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3計劃”:匯聚英才寫就創新華章

“863計劃”:匯聚英才寫就創新華章

杜祥琬(前左)與863激光團隊成員討論技術問題。 資料圖片

【光明記憶】

歷史時刻

20世紀80年代,全球新技術競爭浪潮興起。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陳芳允四位科學家向國家提出要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中國高技術的建議。基於此,國務院制定並實施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863計劃”),有力推動了我國高技術的進步,培養了大批人才。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是科學家的戰略眼光與政治家的高瞻遠矚相結合的產物,凝練了我國發展高科技的戰略需求。在我國科學技術需要急起直追的年代,“863計劃”的誕生和實施有力推動了我國高技術的進步,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863計劃”是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我參加並曾負責的激光技術領域就是一個例證。1985年,國家發佈了“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緊接著問世的“863計劃”貫徹了這一決定的精神,由跨部門、有優勢的研究單位聯合組成研究團隊,共同對高技術展開攻關,把國家主管部門的戰略決策、專家組的技術和管理決策與行政單位的支持保障相結合。863激光團隊就是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幾個研究所、幾所高校和部隊的研究所組成的。這種新模式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機制和國家戰略目標統帥下的協作機制相結合,把自主創新與開放交流相結合,提高了攻關項目實施的科學性和效率性。另一方面,“863計劃”也傳承了“兩彈一星”的成功之道:以實現國家目標作為共同的精神支柱;全國一盤棋,建設國家隊,大力協同;學術民主、建設糾錯機制;理論與實驗相結合,重視基礎研究、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

新機制的大膽探索和好經驗的有效傳承,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從激光技術領域來看,我真切感受到,“863計劃”使曾經輝煌的古老中國在21世紀再次在世界科技舞臺獲得了矚目與榮光。

“863計劃”走出了一條我國發展高能激光系統的新型道路。科學論證和選擇的技術路線,一系列物理問題和關鍵技術的突破,驗證了高能激光系統的科學技術可行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了工程化,並通過一系列集成實驗和試驗,使滿足多種實際需求的應用成為可能。

“863計劃”的實施,產生了一批達到國際前沿的實用成果。一個可以說的實例是,2014年由新華社披露的對付“低、慢、小”目標的公安裝備“低空衛士”激光裝置,在2015年“九三”閱兵的關鍵時刻,及時擊毀了威脅現場安全的突發目標,發揮了實際的保安作用。這算是反映863激光團隊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

“863計劃”是培養和錘鍊人才的大學校和演兵場。從四位老科學家代表的老一輩,到新世紀的青年才俊,有四五代人為863激光技術的發展作出貢獻。“863計劃”啟動之初,國家就把陳能寬、于敏、張存浩、謝家麟等著名科學家調來,擔任激光專家組的負責人或顧問。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激光團隊的多位學術帶頭人先後當選為院士。“863計劃”啟動時參加工作不久的一批小夥子,現在已成了碩果累累的學術帶頭人或優秀的管理者、領導者。

只要人才能成長,事業就有希望,國家就有希望。為了給青年人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激光專家組在啟動之初就決定每兩年舉辦一次“全國青年激光學術交流會”,為了參加這個會,許多單位也制度性地舉辦青年學術報告會。專家組還設立了“激光技術青年基金”,專供青年科技工作者申請做一些基礎性、探索性的研究。專家組也鼓勵青年朋友們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並參加國際學術交流,為了大家能分享這些交流的收穫,專門出版了不定期的“學術交流快報”。人才能被這個事業吸引,也正是因為這裡有他們施展聰明才智的舞臺,並使他們不斷地有成就感。

幾十年的科研探索與實踐使我深知,任何一項工程科技的成就,皆非一朝一夕之功,常常是大團隊、大協作、長週期奮鬥的結果。這是科技的長跑接力,需要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不懈地努力。我在《抒懷——贈青年朋友》中與大家分享了這個心情:

人生腳步堅實走,

眾友齊心同奮鬥,

艱難磨礪開新路,

並非閒白少年頭。

少年頭,

後生可贊,

再織錦繡!

人才的成長不僅在於科技智力提升,也許更重要的在於精神文化和價值觀的培育。以民族振興為己任的奮鬥精神,是863激光團隊的精神支柱,是大家克服重重困難的動力源泉。現在,“863計劃”雖然已經退出歷史舞臺,但科技強國的事業還在繼續向前。如今,越來越多頂尖人才參加到這個事業中來,超越了原來的863團隊,這是事業發展的結果,也是中國強大的必然。

回望新中國的科技發展史,從“兩彈一星”到“863計劃”,愛國奮鬥的科學精神一以貫之。如果說,求真是科學精神的核心,創新是科學精神的特徵,那家國情懷、使命擔當就是中國科學家精神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廣大知識分子更要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之中,立足崗位建功立業,爭當新時代的奮鬥者。

(作者:杜祥琬,系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原“863計劃”激光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