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讓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朝鮮人民軍以T-34/85坦克為先導,當天突破了倉洞防線,26日突破彌阿里防線。28日進抵漢城。在結束了漢城戰役之後,又發起水原戰役,於7月初在烏山重創美軍先頭部隊-史密斯特遣隊。緊接著在大田戰役中對陣美軍24師,用快打快衝的戰術打垮24師,翻越小白山脈,8月25日生俘24師師長威廉·迪安少將。前鋒在8月初進抵洛東江邊,並於當月發起洛東江戰役。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隊被迫收縮戰線,全力固守大邱至釜山的防線。

朝鮮戰爭:讓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

朝鮮人民軍再次發起釜山戰役,於9月初又分兵橫掃朝鮮半島西南地區,解放了朝鮮南部90%的領土和92%的人口。但是,由於人民軍戰線過長,又不具備海空優勢,在美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狂轟濫炸下,攻勢已成強弩之末的狀態。在麥克阿瑟仁川登陸之後,朝鮮人民軍被迫北撤,損失慘重。


朝鮮戰爭:讓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

從朝鮮戰爭初期的戰鬥情況來看,人民軍的主力部隊仍然是以中國支援的三個師為主,其中尤以方虎山指揮的第六師團戰鬥力最為強悍,北撤時損失較少。志願軍入朝後,方虎山的部隊經過補充整訓,重新編成了第五軍團,參加了第三次戰役。

9月15日美軍仁川登陸後,為掩護主力北撤,朝鮮民族保衛相崔庸健指揮不足兩萬人的部隊節節抗擊,邊打邊撤。硬是遲滯了美軍的進攻達13天之久。直到9月28日美軍才又重新佔領了漢城(要知道仁川距離漢城只有40公里,還有一種說法是距離28公里)。除了總參謀長姜鍵中將9月8日觸雷犧牲,朝鮮人民軍其他高級將領基本上都撤回了北方,為日後成立中朝聯合司令部打下了基礎。


朝鮮戰爭:讓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

志願軍入朝後,經過兩個戰役的戰鬥,收復了除襄陽以外三八線以北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全部領土。朝鮮人民軍經過整訓,重新組建了一、二、五等新的軍團,金雄、南日、方虎山分別任軍團指揮員,成立了中朝聯合司令部,在第三次戰役發起時開創了中朝軍隊並肩作戰的模式。在1951-1952年的東線防禦作戰期間,讓美軍談之色變的“傷心嶺”就是人民軍的傑作。

綜上所述,也多少可以看出朝鮮人民軍的戰力如何,畢竟戰爭初期,人民軍既有T-34/85坦克,又有雅克式戰鬥機,還有相當規模的76-122毫米地炮支援。算得上是一支雄師勁旅。不過志願軍入朝後,人民軍的戰力和志願軍比起來真是不能同日而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