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人員兩大寶,得一可“安天下”!

魯迅先生曾於1927 年發表了一篇名為《無聲的中國》的演講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拆屋效應”。

國際著名的女童子軍組織,每年的品牌王牌籌款活動便是,銷售女童子軍餅乾,不要小看這個小小的餅乾,它有百年曆史的女童子軍最著名的招牌公益活動,也成為這個組織的一大標誌,目前每年能給女童子軍組織帶來7億左右的公益收入。

銷售人員兩大寶,得一可“安天下”!

女童子軍中就有一個小姑娘用到了“拆屋效應"銷售餅乾,最終取得自己區域第一的成績,女童子軍普遍有兩種銷售方式,一種是上門銷售,一種是擺攤,當這個小姑娘敲開一個家門的時候,面對主人的第一句話不是“能不能買我們一盒餅乾”而是“能不能給我們組織捐一千美元?”正常得到的答案當然是“愛莫能助”,接著女孩會說,那至少買幾盒我們的餅乾吧(3-5美圓),由於巨大的落差,主人多少都會買一些姑娘的餅乾。

銷售人員兩大寶,得一可“安天下”!

拆屋效應其實是一種錨定(沉錨)效應

沉錨效應,心理學名詞,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沉錨效應普遍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為主是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

而用一個限定性的詞語或規定作行為導向,達成行為效果的心理效應,被稱為“沉錨效應”。

故事中,賣餅乾的小姑娘其實先錨定了價格(1000元)在主人內心形成沉錨效應,之後餅乾的價格與錨定價格相差很多,微不足道,避開主人的有效注意力,形成成交。

說到“拆屋效應”,就不得不提它的同胞兄弟“登門檻效應”

銷售人員如能自如運用拆屋效應登門檻效應,將如同劉備得臥龍鳳雛兩大謀士。

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登門檻效應詳見文章《 》

拆屋效應大開大合,而登門檻效應則步步為營,有人說這兩個效應互相矛盾,實則不然。

當沒有突破口的時候,“登門檻效應”如同一把利刃,一旦插入勢如破竹,在此基礎上,再利用“拆屋效應”可以將利益最大化。

試想如果賣餅乾的女孩去敲門,主人連門都不開,你如何使用“拆屋效應”,主人本沒有想法購買東西的時候需要利用“登門檻效應”步步為營,攻城攻心;

故事中女孩之所以能夠順利使用到“拆屋效應”,是因為主人已經在女孩的身份(女童子軍)、外形(可愛)上接受了小女孩,其實,女孩先用了登門檻效應,只是其不自知而已;

試想,如果是個滿臉橫肉的彪形大漢來敲門,可能門都不會打開。

先登門檻效應打開突破口,利用拆屋效應錨定最大化利益。

所以拆屋效應和登門檻效應雖似矛與盾,但並不衝突,如能相互結合,則矛盾在手可攻可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