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差點考上清華的高材生,30歲卻開始啃老,這個“鍋”父母得背

剛看到一個視頻,孩子30歲了(30歲應該不能說是孩子了),對外經貿大學畢業,但是現在卻不出去工作,一直在家裡啃老。

孩子其實一開始不是這樣的,原來也是父母的驕傲,在學校考試一直是第一第二、畢業後在江淮汽車幹過一段時間,工資5000多。但是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不幹了,又換了幾份工作,一直沒有理想的,後來就直接不幹了,在家啃老了。

按他父母的說法,孩子是高考受刺激了。原來成績還要好,按原來老師的說法,是考清華北大的料,但是因為高考沒有發揮好,因此受到了很大打擊,以致性情大變。其實對外經貿大學也很不錯了,我查了下,也是211大學,非常優秀了。但是孩子依然是受到刺激了。

當年差點考上清華的高材生,30歲卻開始啃老,這個“鍋”父母得背

現在孩子天天在家玩手機,也不跟父母溝通,也不去找工作,可把父母愁壞了,因此上節目中尋求幫助。

當年差點考上清華的高材生,30歲卻開始啃老,這個“鍋”父母得背

這種類似的新聞也經常在各種媒體上看到。

很多孩子原來上學時很好、很棒,是父母的驕傲,但是畢業後卻沒有找到好的工作,甚至工作越混越差,最後直接是不工作了,躲在家裡啃老。這讓很多父母頭痛,他們搞不懂,原來是一個那麼優秀、那麼突出,是自己驕傲的孩子怎麼變成這樣了呢?他們不理解,也想不通。

其實假如他們瞭解人們的內在心理機制的話,他們就會明白,這很正常,甚至可以說如果孩子不這樣做就不是正常的孩子了。

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麼

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麼?我們的人生意義是什麼?

這好像是一個很高大上的哲學問題,我們一般人好像用不著去思考這類問題。但是事實上,從2歲我們具有了獨立意識開始,我們其實一直都在尋求這個答案而努力。

每個人活著的意義不一樣,但是它卻有一個基本的評判標準:我們目標是否能讓我們獲得成就感、價值感和歸屬感。只有讓我們獲得這類精神需求的目標才值得我們去努力,去奮鬥。

因為我們是社會人,要歸屬於一個群體,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現實。

在這個群體中我們要定位自己的位置,證明自己的價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被群體更好的接納,也才能更好的生存。這是我們人類幾百萬年來群居生活的結果,是寫在基因裡的。成就感、價值感和歸屬感正是因此而誕生,我們的一生也都在為此努力。

按照人類正常的發展趨勢,我們通過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訓練自己的技藝,在社會中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就可以滿足我們這些精神需求。但不幸的是,每個人對成就感、價值感的定義不一樣。比如10分,有的人做到5分就能獲得很強的成就感、價值感,就感到滿足了,但是有的人可能做到9分才能獲得充分的成就感,才能感到滿足。

不幸的是,有的人志大才疏,需求點很高,但是能力卻不夠,或者說不夠努力,導致他們感覺自己總是失敗,於是成就感、價值感等精神需求就總是得不到滿足。但是他們依然保持著對這些精神需求的強烈需求,甚至比一般的人更加強烈。如果他們的這類精神需求總是得不到滿足,他們就可能會得各種心理疾病,會抑鬱、焦慮等等,更加強烈的可能會覺得自己人生沒有意義,就會去自殺。

正常的途徑得不到這類精神需求,那怎麼辦呢?難道我們就真的要抑鬱、焦慮,去自殺?

不用,因為我們人類還有一套內在的自我保護機制。

當年差點考上清華的高材生,30歲卻開始啃老,這個“鍋”父母得背

人的自我保護機制

幸好我們人還有一套自我保護機制,保護我們避免因為正常途徑得不到精神滿足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

這套保護機制的基本原理就是進行自我欺騙,讓我們自己覺得自己很強大,很有價值,從而相對的滿足我們的這類精神需求。

舉個簡單的例子,阿Q精神。

阿Q在與人打架吃虧時,就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進行自我安慰。

阿Q被人打事實,按本性來說,被人打了就要還回去,不然我們就會有強烈的心理不平衡,會感到焦慮。但是阿Q又打不過別人,再去打的話就是找揍,那咋辦?這種心理不平衡得不到處理會把人逼瘋,於是阿Q內在的自我保護機制就起作用了,把對方說成自己的兒子,從另一個方面戰勝了對方,從而使得阿Q重新回到了健康的心理狀態。

這套自我保護機制通常有3種表現方式:

一是逃避

如果我們面臨危險,無法戰勝時,我們產生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逃跑”。同樣的,在面對無法克服的問題時,我們也會運用這個法則。

眼不見心不煩,好像我們逃避了問題就不存在了一樣。這是一種自我欺騙,自我麻醉。本文一開始的30歲還啃老的其實就是運用了這套心理保護機制。他以往的成功使得他無法面對現在失敗,他感到自己沒有價值感,無法獲得成就感,又沒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問題,於是他就逃避了,躲在家裡玩手機、看小說,假裝小說遊戲裡的角色是自己,很強大,很厲害,使自己獲得成就感價值感。

二是藉助外在的事物來營造強大的形象

現在很多人喜歡整容,沉迷於名牌包包、炫富、追星等等,他們追求外在的表現,用外在的東西來包裝自己,這其實也是自我保護機制作用的結果。

對於這類人,他們同樣是無法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或者是對成就感、價值感高度需求,但是通過正常的途徑又滿足不了他們的這種需求,於是他們就開始藉助外在的事物包裝自己,提升自己的價值,從而滿足自己對成就感、價值感的追求。

當年差點考上清華的高材生,30歲卻開始啃老,這個“鍋”父母得背

三是貶低度對方,抬高自己

阿Q其實就是運用的這套心理保護機制,通過貶低打擊別人,變相的抬高自己的價值。這種方式操作簡單,只要抓住對方的缺點使勁攻擊就是,操作難度低,因此使用這種心理保護機制的人特別多。

我妻子有一個朋友,天天讓老公養著,還經常嘲笑我妻子上班,說女人這麼累幹嘛?就應該讓老公養著。對方同樣是大學生,卻有這種畸形的價值觀。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其實也是這套心理保護機制作用的結果。

但凡是那種嘴特別毒,從不誇獎認可別人,只會貶低打擊別人的基本都屬於這種情況。

以上這些策略並沒有從實質上解決問題,只會讓我們離我們的真實目標越來越遠,我們就需要營造更大的假象,編造更多的謊言來欺騙自己。而且只會越陷越深,錯誤的認知觀念會愈加鞏固。

這種保護機制是天生的,我們無法逃避也無法改變,但是什麼時候使用這種保護卻是跟後天教養有很大的關係。

當年差點考上清華的高材生,30歲卻開始啃老,這個“鍋”父母得背

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

從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開始,我們就開始學習應對這個世界的方式,形成應對這個世界的習慣。

當我們面對問題時,我們會首先努力的想辦法去解決問題,實現目標。解決問題後我們就會獲得成就感、價值感,然後我們的自信心就會提高,就敢於挑戰更大的困難。於是就形成了一個正循環,我們的能力不斷的提高,價值感、成就感也越來越高,也能解決更大的問題。

但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個問題:問題可能無法解決,目標無法實現。而這時我們的心理保護機制就起作用,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避免焦慮。從這個角度來說,心理保護機制儘管欺騙了我們自己,但是卻保證了我們的健康,我們沒必要也不可能完全糾正孩子的這種心理保護機制。

但是這種心裡保護機制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欺騙,把我們的目標導向了沒有價值的方向,不利於我們的成長。因此何時啟用這套心理保護機制至關重要,我們越早的啟用,我們就越容易被導向無用的價值目標,就會越來越失敗。

當年差點考上清華的高材生,30歲卻開始啃老,這個“鍋”父母得背

而何時啟用,就與後天父母的教育有著重要的關係。它主要受與兩個因素影響:

1、面對困難的勇氣

孩子越是有勇氣,孩子就越敢於去挑戰,去堅持他們一開始追尋的正確價值目標。

任何人一開始都想通過正常的途徑來獲得精神需求,但是這種當正常的途徑受到了阻礙,而孩子又喪失了面對的勇氣,覺得它無法戰勝時,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就轉而啟動心理保護機制,轉而導向了無用的價值目標。

而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不準做這個,不準做那個,孩子就像溫室的花朵,他哪有勇氣去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2、堅持

光有勇氣還不夠,還需要我們學會堅持,能忍受住寂寞、孤獨等各種痛苦。陽光總在風雨後,任何一種偉大的成功都離不開長久的堅持。孩子越堅持,孩子獲得成功的幾率也就越大,自我認可程度就越高,就越敢於挑戰更高的難度,就越容易形成正面循環機制,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厲害。

只要孩子還在堅持,孩子的心理保護機制就不會發生作用。

而堅持來自哪裡?來自對我能力的認可,相信自己可以能成功。假如孩子覺得自己不能成功,他還會堅持嗎?但是現在的孩子普遍缺少成功的體驗,不是孩子不行了,而是孩子鍛鍊的機會少了,都被父母包辦了。

當年差點考上清華的高材生,30歲卻開始啃老,這個“鍋”父母得背

同時父母還要培養孩子自我反省的能力。

因為我們的內在自我保護機制是通過潛意識運行的,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感覺到已經開始運行了。如果我們不加檢查,可能我們一輩子都意識不到。就像文章開頭30歲還啃老的青年,如果他具備了自我檢查的能力,發現了自己當前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調整,就可以重新設置更有價值的目標,真正的解決當前面臨的問題,而不是逃避。

自我反省能力就是一道保護開關,避免孩子被無法意識到的潛在的自我保護機制所控制,使孩子重新調整找到正確的方向。

尋找積極的目標,盡最大能力的去努力實現。如果確實無法實現就要學會放手,轉而尋找更有價值的目標。這才是我們父母要傳遞給孩子的正確人生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