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震中”最真實的紐約:並非“末日”,街上多了許多戴上口罩的人


截至當地時間3月27日上午,紐約市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2.5萬例。

艾姆赫斯特醫院位於紐約市皇后區,作為紐約市10家檢測新冠病毒的醫院之一,被紐約市長德布拉西奧稱為“震中的震中”。


紐約州州長科莫表示,紐約州的新冠肺炎疫情高峰將在21天后到來,屆時紐約將需要14萬床位和3萬人工呼吸機。然而,在高峰尚未到來前,紐約市的醫院已經出現了人員和設施捉襟見肘的現象。


巨大的疫情陰影之下,曾似乎將永遠處於“喧譁與騷動”中的紐約,不得已摁下了“暫停鍵”。


不過,根據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在紐約的所見所聞,身處疫情“震中”的紐約並沒有出現災難電影中的“末日”景象。社會秩序總體良好,日常生活所需供應充足,普通民眾心態理性平和,未見特別的恐慌。


當然,平穩之中也有隱憂。民眾對連日來飆升到令人驚駭程度的病例,防疫資源嚴重短缺的狀況,普遍感覺無奈——“少出門、多洗手,或許加上戴口罩,其他聽天由命”。


親歷“震中”最真實的紐約:並非“末日”,街上多了許多戴上口罩的人

遊客如雲的曼哈頓“小意大利”如今冷冷清清。


街頭戴口罩的多了


27日中午,紐約市曼哈頓上東區,陽光和煦,微風拂面。


貫通曼哈頓南北的萊剋星頓大道,車輛少了很多,顯得格外空曠。有公交車從專用道上駛過,隔著車窗可以看見偌大的車廂裡乘客寥寥無幾,昔日熙熙攘攘的地鐵口冷冷清清,甚少有人出入。


沿街曾花團錦簇、各擅勝場的美容、時裝、禮品、手機等“非必須”服務商店全都大門緊閉、櫥窗蒙塵,咖啡館、飯店等雖貼出“只供外賣”告示,實際上很多已熄燈停止營業。


雖然州政府希望大家“呆在家裡就是拯救紐約”,但並沒有相應的強制措施和管理人員,街頭依然有不少民眾:牽著小狗的姑娘,慢慢挪步的老婦人,汗流浹背的跑步者……


路德派教堂灰白的圍牆下,花白鬍子的非洲裔乞丐照常“上崗”,伸直兩條腿,雙手像螳螂一樣不斷作揖。街口一小塊臨時施工點,幾個壯漢磨磨蹭蹭地幹著活兒,挖掘機的轟鳴斷斷續續。


據記者觀察,約五分之一的行人戴上了口罩,這在從來拒絕口罩、認為只有病人才戴的紐約,絕對算是一道新的“風景線”。


相隔不遠的第三大道上的全食超市,近幾天開始施行限流,保證同一時段店內顧客不超過50人。

門口拉起了隔離帶,等候的顧客彼此相隔一米左右,隊伍延伸了一個街區的長度。


超市內新風開得很大,可以聞到消毒水的氣味。一度被搶空的貨架上重新擺滿了商品,品種有所減少。結賬等候區劃著一個個一米來寬的黃格子,每個顧客佔據一格。

根據一家數據公司的測算,紐約曼哈頓人群平均出行減少了77%。


陌生人之間或微笑示意,或恍若無視,都保持著“社交距離”。但可以看出,大多數紐約人平靜的外表下隱藏著焦慮。


“做好自己該做的,”某公寓門房對記者說,他現在一天要洗十幾趟手,“其他上帝說了算。”做這個工作十幾年來,這個春天他破天荒戴上了口罩。


親歷“震中”最真實的紐約:並非“末日”,街上多了許多戴上口罩的人

超市前等待入內的人群。一個年青人圍著圍巾作口罩


50萬紐約人或丟飯碗


92街上的華人餐館這幾天生意很好。老闆娘潮汕口音,幾乎一直不停地接聽訂餐電話,幾個夥計騎送餐自行車來了又走,累得氣喘吁吁。好不容易歇會,一個夥計得意地對記者說,“周邊十幾家(飯店)都關了……”


有人歡喜有人愁。曼哈頓中國城就顯得蕭條了許多。號稱華埠最大的香港超級市場裡,上週還琳琅滿目的包子、水餃、蔥油餅等冷凍食品不見了蹤影,買肉櫃檯人去臺空,漆黑一片。華人大媽們戴著一次性手套翻翻檢檢,也有不少壯年男子身負為全家採購重託,揹著大揹包,提著收放式購物小車。


對門泰昌肉店裡,排骨、肘子、整雞等食材幾乎搶購一空,一週多前還摩肩接踵的熟食和燒滷櫃檯空空如也。同一條勿街上,好幾家蔬果店、海鮮檔都拉下了捲簾門,“疫情緊逼,暫停營業,重開另行通知”。


細問究竟,這些不受行政令限制的華人超市之所以關門,首先是因為不少員工為了自身和家人的安全先後請假,人手不足。其次,疫情不斷加重,一些送貨公司停止送貨,令超市的貨物補充受到影響。最關鍵的是此前民眾已囤積了不少食物,當下來店客流明顯下降,繼續開店要支付各項開支面臨虧損。


一位出租車司機對記者說,他現在每天的生意不到疫情前的三分之一,還面對巨大的被傳染的風險,過兩天就打算不幹了。


近期,職業遛狗者都失業了,

因為大多數客戶現在都在家工作,所以他們不需要遛狗。


這不是個玩笑。紐約市長德布拉西奧說,受疫情影響,預計有50萬紐約人失去工作。雖然政府承諾給貧困人群發支票,但對沒有合法身份的紐約人(據說多達100多萬)來說只是個畫餅。


政客忙打嘴仗

普通人爭當志願者


隨著病例數飆升,紐約各家醫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同時面臨醫護用品的極大短缺。


據《僑報》報道,張女士是一位有30多年經驗的高級別執業護士,這些天醫院非常忙碌,她一天只上一次洗手間,也很少有機會喝上一口水。


紐約州下令強制每家醫院至少增加一半容量。她工作的醫院裡病床一個挨著一個,間距很小,護士與病人的距離只有一英尺。在這種情況下,醫護人員急需防護措施,然而醫院裡連外科口罩都是限量供給,上星期科室給每個人發了一個N95口罩,她只好把這個唯一的口罩戴上,一個口罩從上班戴到下班。


《紐約時報》近期一篇報道,曝光了皇后區艾姆赫斯特醫院新冠肺炎患者收治情況。一位醫生爆料說,這家醫院的重症監護室已經飽和,一些重症患者送到急診後,在等待病床過程中,病情惡化被宣佈死亡。為彌補人力缺口,專科或慢性病科室醫護人員甚至實習醫生都被調到一線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因為床位不足,院方要求確診患者病情減輕後出院居家隔離觀察,將床位留給病情更重的病人,增加了疫情擴散與病情惡化風險。


為應對新冠疫情,聯邦將下撥1500億美元,其中紐約市將獲得10億美元。對此,

市長德布拉西奧說,在這個確診病例數量佔到全美總數三分之一的城市,卻只能獲得不足1%的聯邦補助金總額,令人難以置信。


週五,他駁斥了特朗普總統“紐約州誇大了對呼吸機需求”的言論,“恕我直言,他沒有看到這場危機以天文數字增長的事實,而呼吸機意味著一個人的生死。


政客打嘴仗時,普通美國人則爆發了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據當地媒體報道,全美有超過6.2萬志願者請纓到紐約支援一線應對疫情,其中許多人是已經退休的醫務人員。其中一位85歲的退休醫生說,“他們問我有沒有空,我答應了。當你決定成為一名醫生時,你就會參與其中。我發過誓。害怕生病?那就最好不要當醫生。”


或許可以肯定,紐約戰勝疫情的希望,絕不在於政客們的空話,而在於這些普通人的付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