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從Mixin深入到HOC再到Hook【React】


手把手教你從Mixin深入到HOC再到Hook【React】


導讀

前端發展速度非常之快,頁面和組件變得越來越複雜,如何更好的實現狀態邏輯複用一直都是應用程序中重要的一部分,這直接關係著應用程序的質量以及維護的難易程度。

本文介紹了React採用的三種實現狀態邏輯複用的技術,並分析了他們的實現原理、使用方法、實際應用以及如何選擇使用他們。

本文略長,下面是本文的思維導圖,您可以從頭開始閱讀,也可以選擇感興趣的部分閱讀:


手把手教你從Mixin深入到HOC再到Hook【React】


Mixin設計模式


手把手教你從Mixin深入到HOC再到Hook【React】


Mixin(混入)是一種通過擴展收集功能的方式,它本質上是將一個對象的屬性拷貝到另一個對象上面去,不過你可以拷貝任意多個對象的任意個方法到一個新對象上去,這是繼承所不能實現的。它的出現主要就是為了解決代碼複用問題。

很多開源庫提供了Mixin的實現,如Underscore的_.extend方法、JQuery的extend方法。

使用_.extend方法實現代碼複用:

<code>var LogMixin = {
actionLog: function() {
console.log('action...');
},
requestLog: function() {
console.log('request...');
},
};
function User() { /*..*/ }
function Goods() { /*..*/ }
_.extend(User.prototype, LogMixin);
_.extend(Goods.prototype, LogMixin);
var user = new User();
var good = new Goods();
user.actionLog();
good.requestLog();
複製代碼/<code>

我們可以嘗試手動寫一個簡單的Mixin方法:

<code>function setMixin(target, mixin) {
if (arguments[2]) {
for (var i = 2, len = arguments.length; i < len; i++) {
target.prototype[arguments[i]] = mixin.prototype[arguments[i]];
}
}
else {
for (var methodName in mixin.prototype) {
if (!Object.hasOwnProperty(target.prototype, methodName)) {
target.prototype[methodName] = mixin.prototype[methodName];
}
}
}
}
setMixin(User,LogMixin,'actionLog');
setMixin(Goods,LogMixin,'requestLog');
複製代碼/<code>

您可以使用setMixin方法將任意對象的任意方法擴展到目標對象上。

React中應用Mixin

React也提供了Mixin的實現,如果完全不同的組件有相似的功能,我們可以引入來實現代碼複用,當然只有在使用createClass來創建React組件時才可以使用,因為在React組件的es6寫法中它已經被廢棄掉了。

例如下面的例子,很多組件或頁面都需要記錄用戶行為,性能指標等。如果我們在每個組件都引入寫日誌的邏輯,會產生大量重複代碼,通過Mixin我們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code>var LogMixin = {
log: function() {
console.log('log');
},
componentDidMount: function() {
console.log('in');
},
componentWillUnmount: function() {
console.log('out');
}
};

var User = React.createClass({
mixins: [LogMixin],
render: function() {
return (
...
)
}
});

var Goods = React.createClass({
mixins: [LogMixin],
render: function() {
return (
...
)
}

});
複製代碼/<code>

Mixin帶來的危害

React官方文檔在Mixins Considered Harmful一文中提到了Mixin帶來了危害:

  • Mixin 可能會相互依賴,相互耦合,不利於代碼維護
  • 不同的Mixin中的方法可能會相互衝突
  • Mixin非常多時,組件是可以感知到的,甚至還要為其做相關處理,這樣會給代碼造成滾雪球式的複雜性

React現在已經不再推薦使用Mixin來解決代碼複用問題,因為Mixin帶來的危害比他產生的價值還要巨大,並且React全面推薦使用高階組件來替代它。另外,高階組件還能實現更多其他更強大的功能,在學習高階組件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設計模式。

裝飾模式


手把手教你從Mixin深入到HOC再到Hook【React】


裝飾者(decorator)模式能夠在不改變對象自身的基礎上,在程序運行期間給對像動態的添加職責。與繼承相比,裝飾者是一種更輕便靈活的做法。

高階組件(HOC)


手把手教你從Mixin深入到HOC再到Hook【React】


高階組件可以看作React對裝飾模式的一種實現,高階組件就是一個函數,且該函數接受一個組件作為參數,並返回一個新的組件。

高階組件(HOC)是React中的高級技術,用來重用組件邏輯。但高階組件本身並不是React API。它只是一種模式,這種模式是由React自身的組合性質必然產生的。

<code>function visible(WrappedComponent) {
return class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const { visible, ...props } = this.props;
if (visible === false) return null;
return <wrappedcomponent>;
}
}
}
複製代碼/<code>

上面的代碼就是一個HOC的簡單應用,函數接收一個組件作為參數,並返回一個新組件,新組建可以接收一個visible props,根據visible的值來判斷是否渲染Visible。

下面我們從以下幾方面來具體探索HOC。


手把手教你從Mixin深入到HOC再到Hook【React】


HOC的實現方式

屬性代理

函數返回一個我們自己定義的組件,然後在render中返回要包裹的組件,這樣我們就可以代理所有傳入的props,並且決定如何渲染,實際上 ,這種方式生成的高階組件就是原組件的父組件,上面的函數visible就是一個HOC屬性代理的實現方式。

<code>function proxyHOC(WrappedComponent) {
return class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wrappedcomponent>;
}
}
}
複製代碼/<code>

對比原生組件增強的項:

  • 可操作所有傳入的props
  • 可操作組件的生命週期
  • 可操作組件的static方法
  • 獲取refs

反向繼承

返回一個組件,繼承原組件,在render中調用原組件的render。由於繼承了原組件,能通過this訪問到原組件的生命週期、props、state、render等,相比屬性代理它能操作更多的屬性。

<code>function inheritHOC(WrappedComponent) {
return class extends Wrapped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super.render();
}
}
}
複製代碼/<code>

對比原生組件增強的項:

  • 可操作所有傳入的props
  • 可操作組件的生命週期
  • 可操作組件的static方法
  • 獲取refs
  • 可操作state
  • 可以渲染劫持

HOC可以實現什麼功能

組合渲染

可使用任何其他組件和原組件進行組合渲染,達到樣式、佈局複用等效果。

通過屬性代理實現

<code>function stylHOC(WrappedComponent) {
return class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

{this.props.title}

<wrappedcomponent>
);
}
}
}
複製代碼/<code>

通過反向繼承實現

<code>function styleHOC(WrappedComponent) {
return class extends Wrapped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this.props.title}

{super.render()}

}
}
}
複製代碼/<code>

條件渲染

根據特定的屬性決定原組件是否渲染

通過屬性代理實現

<code>function visibleHOC(WrappedComponent) {
return class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if (this.props.visible === false) return null;
return <wrappedcomponent>;
}
}
}
複製代碼/<code>

通過反向繼承實現

<code>function visibleHOC(WrappedComponent) {
return class extends WrappedComponent {
render() {
if (this.props.visible === false) {
return null
} else {
return super.render()
}
}
}
}
複製代碼/<code>

操作props

可以對傳入組件的props進行增加、修改、刪除或者根據特定的props進行特殊的操作。

通過屬性代理實現

<code>function proxyHOC(WrappedComponent) {
return class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const newProps = {
...this.props,
user: 'ConardLi'
}
return <wrappedcomponent>;
}
}
}
複製代碼/<code>

獲取refs

高階組件中可獲取原組件的ref,通過ref獲取組件實力,如下面的代碼,當程序初始化完成後調用原組件的log方法。(不知道refs怎麼用,請Refs & DOM)

通過屬性代理實現

<code>function refHOC(WrappedComponent) {
return class extends Component {
componentDidMount() {
this.wapperRef.log()
}
render() {
return <wrappedcomponent> { this.wapperRef = ref }} />;
}
}
}
複製代碼/<wrappedcomponent>/<code>

這裡注意:調用高階組件的時候並不能獲取到原組件的真實ref,需要手動進行傳遞,具體請看傳遞refs

狀態管理

將原組件的狀態提取到HOC中進行管理,如下面的代碼,我們將Input的value提取到HOC中進行管理,使它變成受控組件,同時不影響它使用onChange方法進行一些其他操作。基於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實現一個簡單的雙向綁定,具體請看雙向綁定。

通過屬性代理實現

<code>function proxyHoc(WrappedComponent) {
return class extends Component {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this.state = { value: '' };
}

onChange = (event) => {
const { onChange } = this.props;
this.setState({
value: event.target.value,
}, () => {
if(typeof onChange ==='function'){
onChange(event);
}

})
}

render() {
const newProps = {
value: this.state.value,
onChange: this.onChange,
}
return <wrappedcomponent>;
}
}
}

class HOC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
}

export default proxyHoc(HOC);
複製代碼/<code>

操作state

上面的例子通過屬性代理利用HOC的state對原組件進行了一定的增強,但並不能直接控制原組件的state,而通過反向繼承,我們可以直接操作原組件的state。但是並不推薦直接修改或添加原組件的state,因為這樣有可能和組件內部的操作構成衝突。

通過反向繼承實現

<code>function debugHOC(WrappedComponent) {
return class extends WrappedComponent {
render() {
console.log('props', this.props);
console.log('state', this.state);
return (

{super.render()}

)
}
}
}
複製代碼/<code>

上面的HOC在render中將props和state打印出來,可以用作調試階段,當然你可以在裡面寫更多的調試代碼。想象一下,只需要在我們想要調試的組件上加上@debug就可以對該組件進行調試,而不需要在每次調試的時候寫很多冗餘代碼。(如果你還不知道怎麼使用HOC,請如何使用HOC)

渲染劫持

高階組件可以在render函數中做非常多的操作,從而控制原組件的渲染輸出。只要改變了原組件的渲染,我們都將它稱之為一種渲染劫持。

實際上,上面的組合渲染和條件渲染都是渲染劫持的一種,通過反向繼承,不僅可以實現以上兩點,還可直接增強由原組件render函數產生的React元素。

通過反向繼承實現

<code>function hijackHOC(WrappedComponent) {
return class extends WrappedComponent {
render() {
const tree = super.render();
let newProps = {};
if (tree && tree.type === 'input') {
newProps = { value: '渲染被劫持了' };
}
const props = Object.assign({}, tree.props, newProps);

const newTree = React.cloneElement(tree, props, tree.props.children);
return newTree;
}
}
}
複製代碼/<code>

注意上面的說明我用的是增強而不是更改。render函數內實際上是調用React.creatElement產生的React元素:


手把手教你從Mixin深入到HOC再到Hook【React】

雖然我們能拿到它,但是我們不能直接修改它裡面的屬性,我們通過getOwnPropertyDescriptors函數來打印下它的配置項:


手把手教你從Mixin深入到HOC再到Hook【React】

可以發現,所有的writable屬性均被配置為了false,即所有屬性是不可變的。(對這些配置項有疑問,請defineProperty)

不能直接修改,我們可以藉助cloneElement方法來在原組件的基礎上增強一個新組件:

React.cloneElement()克隆並返回一個新的React元素,使用element作為起點。生成的元素將會擁有原始元素props與新props的淺合併。新的子級會替換現有的子級。來自原始元素的 key 和 ref 將會保留。

React.cloneElement()幾乎相當於:

<code><element.type>{children}/<element.type>
複製代碼/<code>

如何使用HOC

上面的示例代碼都寫的是如何聲明一個HOC,HOC實際上是一個函數,所以我們將要增強的組件作為參數調用HOC函數,得到增強後的組件。

<code>class myComponent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原組件)
}
}
export default inheritHOC(myComponent);
複製代碼/<code>

compose

在實際應用中,一個組件可能被多個HOC增強,我們使用的是被所有的HOC增強後的組件,借用一張裝飾模式的圖來說明,可能更容易理解:


手把手教你從Mixin深入到HOC再到Hook【React】


假設現在我們有logger,visible,style等多個HOC,現在要同時增強一個Input組件:

<code>logger(visible(style(Input)))
複製代碼/<code>

這種代碼非常的難以閱讀,我們可以手動封裝一個簡單的函數組合工具,將寫法改寫如下:

<code>const compose = (...fns) => fns.reduce((f, g) => (...args) => g(f(...args)));
compose(logger,visible,style)(Input);
複製代碼/<code>

compose函數返回一個所有函數組合後的函數,compose(f, g, h) 和 (...args) => f(g(h(...args)))是一樣的。

很多第三方庫都提供了類似compose的函數,例如lodash.flowRight,Redux提供的combineReducers函數等。

Decorators

我們還可以藉助ES7為我們提供的Decorators來讓我們的寫法變的更加優雅:

<code>@logger
@visible
@style
class Input extends Component {
// ...
}
複製代碼/<code>

Decorators是ES7的一個提案,還沒有被標準化,但目前Babel轉碼器已經支持,我們需要提前配置babel-plugin-transform-decorators-legacy:

<code>"plugins": ["transform-decorators-legacy"]
複製代碼/<code>

還可以結合上面的compose函數使用:

<code>const hoc = compose(logger, visible, style);
@hoc
class Input extends Component {
// ...
}
複製代碼/<code>

HOC的實際應用

下面是一些我在生產環境中實際對HOC的實際應用場景,由於文章篇幅原因,代碼經過很多簡化,如有問題歡迎在評論區指出:

日誌打點

實際上這屬於一類最常見的應用,多個組件擁有類似的邏輯,我們要對重複的邏輯進行復用, 官方文檔中CommentList的示例也是解決了代碼複用問題,寫的很詳細,有興趣可以使用高階組件(HOC)解決橫切關注點。

某些頁面需要記錄用戶行為,性能指標等等,通過高階組件做這些事情可以省去很多重複代碼。

<code>function logHoc(WrappedComponent) {
return class extends Component {
componentWillMount() {
this.start = Date.now();
}
componentDidMount() {

this.end = Date.now();
console.log(`${WrappedComponent.dispalyName} 渲染時間:${this.end - this.start} ms`);
console.log(`${user}進入${WrappedComponent.dispalyName}`);
}
componentWillUnmount() {
console.log(`${user}退出${WrappedComponent.dispalyName}`);
}
render() {
return <wrappedcomponent>
}
}
}
複製代碼/<code>

可用、權限控制

<code>function auth(WrappedComponent) {
return class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const { visible, auth, display = null, ...props } = this.props;
if (visible === false || (auth && authList.indexOf(auth) === -1)) {
return display
}
return <wrappedcomponent>;
}
}
}
複製代碼/<code>

authList是我們在進入程序時向後端請求的所有權限列表,當組件所需要的權限不列表中,或者設置的 visible是false,我們將其顯示為傳入的組件樣式,或者null。我們可以將任何需要進行權限校驗的組件應用HOC:

<code>  @auth
class Input extends Component { ... }
@auth
class Button extends Component { ... }

<button>添加用戶/<button>
添加用戶
複製代碼/<code>

雙向綁定

在vue中,綁定一個變量後可實現雙向數據綁定,即表單中的值改變後綁定的變量也會自動改變。而React中沒有做這樣的處理,在默認情況下,表單元素都是非受控組件。給表單元素綁定一個狀態後,往往需要手動書寫onChange方法來將其改寫為受控組件,在表單元素非常多的情況下這些重複操作是非常痛苦的。

我們可以藉助高階組件來實現一個簡單的雙向綁定,代碼略長,可以結合下面的思維導圖進行理解。


手把手教你從Mixin深入到HOC再到Hook【React】

首先我們自定義一個Form組件,該組件用於包裹所有需要包裹的表單組件,通過contex向子組件暴露兩個屬性:

  • model:當前Form管控的所有數據,由表單name和value組成,如{name:'ConardLi',pwd:'123'}。model可由外部傳入,也可自行管控。
  • changeModel:改變model中某個name的值。
<code>
class Form extends Component {
static childContextTypes = {
model: PropTypes.object,
changeModel: PropTypes.func
}
constructor(props, context) {
super(props, context);
this.state = {
model: props.model || {}
};
}
componentWillReceiveProps(nextProps) {
if (nextProps.model) {
this.setState({
model: nextProps.model
})
}
}
changeModel = (name, value) => {
this.setState({
model: { ...this.state.model, [name]: value }
})
}
getChildContext() {
return {
changeModel: this.changeModel,
model: this.props.model || this.state.model
};
}
onSubmit = () => {
console.log(this.state.model);

}
render() {
return

{this.props.children}
<button>提交/<button>

}
}
複製代碼/<code>

下面定義用於雙向綁定的HOC,其代理了表單的onChange屬性和value屬性:

  • 發生onChange事件時調用上層Form的changeModel方法來改變context中的model。
  • 在渲染時將value改為從context中取出的值。
<code>function proxyHoc(WrappedComponent) {
return class extends Component {
static contextTypes = {
model: PropTypes.object,
changeModel: PropTypes.func
}

onChange = (event) => {
const { changeModel } = this.context;
const { onChange } = this.props;
const { v_model } = this.props;
changeModel(v_model, event.target.value);
if(typeof onChange === 'function'){onChange(event);}
}

render() {
const { model } = this.context;
const { v_model } = this.props;
return <wrappedcomponent> {...this.props}
value={model[v_model]}
onChange={this.onChange}
/>;
}
}

}
@proxyHoc
class Input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
}
複製代碼/<wrappedcomponent>/<code>

上面的代碼只是簡略的一部分,除了input,我們還可以將HOC應用在select等其他表單組件,甚至還可以將上面的HOC兼容到span、table等展示組件,這樣做可以大大簡化代碼,讓我們省去了很多狀態管理的工作,使用如下:

<code>export default class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

)
}
}
複製代碼/<code>

表單校驗

基於上面的雙向綁定的例子,我們再來一個表單驗證器,表單驗證器可以包含驗證函數以及提示信息,當驗證不通過時,展示錯誤信息:

<code>function validateHoc(WrappedComponent) {
return class extends Component {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this.state = { error: '' }
}
onChange = (event) => {
const { validator } = this.props;
if (validator && typeof validator.func === 'function') {
if (!validator.func(event.target.value)) {
this.setState({ error: validator.msg })

} else {
this.setState({ error: '' })
}
}
}
render() {
return

<wrappedcomponent>
{this.state.error || ''}


}
}
}
複製代碼/<code>
<code>const validatorName = {
func: (val) => val && !isNaN(val),
msg: '請輸入數字'
}
const validatorPwd = {
func: (val) => val && val.length > 6,
msg: '密碼必須大於6位'
}
<hocinput>
<hocinput>
複製代碼/<code>

當然,還可以在Form提交的時候判斷所有驗證器是否通過,驗證器也可以設置為數組等等,由於文章篇幅原因,代碼被簡化了很多,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實現。

Redux的connect


手把手教你從Mixin深入到HOC再到Hook【React】


redux中的connect,其實就是一個HOC,下面就是一個簡化版的connect實現:

<code>export const connect = (mapStateToProps, mapDispatchToProps) => (WrappedComponent) => {
class Connect extends Component {
static contextTypes = {
store: PropTypes.object
}

constructor () {
super()
this.state = {
allProps: {}
}
}

componentWillMount () {
const { store } = this.context
this._updateProps()
store.subscribe(() => this._updateProps())
}

_updateProps () {
const { store } = this.context
let stateProps = mapStateToProps ? mapStateToProps(store.getState(), this.props): {}
let dispatchProps = mapDispatchToProps? mapDispatchToProps(store.dispatch, this.props) : {}
this.setState({
allProps: {
...stateProps,
...dispatchProps,
...this.props
}
})
}

render () {
return <wrappedcomponent>
}
}
return Connect
}
複製代碼/<code>

代碼非常清晰,connect函數其實就做了一件事,將mapStateToProps和mapDispatchToProps分別解構後傳給原組件,這樣我們在原組件內就可以直接用props獲取state以及dispatch函數了。

使用HOC的注意事項

告誡—靜態屬性拷貝

當我們應用HOC去增強另一個組件時,我們實際使用的組件已經不是原組件了,所以我們拿不到原組件的任何靜態屬性,我們可以在HOC的結尾手動拷貝他們:

<code>function proxyHOC(WrappedComponent) {
class HOCComponent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wrappedcomponent>;
}
}
HOCComponent.staticMethod = WrappedComponent.staticMethod;
// ...
return HOCComponent;
}
複製代碼/<code>

如果原組件有非常多的靜態屬性,這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而且你需要去了解需要增強的所有組件的靜態屬性是什麼,我們可以使用hoist-non-react-statics來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它可以自動幫我們拷貝所有非React的靜態方法,使用方式如下:

<code>import hoistNonReactStatic from 'hoist-non-react-statics';
function proxyHOC(WrappedComponent) {
class HOCComponent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wrappedcomponent>;
}
}
hoistNonReactStatic(HOCComponent,WrappedComponent);
return HOCComponent;
}
複製代碼/<code>

告誡—傳遞refs

使用高階組件後,獲取到的ref實際上是最外層的容器組件,而非原組件,但是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用到原組件的ref。

高階組件並不能像透傳props那樣將refs透傳,我們可以用一個回調函數來完成ref的傳遞:

<code>function hoc(WrappedComponent) {
return class extends Component {
getWrappedRef = () => this.wrappedRef;
render() {
return <wrappedcomponent> { this.wrappedRef = ref }} {...this.props} />;
}
}
}
@hoc
class Input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
}
class App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
{ this.inpitRef = ref.getWrappedRef() }} >
);
}
}
複製代碼/<wrappedcomponent>/<code>

React 16.3版本提供了一個forwardRef API來幫助我們進行refs傳遞,這樣我們在高階組件上獲取的ref就是原組件的ref了,而不需要再手動傳遞,如果你的React版本大於16.3,可以使用下面的方式:

<code>function hoc(WrappedComponent) {
class HOC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const { forwardedRef, ...props } = this.props;
return <wrappedcomponent>;

}
}
return React.forwardRef((props, ref) => {
return ;
});
}
複製代碼/<code>

告誡—不要在render方法內創建高階組件

React Diff算法的原則是:

  • 使用組件標識確定是卸載還是更新組件
  • 如果組件的和前一次渲染時標識是相同的,遞歸更新子組件
  • 如果標識不同卸載組件重新掛載新組件

每次調用高階組件生成的都是是一個全新的組件,組件的唯一標識響應的也會改變,如果在render方法調用了高階組件,這會導致組件每次都會被卸載後重新掛載。

約定-不要改變原始組件

官方文檔對高階組件的說明:

高階組件就是一個沒有副作用的純函數。

我們再來看看純函數的定義:

如果函數的調用參數相同,則永遠返回相同的結果。它不依賴於程序執行期間函數外部任何狀態或數據的變化,必須只依賴於其輸入參數。 該函數不會產生任何可觀察的副作用,例如網絡請求,輸入和輸出設備或數據突變。

如果我們在高階組件對原組件進行了修改,例如下面的代碼:

<code>InputComponent.prototype.componentWillReceiveProps = function(nextProps) { ... }
複製代碼/<code>

這樣就破壞了我們對高階組件的約定,同時也改變了使用高階組件的初衷:我們使用高階組件是為了增強而非改變原組件。

約定-透傳不相關的props

使用高階組件,我們可以代理所有的props,但往往特定的HOC只會用到其中的一個或幾個props。我們需要把其他不相關的props透傳給原組件,如下面的代碼:

<code>function visible(WrappedComponent) {
return class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const { visible, ...props } = this.props;
if (visible === false) return null;
return <wrappedcomponent>;
}
}
}
複製代碼/<code>

我們只使用visible屬性來控制組件的顯示可隱藏,把其他props透傳下去。

約定-displayName

在使用React Developer Tools進行調試時,如果我們使用了HOC,調試界面可能變得非常難以閱讀,如下面的代碼:

<code>@visible
class Show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我是一個標籤


}
}
@visible
class Title extends Component {
render() {
return

我是一個標題


}
}
複製代碼/<code>


手把手教你從Mixin深入到HOC再到Hook【React】


為了方便調試,我們可以手動為HOC指定一個displayName,官方推薦使用HOCName(WrappedComponentName):

<code>static displayName = `Visible(${WrappedComponent.displayName})`
複製代碼/<code>


手把手教你從Mixin深入到HOC再到Hook【React】


這個約定幫助確保高階組件最大程度的靈活性和可重用性。

使用HOC的動機

回顧下上文提到的 Mixin 帶來的風險:

  • Mixin 可能會相互依賴,相互耦合,不利於代碼維護
  • 不同的Mixin中的方法可能會相互衝突
  • Mixin非常多時,組件是可以感知到的,甚至還要為其做相關處理,這樣會給代碼造成滾雪球式的複雜性


手把手教你從Mixin深入到HOC再到Hook【React】


而HOC的出現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 高階組件就是一個沒有副作用的純函數,各個高階組件不會互相依賴耦合
  • 高階組件也有可能造成衝突,但我們可以在遵守約定的情況下避免這些行為
  • 高階組件並不關心數據使用的方式和原因,而被包裹的組件也不關心數據來自何處。高階組件的增加不會為原組件增加負擔

HOC的缺陷

  • HOC需要在原組件上進行包裹或者嵌套,如果大量使用HOC,將會產生非常多的嵌套,這讓調試變得非常困難。
  • HOC可以劫持props,在不遵守約定的情況下也可能造成衝突。

Hooks


手把手教你從Mixin深入到HOC再到Hook【React】


Hooks是React v16.7.0-alpha中加入的新特性。它可以讓你在class以外使用state和其他React特性。

使用Hooks,你可以在將含有state的邏輯從組件中抽象出來,這將可以讓這些邏輯容易被測試。同時,Hooks可以幫助你在不重寫組件結構的情況下複用這些邏輯。所以,它也可以作為一種實現狀態邏輯複用的方案。

閱讀下面的章節使用Hook的動機你可以發現,它可以同時解決Mixin和HOC帶來的問題。

官方提供的Hooks

State Hook

我們要使用class組件實現一個計數器功能,我們可能會這樣寫:

<code>export default class Count extends Component {
constructor(props) {
super(props);
this.state = { count: 0 }
}
render() {
return (

You clicked {this.state.count} times


<button> { this.setState({ count: this.state.count + 1 }) }}>
Click me
/<button>

)
}
}
複製代碼/<code>

通過useState,我們使用函數式組件也能實現這樣的功能:

<code>export default function HookTest() {
const [count, setCount] = useState(0);
return (

You clicked {count} times


<button> { setCount(count + 1); setNumber(number + 1); }}>
Click me
/<button>

);
}
複製代碼/<code>

useState是一個鉤子,他可以為函數式組件增加一些狀態,並且提供改變這些狀態的函數,同時它接收一個參數,這個參數作為狀態的默認值。

Effect Hook

Effect Hook 可以讓你在函數組件中執行一些具有 side effect(副作用)的操作

參數

useEffect方法接收傳入兩個參數:

  • 1.回調函數:在第組件一次render和之後的每次update後運行,React保證在DOM已經更新完成之後才會運行回調。
  • 2.狀態依賴(數組):當配置了狀態依賴項後,只有檢測到配置的狀態變化時,才會調用回調函數。
<code>  useEffect(() => {
// 只要組件render後就會執行
});
useEffect(() => {
// 只有count改變時才會執行
},[count]);
複製代碼/<code>

回調返回值

useEffect的第一個參數可以返回一個函數,當頁面渲染了下一次更新的結果後,執行下一次useEffect之前,會調用這個函數。這個函數常常用來對上一次調用useEffect進行清理。

<code>export default function HookTest() {
const [count, setCount] = useState(0);
useEffect(() => {
console.log('執行...', count);
return () => {
console.log('清理...', count);
}
}, [count]);
return (

You clicked {count} times


<button> { setCount(count + 1); setNumber(number + 1); }}>
Click me
/<button>

);
}
複製代碼/<code>

執行上面的代碼,並點擊幾次按鈕,會得到下面的結果:


手把手教你從Mixin深入到HOC再到Hook【React】

注意,如果加上瀏覽器渲染的情況,結果應該是這樣的:

<code> 頁面渲染...1
執行... 1
頁面渲染...2
清理... 1
執行... 2
頁面渲染...3
清理... 2
執行... 3
頁面渲染...4
清理... 3
執行... 4
複製代碼/<code>

那麼為什麼在瀏覽器渲染完後,再執行清理的方法還能找到上次的state呢?原因很簡單,我們在useEffect中返回的是一個函數,這形成了一個閉包,這能保證我們上一次執行函數存儲的變量不被銷燬和汙染。

你可以嘗試下面的代碼可能更好理解

<code>    var flag = 1;
var clean;
function effect(flag) {
return function () {
console.log(flag);
}
}
clean = effect(flag);
flag = 2;
clean();
clean = effect(flag);
flag = 3;
clean();
clean = effect(flag);

// 執行結果

effect... 1
clean... 1

effect... 2
clean... 2
effect... 3
複製代碼/<code>

模擬componentDidMount

componentDidMount等價於useEffect的回調僅在頁面初始化完成後執行一次,當useEffect的第二個參數傳入一個空數組時可以實現這個效果。

<code>function useDidMount(callback) {
useEffect(callback, []);
}
複製代碼/<code>

官方不推薦上面這種寫法,因為這有可能導致一些錯誤。

模擬componentWillUnmount

<code>function useUnMount(callback) {
useEffect(() => callback, []);
}
複製代碼/<code>

不像 componentDidMount 或者 componentDidUpdate,useEffect 中使用的 effect 並不會阻滯瀏覽器渲染頁面。這讓你的 app 看起來更加流暢。

ref Hook

使用useRef Hook,你可以輕鬆的獲取到dom的ref。

<code>export default function Input() {
const inputEl = useRef(null);
const onButtonClick = () => {
inputEl.current.focus();

};
return (


<button>Focus the input/<button>

);
}
複製代碼/<code>

注意useRef()並不僅僅可以用來當作獲取ref使用,使用useRef產生的ref的current屬性是可變的,這意味著你可以用它來保存一個任意值。

模擬componentDidUpdate

componentDidUpdate就相當於除去第一次調用的useEffect,我們可以藉助useRef生成一個標識,來記錄是否為第一次執行:

<code>function useDidUpdate(callback, prop) {
const init = useRef(true);
useEffect(() => {
if (init.current) {
init.current = false;
} else {
return callback();
}
}, prop);
}

複製代碼/<code>

使用Hook的注意事項

使用範圍

  • 只能在React函數式組件或自定義Hook中使用Hook。

Hook的提出主要就是為了解決class組件的一系列問題,所以我們能在class組件中使用它。

  • 不要在循環,條件或嵌套函數中調用Hook。

Hook通過數組實現的,每次useState 都會改變下標,React需要利用調用順序來正確更新相應的狀態,如果useState 被包裹循環或條件語句中,那每就可能會引起調用順序的錯亂,從而造成意想不到的錯誤。

我們可以安裝一個eslint插件來幫助我們避免這些問題。

<code>// 安裝
npm install eslint-plugin-react-hooks --save-dev
// 配置
{
"plugins": [
// ...
"react-hooks"
],
"rules": {
// ...
"react-hooks/rules-of-hooks": "error"
}
}
複製代碼/<code>

自定義Hook

像上面介紹的HOC和mixin一樣,我們同樣可以通過自定義的Hook將組件中類似的狀態邏輯抽取出來。

自定義Hook非常簡單,我們只需要定義一個函數,並且把相應需要的狀態和effect封裝進去,同時,Hook之間也是可以相互引用的。使用use開頭命名自定義Hook,這樣可以方便eslint進行檢查。

下面我們看幾個具體的Hook封裝:

日誌打點

我們可以使用上面封裝的生命週期Hook。

<code>const useLogger = (componentName, ...params) => {
useDidMount(() => {
console.log(`${componentName}初始化`, ...params);
});
useUnMount(() => {
console.log(`${componentName}卸載`, ...params);
})
useDidUpdate(() => {
console.log(`${componentName}更新`, ...params);
});
};

function Page1(props){
useLogger('Page1',props);
return (
...
)
}
複製代碼/<code>

修改title

根據不同的頁面名稱修改頁面title:

<code>function useTitle(title) {
useEffect(
() => {
document.title = title;
return () => (document.title = "主頁");

},
[title]
);
}
function Page1(props){
useTitle('Page1');
return (
...
)
}
複製代碼/<code>

雙向綁定

我們將表單onChange的邏輯抽取出來封裝成一個Hook,這樣所有需要進行雙向綁定的表單組件都可以進行復用:

<code>function useBind(init) {
let [value, setValue] = useState(init);
let onChange = useCallback(function(event) {
setValue(event.currentTarget.value);
}, []);
return {
value,
onChange
};
}
function Page1(props){
let value = useBind('');
return ;
}
複製代碼/<code>

當然,你可以向上面的HOC那樣,結合context和form來封裝一個更通用的雙向綁定,有興趣可以手動實現一下。

使用Hook的動機

減少狀態邏輯複用的風險

Hook和Mixin在用法上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是Mixin引入的邏輯和狀態是可以相互覆蓋的,而多個Hook之間互不影響,這讓我們不需要在把一部分精力放在防止避免邏輯複用的衝突上。

在不遵守約定的情況下使用HOC也有可能帶來一定衝突,比如props覆蓋等等,使用Hook則可以避免這些問題。

避免地獄式嵌套

大量使用HOC的情況下讓我們的代碼變得嵌套層級非常深,使用Hook,我們可以實現扁平式的狀態邏輯複用,而避免了大量的組件嵌套。

讓組件更容易理解

在使用class組件構建我們的程序時,他們各自擁有自己的狀態,業務邏輯的複雜使這些組件變得越來越龐大,各個生命週期中會調用越來越多的邏輯,越來越難以維護。使用Hook,可以讓你更大限度的將公用邏輯抽離,將一個組件分割成更小的函數,而不是強制基於生命週期方法進行分割。

使用函數代替class

相比函數,編寫一個class可能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識,需要注意的點也越多,比如this指向、綁定事件等等。另外,計算機理解一個函數比理解一個class更快。Hooks讓你可以在classes之外使用更多React的新特性。

理性的選擇

實際上,Hook在react 16.8.0才正式發佈Hook穩定版本,筆者也還未在生產環境下使用,目前筆者在生產環境下使用的最多的是HOC。

React官方完全沒有把classes從React中移除的打算,class組件和Hook完全可以同時存在,官方也建議避免任何“大範圍重構”,畢竟這是一個非常新的版本,如果你喜歡它,可以在新的非關鍵性的代碼中使用Hook。

小結

mixin已被拋棄,HOC正當壯年,Hook初露鋒芒,前端圈就是這樣,技術迭代速度非常之快,但我們在學習這些知識之時一定要明白為什麼要學,學了有沒有用,要不要用。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文中如有錯誤,歡迎在評論區指正,謝謝閱讀。


原鏈接:https://juejin.im/post/5cad39b3f265da03502b1c0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