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說山西好風光,鍾靈毓秀在忻州,帶你走進古往今來的忻州市

  1949年9月,忻縣專員公署成立,駐忻縣城。轄忻縣、定襄、陽曲、五臺、崞縣、代縣、繁峙、靜樂、寧武。當時,河曲、保德、偏關、神池、五寨岢嵐六縣屬興縣專員公署。1952年,興縣專員公署撤銷,神池、五寨、岢嵐、河曲、保德、偏關、興縣、嵐縣8縣劃歸忻縣專署。1958年3月,陽曲劃歸太原。同年12月,忻縣、雁北專署合併為晉北專署。1961年重置忻縣專署,轄16縣。1971年4月,興縣、嵐縣劃歸呂梁,靜樂縣境內婁煩地區新置婁煩縣,劃歸呂梁專署(後劃太原市)。1983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忻縣地區行政公署改稱忻州地區行政公署。2001年,撤地設市,改稱忻州市。

人說山西好風光,鍾靈毓秀在忻州,帶你走進古往今來的忻州市

忻州行政圖


  歷史文化悠遠厚重

  忻州歷史久遠,境內佛教聖地五臺山由25億年前元古界震旦紀的變質岩系組成,自元古界地殼運動隆起後再未下陷,是亞洲大陸早期地質演化的活標本,被地質學界稱為“五臺群”。其中,北臺頂海拔3058米,素有“華北屋脊”之譽。

  黃河岸畔的保德縣新第三紀“紅色粘土”相當發育,距今2500萬年,1927年被國際地質學界命名為“保德紅土”。紅土中含有豐富的以“三趾馬”為主的古脊椎動物化石二十多種,形成一個罕見的古脊椎動物化石群,保德全境及河曲部分地區也因此成為全省古脊椎動物化石保護區。

  在五臺縣臺懷鎮,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距今兩萬年前的舊石器遺址,新石器時期遺址更是遍佈全市。1971年在保德縣林遮峪出土109枚商代青銅鑄幣,震動了世界考古界,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金屬鑄幣,被命名為“保德銅貝”。

  境內的雁門關、偏頭關和寧武關合稱內長城的“外三關”,是古代抗禦北方遊牧民族進攻中原的主戰場。其中,從古至今發生在雁門關的大小戰爭有史料記載的就達1700餘次,“外三關”見證了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的衝突,記錄了多民族融合變遷的歷史。

  全市擁有1處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代縣)、1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五臺山)、1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全國工農業旅遊示範點。五臺山百餘座恢宏古剎,五百里佛國道場,兩千年晨鐘暮鼓,是中國唯一一個漢藏兩大教派並存的佛教聖地,位列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南禪寺是中國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佛光寺是“中華第一國寶、亞洲第一古建”。

  進入近現代以來,忻州仍然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八路軍出師抗戰的第一個司令部在這裡設立,平型關首戰在這裡告捷,忻口戰役在這裡打響,晉察冀邊區在這裡創建,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第一顆氣象衛星、海洋衛星在這裡發射升空。

人說山西好風光,鍾靈毓秀在忻州,帶你走進古往今來的忻州市

蘆芽山風光 曹建國 攝

  自然山水秀美壯麗

  五臺山不僅是久負盛名的佛教聖地,還是清涼宜人的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自然地質非常獨特。五大臺頂分佈著華北罕見的凍土地貌和亞高山草甸,素有“東臺迎日出、西臺賞明月、南臺看山花、北臺觀冰雪、中臺瞰佛光”之說。正因為五臺山的自然和文化都具有十分突出的價值,2009年正式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蘆芽山是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珍禽褐馬雞的重要棲息地。82萬畝原始次森林、66萬畝高山草甸、15個高山湖泊、99座奇峰峻嶺,使這裡成為中國北方的經典山水。尤其是山上的千年地火常年吞煙吐霧,好像正待噴發的活火山;而地下的萬年冰洞四季冰雕玉砌,宛如晶瑩剔透的水晶宮,這一“冰火之謎”被專家譽為“中華一絕,世界奇觀”。

人說山西好風光,鍾靈毓秀在忻州,帶你走進古往今來的忻州市

偏關老牛灣長城黃河交匯處 王文君 攝

  黃河生態旅遊區是晉陝大峽谷最為壯觀的一道風景線。這裡“半壁孤城水一灣,萬家煙火壯雄關”,中華民族的兩大精神象徵——長城和黃河穿越千萬年鐵血硝煙,在黃河入晉第一村——老牛灣深情交匯。雞鳴三省的娘娘灘是黃河中游唯一住人的島嶼,“飛將軍”李廣的後代在這片土地上延續著田園詩般的生活,宛如世外桃源。

  這裡山水交融,三河環繞纏玉帶滔滔滹沱河匯入河北子牙河歸於渤海,涓涓恢河匯入永定河直流天津海河,清清汾河被譽為“三晉母親河”。沿滹沱河兩岸,四大溫泉富含多種礦物元素、蘊含億萬年地熱資源,這裡有華北獨有、華夏罕見的超級溫泉帶,如今正以其超一流的水質和日益完善的服務迎接著八方來客。

  忻商崛起輻射全國

  晉商興起於明代邊關,他們替朝廷運送軍糧,換回一直掌控在國家手中的食鹽經營權。然後逐步涉及糧食、布匹、皮毛、日用品等其他領域。

  清初,由於擔心蒙漢聯合反清,清廷下令在蒙漢交界明長城之北劃出寬50裡的一條地帶,東起宣府,西到寧夏。此地帶不許漢人耕作,禁止蒙人放牧。北胡南漢,互不相擾。久而久之,這條“隔離帶”變為黑土,老百姓稱之為“黑界地”。

  1697年,清康熙帝第三次平定葛爾丹時,御駕親征,由保德縣城乘舟渡河於府州城小住三天。今府谷縣城城址位於劉家川,其時劉氏為望族,多為船戶,設有渡口,稱劉家渡。康熙帝渡河時正值劉姓老艄擺渡,康熙見其水上技藝高超,滾滾巨浪中舟行平穩,龍顏大悅,便隨口占來一聯:“古渡遠年傳至宋,舟人今日仍姓劉”。下船後傳旨:即日起永蠲府州劉姓之賦稅。從此,劉家便再沒有納過稅,直至全國解放。康熙帝在府州小住時,體察民情,順應民意,開放了“黑界地”,允許蒙漢耕牧,從此兩族人民開始交往,也才開啟山西人蒙地拓荒和經商的歷史。

  從十七世紀末開始,忻州人自發掀起一場被後人稱之為“走西口”的聲勢浩大的移民運動,足跡遠至新疆和田、東北海拉爾和俄羅斯。特別是在內蒙古中西部,“東口到西口,喇嘛廟到包頭,凡是雞叫狗咬的地方都有忻州人”,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的開發建設。

人說山西好風光,鍾靈毓秀在忻州,帶你走進古往今來的忻州市

民國初年旅蒙代商駝隊

  清代神池宮家的“大成”號在全國有六十多座分號,享譽西北。代縣陽明堡劉氏家族經營的“酒缸房”和大型駝隊馳名蒙古。保德縣的東關楊家、王家灘王家通過“走西口”經營甘草生意,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忻府區雙堡郜氏、北關米氏都是有名的財團。在口外,許多工業企業,創始者是忻州人;大片的耕地,開墾者是忻州人。忻州人開設的商鋪門店、票號錢莊,更是遍佈山西九府十六州,輻射全國十五個省區,並孕育出無數商界奇才。享譽商界的大盛魁,其鼎盛時期的大掌櫃就是代縣人王廷相。闖蕩口外的忻州人既是口外經濟的創業者,也是中原文明的傳播者,為黃河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交融,為加強民族團結,為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作者:王文君)

人說山西好風光,鍾靈毓秀在忻州,帶你走進古往今來的忻州市

河曲西口古渡 曹建華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