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的守門員,最後的護身利器之航母上的近程防禦系統

自航母誕生之日起,人們就為了航母的自身防禦問題而傷透了腦筋,航母是一艘擁有飛行甲板的海上飛機場,又平又長的甲板顯然無法做到像戰列艦那樣的重型防禦,在經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血與教訓,人們發現,航母的裝甲並不是最為重要的,哪怕是防禦最好的航母(比如說日本的信濃號航母,改裝自大和號戰列艦而來,自身防禦能力肯定不差但他沒能死在美軍航母艦載機的炸彈魚雷攻擊之下,卻在初航途中被三枚魚雷送進了海底。) 只要被命中飛行甲板就喪失了作戰能力,所以如何能在航母被擊中前將來襲的飛機或者反艦武器打掉,成為了各海軍強國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航母的守門員,最後的護身利器之航母上的近程防禦系統

倒黴的“信濃”號航空母艦,剛剛服役第一次出航就被潛艇三條魚雷擊沉,成為最短命的航空母艦


擁有“海上霸王”之稱的航空母艦是現代海戰的主力和強國海軍的標誌,它使傳統的海戰從平面走向立體,將大艦巨炮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從而誕生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海戰。航母編隊具有強大的整體戰鬥能力,能夠完成多種作戰任務,是最具生命力的海上作戰體系的核心。

航母的守門員,最後的護身利器之航母上的近程防禦系統

二戰中的美軍航母編隊,主要有巡洋艦、驅逐艦組成,有他們提供航母的護衛工作


現代航母及其戰鬥群是具有空中、水面、水下、岸上、電磁等多維作戰能力的結合體,由航母平臺、艦載機和護航艦艇三部分組成。它的火力配系大體分為外層攻防區、中程攻防區、核心防區三個層次。核心防區也就是點防禦區,距離航母0.1~4.5千米,近程防禦武器系統是點防禦區的重要作戰兵器,可以有效彌補航母中其他武器系統在近距離內的攔截死區,成為航母反導防禦的最後一道防線,它是區域防禦或整體防禦中的一環,並與其他防禦系統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航母的守門員,最後的護身利器之航母上的近程防禦系統

現代航母編隊,巡洋艦驅逐艦和潛艇,提供反艦防空反潛等防護任務


縱觀航母的發展歷史,早期的航母在點防禦區只是用近程防空導彈對來襲的反艦導彈進行防禦,而艦炮不具備反導功能。但是,自從1982年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用“飛魚”導彈擊沉了英國先進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為各國海軍拉響了警鐘,各國海軍對如何防禦和攔截反艦導彈給予了高度重視,並且隨著反艦導彈速度更快、隱身性更好、末端航路規避機動性更強的趨勢,反艦導彈的突防能力越來越強。因此,近距離防禦武器系統倍受關注各國紛紛研製和開發近程武器系統,利用小口徑艦炮發射密集炮彈在末端攔截反艦導彈。下面以美、俄等一些國家的航母為例,介紹近程防禦武器系統在現代航母中的應用。

航母的守門員,最後的護身利器之航母上的近程防禦系統

謝菲爾德號被一枚超軍旗攻擊機發射的飛魚導彈擊沉價值2億美元的驅逐艦被一顆幾百萬美元的導彈擊沉。


美國海軍採用的“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應用較為廣泛。它採用全自動工作方式,具有快速反應能力,可進行目標搜索、探測、識別、威脅判斷、捕獲和跟蹤,直至開火射擊。其採用積木式標準模塊結構,由雷達制導計算機控制,在沒有任何其他系統支援的情況下,自動與入侵的低空反艦導彈進行交戰。

航母的守門員,最後的護身利器之航母上的近程防禦系統

圖為美軍的密集陣防禦系統,其採用20毫米6管機炮,具有射速快散步好,對空防禦面積大等優勢


對於近程防禦,實施電子干擾對抗來襲的反艦導彈無法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率,近程防空導彈不能理想地對付低空、超低空、高速突防的來襲的反艦導彈,而近程防禦武器系統可以彌補這一弱點。

在實戰中,一旦反艦導彈進入近程防禦區,航母的安危就主要落在了近程反導武器系統上,因此不允許它出現大的問題。正因為近程反導武器系統擔負的使命十分重大,所以各國都非常重視提高系統的精度。對於近防武器系統而言,系統射擊精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艦炮武器系統的末端防禦能力。為了消除跟蹤雷達和艦炮分散佈置造成的視差和船體變形造成的誤差俄羅斯的“卡什坦”系統採用了“兩位一體”結構,將跟蹤雷達放在火炮的炮架上;為了提高目標指示精度,美國的“密集陣”系統進一步將跟蹤雷達、搜索雷達和火炮綜合為一體,形成“三位一體”結構;

航母的守門員,最後的護身利器之航母上的近程防禦系統

美軍驅逐艦上裝備的密集陣近防武器正在開火,其裝備的六管加特林機炮具有很高的射速


作為航母的最後一道防線,加強近程防禦武器系統的火力強度是至關重要的,射速的提高可以使近程反導武器在有限的作戰時間內多發射幾十發或上百發炮彈。因此,提高近程反導武器系統射速一直是各國海軍研究的重點,如採用“加特林”型轉管炮利用其射速快火力密集的優勢,擊落來襲的反艦導彈,俄羅斯AK-630系統中的六管30毫米火炮的射速達到4000~5000發/分;將轉膛炮和轉管炮組合成多聯裝火炮。俄羅斯的“卡什坦”系統將兩座六管30毫米轉管炮進行聯裝,最大射速達到10000發/分。隨著射速的提高,有限度地提高了對來襲導彈的抗飽和攻擊能力。作為近程武器系統,當來襲導彈不作機動時,其具有足夠的抗飽和攻擊能力;當導彈進行機動時,如果目標分佈的均方差不超過兩米,該系統對單發導彈的毀傷概率可以超過90%,具有較好的抗擊能力。

航母的守門員,最後的護身利器之航母上的近程防禦系統

俄海軍裝備的卡什坦近防武器系統,裝備了兩門6管30毫米機炮,有10000發/分的恐怖射速


隨著反艦導彈對航母等水面艦艇成脅的不斷增加,採用高新技術發展新型小口徑彈藥增強末端反導小口徑艦炮武器系統的反導能力是目前的一個發展趨勢。為提高彈丸的終點效應,確保對目標的毀傷,國外在小口徑彈藥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開發了AHEAD彈、3P彈、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易碎彈芯脫殼穿甲彈等多種新型彈藥,對導彈等空中目標的作戰效能大大提高。如俄羅斯“卡什坦”系統中的六管30毫米艦炮採用30毫米觸發引信高爆榴彈,彈丸直接命中目標後雖不能正面穿透導彈戰鬥部裝甲將其引爆,但可利用彈丸碰撞目標的動能和彈內的炸藥產生的爆炸波以及爆炸後的碎片來毀傷目標,使導彈偏離航線。

航母的守門員,最後的護身利器之航母上的近程防禦系統

近程自衛武器使用的脫殼穿甲彈,每發子彈都要上萬,可以說潑金雨毫不過分。圖為卡什坦系統擊毀反艦導彈


近程反導武器系統的主要使命是“自衛”,就像軍人隨身執帶的手槍一樣,不論多大噸位的艦艇、什麼類型的軍用艦船都是必不可少的,對具有完整作戰體系的航母來說更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對近程反導武器系統的適裝性、通用性要求較高。為達到這一目的,各國都力爭使近程反導武器系統輕型化、小型化,使其結構緊湊,重量減輕。美國的“密集陣”重5.5噸,荷蘭的“守門員”重6噸,意大利的“海上衛士”重4.3噸。俄羅斯研製的第一代近程武器系統結構更加緊湊,重量很輕,其AK630艦炮全重只有1.8噸;

此外,近程反導武器系統重視多手段目標探測跟蹤能力的發展,如美國的“密集陣”系統增加的紅外前視儀提供了可靠的24小時被動搜索和跟蹤能力,具有多光譜探測和跟蹤能力,使“密集陣”對抑海飛行的目標有更高的對能力,從而改善了“密集庫”在複雜環境下的對空作戰能力。比較分析現代水面作戰艦艇所採用的近程防禦武器系統我們可以看出,近防武器系統所發揮的作用是相同的,即彌補艦空導彈在近距離內的攔截死區,打擊突破遠程中程防禦層的來襲目標,作為艦艇上的最後一道防線確保已艦的生命安全,但是近程武器系統在航母應用中存在著一些特色。

下圖是在陸地上使用的密集陣防禦系統,由於其重量較輕便於部署,而且擁有很好的反導效能,所以美軍主要將它用來進行基地的反導反火箭防護,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航母的守門員,最後的護身利器之航母上的近程防禦系統

各國都對近程武器的重量提出了要求,要求武器既有良好的效能又有較輕的重量,可以安裝的各型艦艇上


對於水面艦艇而言,安裝的近程防禦武器系統必心須考慮能夠防部從各個方向來襲的目標,因此,系統的射界搭配必須滿足防禦的要求。在驅逐艦、護衛艦上,通常只需安裝兩座近程防禦武器系統即可滿足己艦全方位防禦的需求。根據艦艇的具體設計,一般採用左、右舷或艦首、尾各安裝1座的配置方案。

但在航母上安裝數量有所增加、由於航母船體較大且機動能力較低,而近程防禦系統的射界受航母上層建築遮擋,考慮不影響飛行甲板上飛機起降等因素的制約,僅有兩座近防系統無法滿足航母全方位防禦來襲導彈的需求,因此以安裝3座或4座近防武器系統較為常見。以美國為例,早期的“小鷹”級、“企業”號以及“尼米茲”級的“尼米茲”號和“艾森豪威爾”號航母,受船體設計的影響安裝了3座“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後續研製的“尼米茲”級其他航母上均佈置了4座“密集陣”,以確保可攔截各個方向來襲的導彈,不留射界死區。而“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黃蜂”級兩棲攻擊艦等均安裝了兩座“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

航母的守門員,最後的護身利器之航母上的近程防禦系統


航母的守門員,最後的護身利器之航母上的近程防禦系統

在早期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首尾各安裝有一門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


考慮水面艦艇的總體佈置,在一般的水面艦艇上,近防武器系統通常安裝在2層或3層甲板上。安裝位置較高,射擊時可以較少受到其他設備的影響,保證具有較大的方位射界。通常在艦首、尾前後配置或對稱安裝在艦艇的兩觸呈左右配置。但航母上的佈局就不同了。航母有一寬闊的飛行甲板,飛行甲板是艦載機起降的場所,為了艦載機的安全起降,航母的飛行甲板上安裝了許多特種設備,近程防禦武器系統不能安裝在起降面上以防影響飛機的起落。

因此,在航母飛行甲板的一側,近防武器系統安裝在甲板下層平面上,且其高度不能超過飛行甲板,所以安裝位置較低,其方位射界受影響而減小。因此,在航母上需要多座近防炮組合完成防禦任務。如“尼米茲”級航母採用的4座“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安裝在艦首和艦尾舷的左右兩側;“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中的AK630型30毫米反導速射艦炮在航母的左右舷臺上成對安裝,在艦尾的左右舷臺單座安裝,“卡什坦”彈炮合一武器系統對稱地安裝在前後部。

航母的守門員,最後的護身利器之航母上的近程防禦系統

美國航母的進程防禦武器主要裝備正在艦首兩側的舷臺上


航母通常是以編隊的形式執行各種作戰任務,有多艘巡洋艦、驅逐艦、潛艇等規只為其保駕護航,因此在作戰防禦中近防武器系統對來襲目標進行威脅判斷時,不僅要打擊對已艦構成威脅的目標,而且對於在其射界範圍內的來襲導彈目標,即使目標航路捷徑較大、對本艦不構成威脅,還要考慮鄰艦的安全,仍然對其進行欄載射擊。而其他水面艦艇在獨立作戰時僅考慮單艦防禦,其近防武器系統主要打擊迎我而來的航路提徑較小的導彈目標,當目標不對已艦構成威脅時可以不進行打擊。

航母的守門員,最後的護身利器之航母上的近程防禦系統

在進行編隊作戰時,各艦配合分工是極為重要的。


目前,隨著速度更快、隱身性更好、導航和制導更加智能化、末端航路規避機動性更強的新一代反艦導彈的出現,對在航母末端防禦中一直處於統治地位的“密集陣”、“守門員”等近程防禦武器系統提出了新的挑戰,加快了近程防禦武器系統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趨勢;如向“彈炮一體化”方向發展,充分發揮防空導彈和高射速小口徑艦炮的長處,擴大縱深防禦層次;進一步提高彈丸和導彈戰鬥部的毀傷力,以對付反艦導彈的厚裝甲、高強度,美國海軍將在“密集陣”上使用高動能發射藥和重金屬彈芯或是考慮改用長杆尾翼硬芯穿甲彈,這樣將使20毫米口徑彈丸的動能達到30毫米彈丸的動能:加大力度研製艦載激光武器等新概念近程反導武器系統等。近程防卸武器系統能以密集的火力攔截來襲的導彈目標,持續作戰能力和抗干擾能力強,具有其他武器難以達到的“近界”,可以構築航母反導的最後安全屏障,其守門員的作用是其他武器難以替代的。

航母的守門員,最後的護身利器之航母上的近程防禦系統

替代了一部分密集陣的海拉姆導彈防禦系統,但它不能完全取代近防炮的作用。彈炮合一倒是個很好的解決方式


如今近程防禦武器雖然有一部分被更先進的近程防空導彈代替,但其作用仍未消失。並且更先進的近防炮在不斷出現。未來近防炮仍會在航母上佔有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