型的錯誤反覆出現就必須採取措施杜絕。

再者,題錯必須在旁邊訂正,不可以在原處擦了重寫,這也是一種過程的追溯。總之,對我來說,過程就像是罪犯在現場留下的各種線索,沒有線索和證據,如何破案?有了過程和步驟,一切才可以被追溯,一切錯誤和曲解才能在我眼中無可遁形。

英語習慣

聽小音箱

不要被這些“好習慣”誤導,娃爸告訴你實戰中總結出的學習習慣

學英語最重要的學習習慣莫過於聽小音箱了。聽力輸入始終是學英語標本兼治的妙法,且不費眼也不費神,還能和其他活動並行,如洗漱、便便、上下學路上、睡前等。爸媽只要記得不時補充和更新小音箱中的音頻內容,可以是孩子讀過的分級讀物、看過的動畫片中提取的音頻等,對孩子來說難度較低的音頻也可以嘗試直接“裸聽”。

最後來說說,為啥大家都這麼重視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你也許聽過這句話,其實是來自行為心理學的一項研究結論——一個人的動作或想法,如果重複21天就會變成一個習慣性的動作或想法,被稱為“21天效應”。

回想一下,很多新APP上線,都用差不多為期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進行大力度優惠促銷。為啥是一個月?就是因為“21天效應”。一個月的時間就可以讓用戶初步養成使用該APP的消費習慣,而習慣或者說慣性的力量是很可怕的。

現在上海很多人乘地鐵都習慣用手機裡“大都會”這個APP來刷二維碼進站。因為這款APP剛上線時打折優惠力度相當大。後來,當“大都會”的各項優惠都結束後,我打算換回交通卡刷卡進站。但是讓我吃驚的是,很難改過來了。每次到地鐵閘機口,習慣性地掏手機——打開藍牙——打開“大都會”——掃碼,一連串動作完全不經大腦、在無意識中就完成了。等到想起要用交通卡時,人已經進站了!——這就是習慣的力量。

而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往往不是21天這麼簡單,因為在孩子身上已有的不良習慣以及惰性等還在負隅頑抗,而克服一個壞習慣需要三個月左右的時間。所以爸媽必須做好打攻堅戰的準備,以應對習慣養成過程中所出現的復發、反跳等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