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失明經歷

海倫. 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寫到:

“第一天,我要看人,他們的善良、溫厚與友誼使我的生活值得一過……”

“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只看黑夜變為白晝的動人奇蹟……”

“第三天,我將再一次迎接黎明,急於尋找新的喜悅,因為我相信,對於那些真正看得見的人,每天的黎明一定是一個永遠重複的美景……”

三次失明經歷

小曼作為一個文學才女在她26歲(2015年元旦剛過)伊始之際經歷了人生的一次重大磨難,早晨起來想給父母做頓飯的她突然眼前一片黑蒙,她什麼也看不到了,突如其來的遭遇把她嚇懵了,她哭喊著與父母一起來到醫院,可是醫生沒查到任何病變,讓她回家好好休息,心有餘悸的小曼戰戰兢兢的回到家裡。恐慌在她及家人心裡形成了一個巨大心結,雖然檢查沒發現眼部疾病,但這樣的失明經歷讓人覺得焦躁不安,不知什麼時候還會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轉眼一年多過去了,時間轉換到2016年的秋天,看著爸爸的生意逐漸紅火,快樂的小曼與男友一起回到家裡,住了兩天小曼又一次失明瞭,小曼這次倒是沒有上一次那麼著急,但她身體有些癱軟,家人呼叫她也不應答,家人再次打120欲去醫院,她搖頭、搖手,表示堅決不去醫院……晚上睡了一覺,第二天不治自愈。到了2017年的春天,與男友正在開心吃飯的小曼突然筷子伸到了男友的碗裡,就在男友發愣的時候,小曼平靜地說:“我又看不到了……”

父母、男友面對不慌不忙的小曼,各個心急如焚,省內看完找不到什麼原因就帶著不情願的小曼來到了北京同仁醫院,檢查完以後,眼科專家建議她找心理醫生,百般困惑的家人與小曼敲開了筆者的診室。

小曼這樣說道:“我不知道同仁醫院的專家為何讓我來找您,我覺得自己沒有經歷什麼心理創傷,也就談不上什麼心理疾病……但從例行公事的角度我想既然來了就跟您聊聊吧!”看著她略帶幾分膽怯但又偶露幾許幹練的神態,直覺讓我突然發問:“您看過海倫.凱勒的書嗎?”小曼輕輕語到:“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第一天……”她把開篇的幾句話帶著豐富的情感表述出來後,兩行熱淚順著眼角慢慢的留下。隨後,她把話題帶入了另外一個意識世界……

小曼的父母都是工人,一直希望她可以通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當她憑藉聽話、拼搏考上東三省的一所名牌大學時,父母又希望她做個有出息的人,她便努力達到父母的要求,不參加任何聚餐,不與任何同學、朋友出去玩,只留在學校、家裡用功學習,甚至開始討厭出門逛街。在家人面前她感到自己說出的話永遠沒有人在乎,於是她開始學會什麼也不說。後來她開始封閉自己,不願意說出自己的心事,不願意走出自己的房間,不想接受陽光,只想一個人靜靜的待在屋子裡,不願意接觸外面的人。

小曼說,以前的她不是這樣的,她很開朗,也很快樂,可是這一切都被所謂父母的教育態度剝奪,現在的自己只是一部學習機器,在其大學畢業後就基本是生鏽的、瀕臨報廢的機器了。希望父母不要再逼她了,她很累,也沒有那麼堅強,她也需要哭泣,需要釋放,需要解脫。但這些需要沒有地方表達,沒有人聽她表達。父母想到的只是他們自己的處境,從不會跟她換位思考一下的。

也正是2015年元旦她回家探親時,本想利用這次假期把自己心中的憤悶說一下,就在她計劃好吃完早飯跟父母談的時候,她發生了第一次失明。

談到這裡,我想起了海倫的渴望光明的第一天:“我要看人,他們的善良、溫厚與友誼使我的生活值得一過……”

應該說,小曼的父母本性比較善良、溫厚,但他們覺得小曼可以通過自己努力學習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小曼希望他們把善良和溫厚用在關心她的生活上、用在關心她自我價值上。因為父母的關心點與小曼的需求“隔路”相遇,導致小曼內心矛盾重重,而這矛盾衝突轉換成了“失明”症狀。

到了2016年的深秋,本來因為父母經常吵架而恐懼婚姻的小曼已身陷熱戀之中,她喜歡上一個比父親更強勢的醫生,可是父親並不看好他們之間的戀愛,背後跟小曼談要慎重。聽了父親的勸告後她又“失明”了一天。

時值2017年的春天,小曼跟男朋友吃飯時,突然意識到自己將委身於對面這個男人,雖然他對自己百般寵愛、呵護,但父母之間的吵鬧不休、戰爭不斷讓她感到年輕的恩愛不一定帶來的就是一生的和諧時,她又“失明”了一天。

應該說,小曼因為從小到大目睹了父母從恩愛到吵鬧不止、大打出手,讓她對理想的婚姻憧憬徹底失去了相濡以沫、白頭偕老的幻想,她開始恐懼婚姻。之後家人安排了很多相親活動,她不是以對方不中意就是自己中意後讓對方因看出自己的小毛病而拒絕自己。當她與目前的男友相識後,對方的學識、關愛、呵護等深深的打動了她塵封已久的情感世界,就如同海倫渴望光明的第二天:“我要在黎明起身,只看黑夜變為白晝的動人奇蹟……”可是她沒有獲得父親的祝福,本來開啟的情感遭到最親密的人的否定,讓其情感上的矛盾衝突再一次轉化成軀體症狀“失明”。

而第三次“失明”是它得不到父母祝福後,因為恐婚與深愛的矛盾,導致其衝突的再次轉換,結果第三次“失明”再度發生。正應了海倫的第三天:“我將再一次迎接黎明,急於尋找新的喜悅,因為我相信,對於那些真正看得見的人,每天的黎明一定是一個永遠重複的美景……”

小曼每天希望重複的美景在矛盾中漸漸沉沒,故而才會有第三次“失明”。

通過以上病史及心理檢查獲得的材料,診斷“轉換障礙”。給予每週二次的心理治療,揭示了其潛意識中矛盾衝突的內涵,並把潛意識內容意識化,小曼知道了自己的發病機制後,內心的不安基本消失。同時給予家庭治療,當父母知道因為自己的婚姻不和睦導致孩子的“失明”時,後悔不已……

三次失明經歷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轉換障礙是一種有目的性的反應,但這種目的是無意識的。轉換症狀是性心理發展固著於早期階段,是被壓抑的某種衝動這一精神能量的轉化形式。軀體症狀的出現不僅保護了患者使他不能意識到某種衝動的存在,而且常常是患者內心衝突的一種象徵性表達,從而使患者免於焦慮(原發性獲益)。患者對軀體症狀的漠視,則認為是患者想通過症狀的保留來獲取某種社會利益(繼發獲益)。儘管患者本人通常並未意識到症狀與獲益之間的內在聯繫,但病理心理學家認為這類患者存在無意識動機,轉換症狀是由患者的無意識動機促成。症狀的出現,就使患者具有病人的身份,享受病人的權利,從而擺脫某些困境、獲得支持幫助、免去某些義務。

筆者在30年前讀過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寫道:“善用你的眼睛吧,猶如明天你將遇到失明的災難。同樣的方法也可以應用於其它器官,聆聽樂曲的妙音,鳥兒的歌唱,管絃樂隊的雄渾而鏗鏘有力的曲調吧,猶如明天你將遭遇耳聾的厄運。撫摸每一件你想要撫摸的物品吧,猶如明天你的觸覺將會衰退。嗅聞所有鮮花的芳香吧,猶如明天你在不能嗅聞品嚐。充分利用每一個感官,通過自然給予你的幾種接觸後端,為世界向你顯示的所有愉快而美好的細節而自豪吧!”

後記:小曼於2018年5月結婚,十月懷胎有了自己的寶寶,目前一家人笑語歡聲,其樂融融,每個季度與筆者通一次電話……

附:轉換障礙(功能性神經症狀障礙)診斷標準

A.1 個或多個自主運動或感覺功能改變的症狀。

B.臨床檢查結果提供了其症狀與公認的神經疾病或軀體疾病之間不一致的證據。

C.其症狀或缺陷不能用其他軀體疾病或精神障礙來更好地解釋。

D.其症狀或缺陷引起有臨床意義的痛苦,或導致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損害或需要醫學評估。

編碼備註:轉換障礙,不分症狀類型,ICD-9-CM的編碼為300.11。ICD-l0-CM的編碼基於症狀類型(如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