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機票十幾萬,一票難求,機艙內仍有大量空位?


回國機票十幾萬,一票難求,機艙內仍有大量空位?

國外疫情越來越嚴重,回國機票繼續攀升,各種微信群裡,歐美回國機票經濟艙10萬,公務艙20萬的價格已經屢見不鮮,可如果自己去查航空公司app或者ota平臺,卻很難發現有近期的餘票。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幾天歐美直飛回國的不少航班,其實坐的並不滿,隨便從社交媒體搜一搜回國人員的體驗,就會看到“我旁邊位子竟然是空的”類似的描述。這是怎麼回事呢?

還有哪裡可以買到回國機票?答案是機票代理。

在平時,機票代理也是航空公司銷售機票的重要渠道,通過從中航信購買配置,他們可以在後臺看到航空公司某條航線的剩餘艙位,票價等信息,通過輸入旅客的身份證或護照信息,就可以預定一張機票,然後在24小時內出票即可。

這裡說的是正規機票代理的操作。24小時也不是一個固定的出票時限,每家航司會有區別,而且旺季時候是24小時,淡季時候可能放寬的時限會更長。

然而,這一預定和出票的時間差,給了不少無良代理“鑽空子”的機會:挑選座位數已經所剩不多的航班,用隨便一個身份證訂下這個航班的機票“虛佔座位”,直到有真實客戶來購票時,再取消虛佔的訂座,同時用真實客戶的身份證買入,再高於航司後臺票價加價出售。

回國機票十幾萬,一票難求,機艙內仍有大量空位?


這裡說的是正規機票代理的操作。24小時也不是一個固定的出票時限,每家航司會有區別,而且旺季時候是24小時,淡季時候可能放寬的時限會更長。

然而,這一預定和出票的時間差,給了不少無良代理“鑽空子”的機會:挑選座位數已經所剩不多的航班,用隨便一個身份證訂下這個航班的機票“虛佔座位”,直到有真實客戶來購票時,再取消虛佔的訂座,同時用真實客戶的身份證買入,再高於航司後臺票價加價出售。

回國機票十幾萬,一票難求,機艙內仍有大量空位?

虛佔座位可以重複操作,24小時的出票時限到了,可以再重新“虛佔”一次,直到航班起飛前的最後一刻才放棄,這也就導致了文章開頭出現的怪現象:回國航班上並非100%客滿。

航空公司並非對“虛佔座位”的現象一無所知。幾天前,南航就發佈了一份違規代理人的處罰公告,稱代理人在航班上違規虛佔大量座位,對近期違規的93家代理人進行屏蔽航信配置或停止銷售南航授權。


回國機票十幾萬,一票難求,機艙內仍有大量空位?


也有航司開始縮小訂票與出票時間的時間差,有的要求三小時內必須出票,有的甚至將時間差縮短到20分鐘,不過,這樣的要求下又催生了全新的購票方式。

代理們開始提前收集客戶的具體回國需求,包括出發地,目的地,意向出發時間段,能夠接受的機票價格上限等,並需要客戶繳納1到10萬不等的定金(買不到退還,買到不要就不退),稱一旦有符合需求的機票就不再通知立刻出票。

回國機票十幾萬,一票難求,機艙內仍有大量空位?

這樣的代理,並不一定是“虛佔座位”的那批“一手代理”,此時,“一手代理”的角色是放出手中握著的不同航線的剩餘位置,等待客戶“上鉤”,而客戶可能是在“二手”,“三手”代理手中,機票通過層層加價,從“一手代理”轉給“二手代理”,再從“二手代理”轉給“三手代理”,最後以天價成交來到留學生家長的手中。

回國機票十幾萬,一票難求,機艙內仍有大量空位?

有人採購,有人分銷,層層加價,回國機票就在這樣的利益鏈條中,被推的越來越高。

回國機票十幾萬,一票難求,機艙內仍有大量空位?

按照民航局的規定,對於國際航線,在一定範圍內加收一定的價格是被允許的,但加價超過各艙位正價上限的運價,是絕對違規的。

比如,目前東航倫敦希思羅到上海浦東的全價經濟艙機票是26460元,全價公務艙價格是42880元。而這幾天通過代理購買到的經濟艙價格,不超過10萬的已算幸運,公務艙更是突破16萬,堪比公務機運價。

幾天前,東航已經下發通知,要求代理人必須按照公司客票的價格和使用條件執行,嚴禁加價銷售,否則將對違規代理行為進行處罰。然而類似的情況依舊屢禁不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