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lfgang Beltracchi:徘徊于“天才”和“骗子”之间的艺术大师


Wolfgang Beltracchi:徘徊于“天才”和“骗子”之间的艺术大师

2006年时,德国表现派大师坎本唐克(Heinrich Campendonk)的画作《红马肖像》(Red Picture with Horses),于佳士得拍卖会上创下288万欧元的天价拍卖纪录而轰动全世界,但结果被发现,画作是出自伪画大师Wolfgang Beltracchi(沃尔夫冈·贝特莱奇之手,可说是西方艺术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假画拍卖案。

Wolfgang Beltracchi:徘徊于“天才”和“骗子”之间的艺术大师

这使得贝特莱奇不仅遭到追查,并被判处高额赔偿,甚至连他在法国的房产都遭到查封,还被判了六年的刑期,但据说当时在法庭上,获得轻判的沃尔夫冈·贝特莱奇一脸轻松,这位留着山羊胡子的“具有艺术气质的嬉皮士”不时“发出一阵轻笑”,哈哈,只要坐牢6年。

由于贝特莱奇名声实在太过响亮,关进监狱不久,就有狱友表示自己是大师的粉丝,要求大师用纹身机在他们身上“作画”,留作毕生纪念......然后他怕接了一单这活就没完了,只能恐吓狱友,我的山寨作品太珍贵,艺术商们为了收藏会扒皮你(有生命威胁),最后还是狱友们妥协了,贝大师才避免了无休无止的为狱友画人体彩绘。

Wolfgang Beltracchi:徘徊于“天才”和“骗子”之间的艺术大师

当然,他现在出狱了。因为伪造名画太厉害太嚣张,电视台都为他拍过纪录片了。因此走上了神坛。

Wolfgang Beltracchi:徘徊于“天才”和“骗子”之间的艺术大师

那么,他造假有多厉害?

——以假乱真 ,甚至连原画作作者Max Ernst的遗孀都表示,贝特莱奇描绘出了她丈夫能画出的最美丽的《森林》。

专家们还认为这些画作是真正的杰作,是原创作品。

有多嚣张呢?

——有据可查,他伪造的共有14件作品,总售价4500万美元( 2860万英镑.以汇率8.9的话,差不多

是254540000¥)。而据他自己说,这些被发现的作品只是他所有伪作里的冰山一角。


Wolfgang Beltracchi:徘徊于“天才”和“骗子”之间的艺术大师

贝特莱奇伪造,售价350万美元


Wolfgang Beltracchi:徘徊于“天才”和“骗子”之间的艺术大师

售价620万美元

为什么说他是天才一般的存在呢?

因为天才从思维上就跟普通人有本质的区别了。

一般人伪造作品,都是模仿当今名家已存在的作品。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被伪造了多少份。还有传言说,卢浮宫里摆的蒙娜丽莎是伪造的,真正的蒙娜丽莎还没有找到。

贝特莱奇就不一样。他认真分析每个画家的生活方式,去看他们的故事,去他们住过的地方,去想象他们是怎么生活的。他说,你必须了解画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必须知道画家们因什么而感动,以及他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多长时间。

然后,他把自己当成那个画家,以那个画家的风格,并自制符合画家所处时代的颜料,创作一幅全新的画。

嗯,然后对外宣布,这幅画是画家失传以久的作品。

最牛逼的地方在于,他以Max之名画的一幅画,被艺术界称为Max最好的个人作品。

Wolfgang Beltracchi:徘徊于“天才”和“骗子”之间的艺术大师

这么牛的操作是怎么被发现的?

就是开头说的那幅画。

Wolfgang Beltracchi:徘徊于“天才”和“骗子”之间的艺术大师

红马肖像

Wolfgang Beltracchi:徘徊于“天才”和“骗子”之间的艺术大师

署名

刚刚提到了,贝特莱奇画画时,会自制颜料,以避免画作上出现不合时宜的颜料。但是在画完这幅画的时候,沃尔夫冈偷了一下懒,用颜料管里的肽白直接署名。

买下这幅画的马耳他买主照例送到专家手中鉴别,这次评鉴的是尼古拉斯·伊斯托博士(Dr. Nicholas Eastaugh),他是一名专业研究颜料的科学家。

只用了一天的时间,他得出了结论——这幅画是伪作。“画作当中使用了钛白颜料,可是这款颜料是1916年才发明的。”

然而问题是,贝特莱奇对外宣布这幅是1914年的作品。

至此,史上最牛逼的艺术伪造大师的事迹才浮出水面,也因此,贝特莱奇锒铛入狱。


贝特莱奇坚持认为“唯一错误的是签名”。

“我不是因为这幅画而入狱,而是为了签名。”

欧洲的艺术圈后来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没有听说过贝特莱奇,那说明你还不够富有;如果你害怕贝特莱奇,那说明你还有点闲钱。”

有人问他“你在博物馆里见过自己的作品吗?”他笑着说:“当然,我是世界上在博物馆里展出最多件作品的艺术家。

  他还曾到维也纳的阿尔贝蒂娜博物馆,对美术馆档案员说,“我看见自己的一幅作品被挂在墙上,但很抱歉不能告诉你是哪一幅。”

贝特莱奇有着与他所伪造的艺术大师相仿的天赋才能,出众的作品,但何以前者的画作竟是废纸一张,后者的却可在艺术界的喧嚣声中售以天价?真与伪的界限究竟何在?真品的价值是那些凝固在那画布上的油彩,还是附加在画布上的虚荣?贝特莱奇的作品之所以成为了伪作,是因为他将这些作品冠以大师之名。然而这些署有“恩斯特”、“费尔南德·莱热”(Fernand Leger)或“凡·东根”(Kees Van Dongen)大名的画作,本质上却是贝特莱奇的个人创作。他从不直接复制艺术家们的作品,而是进入他们的大脑,想象他们可能会绘制的作品。贝特莱奇在采访中傲慢地宣称道,他的伪作甚至将这些艺术大师的作品变得更好。纪录片《贝特莱奇:伪作的艺术》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贝特莱奇,也对看似牢不可破的艺术世界的价值系统发起着叩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