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當天邊泛起金黃色的流沙,我再次想起了當年說過的情話。別問夕陽裡的駝隊要去哪,就像我們勇敢的相依為命,浪跡天涯。

一想到即將穿行於浩瀚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聯想起種種沙漠的關鍵詞——黃沙、蒼涼、神秘……不知將是何種情形,心中很是激動。終於離開了庫爾勒,往西行至輪臺,馬上將要開始穿越500多公里的沙漠公路,先看看位於沙漠公路入口處的塔里木胡楊林吧,畢竟一旦進入了沙漠公路,孤零零的穿行在浩瀚的戈壁和荒漠當中,也沒有其他可玩的去處了。

【塔里木胡楊林公園】

塔里木胡楊林公園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個胡楊林公園,佔地面積很大, 位於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東北邊緣,從輪臺的東南方向,是整個塔里木河流域原始胡楊林最集中的區域。漫步於此,你會發現這裡彎道無數,堪稱世界上彎道最多的景區道路。道路兩邊滿目滄桑,胡楊高大的身軀,或彎曲倒伏、或仰天長嘯、或靜默無語、或豪氣萬丈。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塔里木胡楊林公園裡的胡楊樹粗壯且分散,加之有一片非常乾淨的沙丘地帶,和胡楊林組合在一起,景色非常迷人。我到這的時候季節不趕巧,所以並沒有看到最美的胡楊林,後來問了當地工作人員,據說再過半個月左右也就是十月中下旬才是最美的時候。

塔克拉瑪干中這一片胡楊,便是這茫茫沙海中的大漠英雄。從胡楊林國家森林公園出來依然是沙漠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是目前世界上在流動沙漠中修建的最長的公路,北起輪臺,南至和田民豐,全長522公里,其中穿越流動沙漠段長446公里,開車也要大半天到一天的時間。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十月初的南疆 ,胡楊的葉子已經開始一點點泛出了黃色。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塔克拉瑪干,荒蕪背後的空曠和清涼,心是這樣安實。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終於坐上了從烏魯木齊發往和田的臥鋪大巴,司機停車吃飯,原本不想搭我們,後來在我們的好說歹說下才同意搭我們到塔中,不過每個人要交100元的“車票”錢。坐上大巴,沿著沙漠公路一直往南方開,直奔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車上有一半是在塔河油田工作的工人,還有一半都是維族穆斯林,我這樣的旅行者確實顯得鶴立雞群。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腳踩黃沙,滾燙灼熱。而這只是 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一角。有水的地方就有樹木,塔里木河曾經灌溉這一片廣大的流域,留下人類活動的印記。有樹木的地方就有人家,有人家的地方也就有了公路。G218線就是這樣一條道路。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死亡之海,極致的單調,像是那每一輛呼嘯而過的汽車輪胎下的顆顆釘子。四十幾度的高溫, 大巴車內燥熱無比,打開車窗,瞬間被撲面而來的熱浪吞噬。此刻我只想拿出兜裡所有的人民幣,換一根沒加糖的冰棍。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沙漠公路像是一條黝黑的緞帶鑲嵌在一片金黃的沙漠中,遠處微黃的天際和那一閃而過的路中間的白色油漆時刻提醒著你正在穿越著這“死亡之海”,路的兩邊都是用蘆葦草圍成的田字格,裡面種著草和小樹苗,有的已經存活,有的已經乾枯。車開了一個小時依然是這樣的風景,讓人忍不住犯困。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到達了塔中,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中心,心裡抑制不住的激動,也許是源於內心對孤獨的渴望,那種置身其中,孤立無援,單一的思考方式,很難在城市生活中體會到。喜歡沙漠的人,都應該是獨立如三毛的人。

大巴司機在塔中的加油站扔下了我,下車的第一眼就望見了這幾個深深刻在腦海中的字:征戰“死亡之海”。

一天的時間都在路上, 奔波了一天,已經是滿臉塵土口乾舌燥,今晚就在沙漠中部——塔中留宿,四周都是茫茫大漠。其實說是小鎮,不過是一條50米長的小商鋪混搭起來的地方罷了。 我住進了塔中僅有的兩家旅館中的一家,條件和縣城招待所差不多,沒有標間和大床房,只有四人間,還算乾淨,80一個人,但只有我一個人住,好在十月的南疆冬暖夏涼,沙漠裡也沒什麼蚊蟲。旅館左邊就是塔克拉瑪干沙漠裡唯一一個加油站,旅館右側有幾家川菜飯館和幾家小賣部。

在旁邊的川菜館吃了飯,就急匆匆的拿著相機向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跑去,我已經迫不及待的欣賞沙漠日落了。


【塔克拉瑪干沙漠】

塔克拉瑪干包含兩個意思,“ 塔克 ” 是山的意思,“ 拉瑪幹” 是大荒漠的意思,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流沙的面積是世界最大的。所謂“流動沙漠”,就是指沙漠會順著風的方向,不斷遷移、擴張,沙丘的形態和位置不斷變化。
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第一條公路是1995年開通的,它是中國最早的沙漠公路,由輪臺至民豐,被稱為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也稱為塔里木沙漠公路,全長56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流動沙漠公路。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人們習慣稱呼它“沙漠公路”。


修建一條穿越流動性沙漠腹地的沙漠公路,是一件無比艱鉅的任務。塔里木盆地環繞著天山, 崑崙山 、阿爾金山和帕米爾高原,盆地是被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就像是一片流動的汪洋沙海,這片地區一年當中有三分之一的天數都在颳大風沙,是世界上修建和維護難度最大的一條沙漠公路。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白天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氣溫非常高,雖然太陽剛剛開始下落,但沙漠的地表氣溫還是非常高,赤腳踩在沙子上非常燙腳。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日落前的塔克拉瑪干,金黃色的沙漠被一輪要消失的紅日染成了紅褐色。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走進死亡之海,根本什麼也得不到。如果幸運的話,可能會遺失點什麼。如果塔克拉瑪干能夠席捲走那點兒可憐的高貴之處。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我閉上眼睛,繁星進入我心,經聲響起,觀世間緣生緣滅,沙作衣,雪為被,任亂相紛飛,我獨上菩薩道,願佛號經聲遠揚,喚來異路人,待空之靜寂,我閉上雙眼,彼岸就在前方。玄奘取經途徑塔克拉瑪干,若沒有超脫肉體凡胎的毅力和決心,也許生命就葬送於此了。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向東土一步生。——《玄奘》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有些人認為穿越沙漠意味著征服,而我覺得穿越沙漠只是為了親近沙漠。進入塔克拉瑪干,我們的視覺、呼吸、聽覺、甚至我們的味覺都是塔克拉瑪干的,當身處沙漠腹地,當你全身的感官都與沙漠融為一體時,你會幻想從空中看到自己,你就是沙漠裡的一粒沙,一花一世界,一沙一浮生,睜開眼,你看見沙漠,閉眼上,你聽見大海。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天黑之後,沙漠裡的溫度瞬間降了下來,腳下連綿不斷的黃沙忽然間讓人感到無比的荒涼。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拍完了照,天色全黑,回到旅館休息。晚上整個旅館都很吵,一夜都沒怎麼睡,第二天問了旅館老闆才知道,原來塔河油田的工人們沒事兒就來旅館裡住,因為油井附近條件艱苦,不能洗澡,沒有電視,也不能打牌,工人們就趁休息時間來到塔中住旅館,看電視喝酒打牌。老闆說以前這裡還有個KTV,還有幾個小姐,後來KTV黃了。

第二天起來晚了,沒看到沙漠日出,又跑進沙漠拍照,玩了大概兩個小時,已經快到中午了,沙漠的地表溫度也逐漸升高,已經感覺到了非常燙腳了。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在古代有五條穿越路線: 絲綢之路的南道、姑墨——于闐道、坎城——神山堡——疏勒 道、 焉耆 ——于闐道及抒彌——龜茲道,這些古道都不乏我國古人的足跡。晉代高僧法顯是我國第一個從東北向西南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的人,玄奘是第一個把塔克拉瑪干沙漠比作“死亡之海”的人。

關於塔克拉瑪干沙漠 ,在我國的歷史文獻中很早就有記載,《禹貢》中有:“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文獻中所說的“流沙”就是塔克拉瑪干沙漠 。關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的古代交通,《穆天子傳》講道,周穆王經柴達木盆地入新疆 若羌 ,繞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過帕米爾入阿富汗境,最後到過塔什干地區。以上記載只能反映這些人到過塔克拉瑪干沙漠 地區,但行經的具體路線不詳。從漢代開始,有記載的僧侶、商賈、使者、官吏、將士等,穿過 塔克拉瑪干沙漠 的路線大致有上述所說的五條。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塔克拉瑪干”,在維吾爾語中是“兇險恐怖”的意思,人們對此大致有三種解讀:第一,進去出不來;第二,過去的家園;第三,埋藏寶藏的地方。

古絲綢之路的分支途經塔克拉瑪干的南緣和北緣。張騫進西域前後,塔克拉瑪干的一些綠洲曾聚集著不同的部落。公元7世紀,唐高僧玄奘路經塔克拉瑪干東緣,記下睹貨羅(吐火羅國,今阿富汗北境)的地名。後來,由於塔克拉瑪干沙漠化加劇,很多西域古國被黃沙淹沒。19世紀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率領探險隊橫穿塔克拉瑪干時,差一點全軍覆沒,但他在人跡罕至的沙漠腹地發現了許多古代城市。他回憶當時的探險經歷時說:“這不是生物所能插足的地方,而是可怕的‘死亡之海’。”消息傳出,舉世震驚。此後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有不少來自 英國 、 德國 、 瑞典 、俄國、 日本 等國的探險家,穿梭於沙漠之中,探幽、訪古、尋寶。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據說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喀拉墩遺址便是古時候的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提到的曷勞落迦城。

據傳,在佛祖涅槃後,有一尊佛像凌空飛到曷勞落迦城,但當時城裡的人並不信佛法,只有一個外來的羅漢禮拜佛像。但這位羅漢的行為遭國人唾棄,國王下令用沙土噴灑羅漢。在瘋狂的眾人之中,只有一個懷有惻隱之心的人悄悄禮拜佛像,並偷偷給羅漢送吃的。

一天,羅漢決定離開此地,離開前,他告訴這個人,此後的第七日,會天下塵暴,填滿這座城池。這個人聽後惶恐,把這個預言告訴各位親朋好友,但可想而知,沒有人相信他。第二天,大風突至,天空竟下起了珠寶,人們忙於搶奪,更不相信那荒唐的預言。這個人無奈,只好自己挖了一條孔道,到城外找了個洞鑽進去躲避。第七天,果然“雨沙土滿城中”,一夜之間,曷勞落迦城被沙土掩埋,那些珠寶、隨著那城池中的人一起,消失在了世間。因此,曷勞落迦城又被稱為“東方龐貝”。

2600年間,斗轉星移,這裡早就不是玄奘法師筆下那個“眾庶富樂,編戶安業”的于闐國了。塔克拉瑪干的沙子埋葬了一切。直到1901年,斯坦因追尋玄奘法師的腳步來到這裡,才發現了喀拉墩遺址,也就是《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曷勞落迦城。如今,這片遺址只剩下幾個枯木樁,木頭上那榫卯結構的痕跡無不在訴說著這裡曾經的繁榮。

腦海裡想著這些傳奇的故事,又是第一次走進塔克拉瑪干沙漠 ,興奮的拍個不停。直到離開沙漠之後才發現右腳已經乾裂,還磨出好幾個水泡。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向著遠處走去,登上幾個沙丘,環顧四周,這時真正意識到身在浩瀚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了。目光所及之處盡是藍天、白雲、黃沙,無邊無際,沙丘一方有幾處白點,走近發現是一些骸骨,不知是牛還是駱駝還是什麼動物。雖不說驚恐,但覺很應景。此刻作為遊客身份,知曉旁邊就是公路,覺著沙漠是一副廣闊美景,轉念代入一些古代絲綢路上的商人,深入沙漠的探險者的假想,深處這樣一片不知方位、不知前方何處是目的的地方,滿眼看去或許只有絕望與恐慌。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喝了戈壁底下的清泉,伴著沙漠的夜色,吹著流浪在風中的沙,一會在塔克拉瑪干,一會在撒哈拉。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塔克拉瑪干沙漠最東部的莫賀延磧,有八百餘里長,古代叫沙河 。上無飛鳥,下無走獸,更無水草,完全是一個人跡罕至的不毛之地。據說當年玄奘在沙漠中迷了路,最後只能躺倒在地,求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能夠救他於危難之中。最後在夢中為一個身長數丈的持戟大神指點迷津而走出沙漠,直到綠洲。這個持戟大神傳說就是西遊記中沙和尚的由來,但也有人說這是毗沙門天,而沙和尚就是他的化身。

最近又看了一遍黃曉明演的《大唐玄奘》。

電影中的玄奘孑然一身,孤遊沙漠。極目之處,全無人煙,唯有憑藉沙中的白骨和馬糞辨認行蹤。極度飢渴的時候,人會出現幻覺。玄奘常看見有綠洲或人煙佈滿沙磧間。走近卻是一堆白骨,閃著熒熒鬼光。一時妖風四起,玄奘默唸菩薩,聽聞空中有聲音說“勿怖勿怖”,心下稍安。很多年前,玄奘在四川見過一個病人,身上長滿膿瘡,散發出種種惡臭,衣衫破爛不堪。玄奘悲憫心大起,把吃飯穿衣的錢全拿了出來給他了。病人說,我沒什麼能感謝你的,教你一篇《般若心經》吧。

據史料記載,玄奘從這個病人那裡學了《般若心經》,在沙漠遇險的時候,派上用場了。沙漠中有些惡鬼,連觀音菩薩都不怕,玄奘念觀音,惡鬼巋然不動。玄奘念《般若心經》,惡鬼悉皆散去。《大唐玄奘》,心之所向,看到的即不一樣。有人會覺得電影通篇不知所云,淡而無味,有人卻覺得如同接受了一次洗禮,在極少的佛論中窺得一些端倪。我不懂佛,千人千佛,佛是什麼,無人盡說。也許就是那位具象的尊身,也許只是一種虛無的念想。但我的佛就是我心中的佛,我不期待與人說,亦不期望有和鳴。剎那便是永恆,念念不忘,終有迴響。


光著腳沿著沙漠脊背往沙包上面跑去,視野越來越開闊,沙丘越來越多,沙脊兩邊的坡度也越來越大。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沙丘的隨心所欲地變化著方向,有時直線延伸,有時又轉了半個圈,有時又消失不見,爬過這面沙坡後,一片平坦。有時,你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爬上去,眼前卻是一個接近80度的大斜坡,讓你兩股戰戰,迎風而慄。

站在沙漠裡,嘴裡都是沙子的味道,手和腳也配合得非常默契,都被沙子浸潤成了沙土的色彩。回過頭看,要不是那些正在在慢慢被填平的腳印,轉眼就會忘記自己是從哪個方向上來的。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我想我也許能夠感受玄奘獨自穿越撒哈拉時的心情,除了頭頂上炙熱的太陽和一望無際的沙丘,還有偶爾拂面的熱風,你的周圍只有你自己。而在這樣的環境裡,我們顯得多麼的渺小,被世界和大自然所主宰的感覺油然而生。

征戰“死亡之海”,邂逅塔里木盆地的大漠迷情

整個亞洲就像一塊東方築起高牆的盆地,唯一的出口就在西邊。彷彿只有一直向西,才能通向更遠的世界。古代人也確實這麼做了,從張騫班超,到玄奘法顯,無一不是選擇了一條充滿艱難歷盡艱辛的西行之路。文明像一顆顆種子一樣伴隨著馬蹄踏雪濺起的涼風,飄散到世界各地。而那些一路上的沙暴與狂風,冷夜與白晝,最後都變成了一首首詩或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