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鑄寶官”,被採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

泰順“鑄寶官”,被採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

陳能雄/文

“天下張姓出清河”,泰順張姓的郡望大多是“清河郡”,大安下後垟張氏與三魁張宅、羅陽仙居等地的張氏始遷祖相同,郡望卻標明“清河留郡”。這個郡望名始於明代張元,傳為皇帝所賜。這樣的人定有與眾不同之處,張元在泰順建縣史上留名,其“鑄寶官”的稱號,是泰順採銀業鼎盛時期的一個印記。

泰順“鑄寶官”,被採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

下後垟《張氏宗譜》中“清河留郡”


協助平亂,助力建縣

張元(1431—?),字普生,明代泰順華峰(今大安鄉下後垟村)人。他自小聰穎異常,胸有謀略,慷慨仗義,廣交朋友,以孝義聞名鄉里。他少年時期正值朝廷內憂外患,人心思變,動亂四起,使得他從一個謙恭孝友向慷慨義士轉變。

明正統年間,浙閩邊界爆發了以葉宗留為首的礦工起義(礦寇)和福建沙縣鄧茂七領導的農民暴動(沙寇),起義軍迅速壯大,一路上攻城掠地。正統己巳年(1449),鄧茂七的部隊佔據官台山(在今壽寧縣),與葉宗留部互相呼應,密切配合,焚掠附近州縣,羅陽深受其害。有一支從福建流竄而來的礦工隊伍退聚羅陽,頭領葉無敵脅迫當地百姓服從,他們在白溪至交陽口之間組成了“十八社”,打敗了前來征剿的明朝官兵。

泰順“鑄寶官”,被採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

泰順大安下後垟村風光


官軍屢剿不平,起義暴動此起彼伏,嚴重危及羅陽等地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很多義士挺身而出,有的暗中招募刺客砍殺葉無敵,有的組織鄉兵武裝自衛。當時,還不到二十歲的張元就表現出過人的膽識和魄力,他頗有家資,開倉發放家中積糧,召集大安等地的鄉民,痛訴流寇之害,動員大家組成“義社”。他日夜操練鄉兵,英勇抵禦鄰寇,殺獲甚眾,鄉民賴以為安。

泰順“鑄寶官”,被採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

《分疆錄》記載張元、劉承鐸事蹟


景泰元年(1450),浙江布政使孫原貞、按察使軒輗率領大軍進駐莒江,他們吸取前幾次官軍的失敗教訓,決定官民協作,藉助民間鄉兵力量。於是,張元等人組建的義社被明朝大軍委以重任。孫原貞傳命張元、羅陽潘尹序、高陽(今三魁劉宅)劉承鐸協助官軍安撫曉諭礦工義軍。

起義軍中大部分是來自處州的礦工,一小部分是被迫加入的當地百姓,而潘尹序原籍處州宣平,張元、劉承鐸是今泰順境內的人,同鄉人比較好溝通,在勸降方面有其優勢。三人同心協作,帶領鄉兵進入羅陽招撫“礦寇”,他們曉以大義,耐心勸服暴徒放下武器,在思想上逐步瓦解義軍的鬥志。當礦工軍心渙散之際,官軍乘機攻入羅陽,打亂起義軍,殘部向官台山潰逃。

泰順“鑄寶官”,被採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

《分疆錄》記載官軍命張元等人撫諭礦徒


之後,潘尹序等人又帶領先頭部隊攻打盤踞在官台山的義軍,直搗巢穴,官軍隨後跟進,一鼓作氣擊潰敵軍。

叛亂稍平後,孫原貞在景泰三年(1452)向皇帝奏請設泰順縣。一個新興的縣城百業待興,闢建衙門學宮、疏通街市水道、招募能工巧匠,處處都要用到錢糧。當此之時,急公好義的張元又奉例捐出倉谷一千石,以助設縣。另據《溫州府志》中記載張元:“奉例輸粟千石賑饑。”同期,結義社禦寇立功的葛陽人陶文隆也慷慨捐糧,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批糧食用於資助建縣比賑濟災荒的可能性會大些。

泰順“鑄寶官”,被採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

下後垟村溪澗風光

被採銀工人視為“財神爺”

張元被當地人譽為“華峰之傑士”,他交往圈中有很多是泰順義士,如他妻子的爺爺是南院鄭君壽,因捕盜有功得溫州知府何文淵舉薦,成為泰順池村巡檢司首任巡檢。三魁張宅村有張元的同宗族人,劉宅村的劉承鐸是他並肩作戰過的好友,三魁成為他常去的地方。由此,他與焦溪銀坑結緣,留下一些傳奇故事。

泰順“鑄寶官”,被採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

雍正《泰順縣誌》記載永樂間設立官衙


明朝時期,泰順是溫州主要產銀縣,三魁劉宅焦溪銀場始採於明永樂年間,朝廷在此設立官衙監督採銀事務。到成化年間(1465—1487),銀礦進入大規模開採時期,明朝政府在張宅村設置“巡捕銀坑軍居”。

從劉宅橋往西南方向走,轉過幾個山彎,來到美麗的百丈漈瀑布。再往右上方的山谷中行走,見懸崖峭立,中有一狹窄石谷往上延伸,當年原本是一個幽深銀洞。在兩邊石壁上還留有一排圓形石榫印記,是用來穿插木架的防護設施。銀洞廢棄後,年深日久,木架腐朽,上方土石坍塌下來,就變成現在類似溪澗的地形。

泰順“鑄寶官”,被採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

百丈漈(劉宅焦溪銀坑洞附近)


在小石谷上端盡頭有幾平米左右的洞穴,保留銀洞的一些原樣。雖然銀洞已然廢棄數百年,但仍可看到石壁上點點星星、熠熠生輝的銀色之光。在銀坑洞右上方有一個石臼坑遺址,是當時工人取下礦石後,放入石臼中搗碎,再用水淘洗銀砂。

從銀洞遺址往上攀行數百米,見一座孤立的民居旁有處小竹林,名為“下銀洞坑”。竹園四邊築有石牆,據當地人說以前這裡建有一個“鑄寶大王宮”,曾經香火鼎盛。鑄寶大王是泰順民間百姓對張元的敬稱,又叫“鑄寶官”。

泰順“鑄寶官”,被採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

劉宅焦溪銀坑洞遺址


為什麼此處有這個小宮廟呢?據《張氏宗譜》記載:“成化間焦溪銀坑開時,公(張元)往觀之,寶色頓異,且多益善。當事任用,以致鉅富。”民間傳說,張元每次來劉宅焦溪銀坑,礦石寶色頓時閃現,工人在此指引下,一天可以多開採出平時七天的銀礦量,而且鑄成的銀子品色較佳。即使張元沒有親臨,把他的衣服掛在銀洞邊,也能多開採出三天的銀礦量。用泰順人的說法,這是“有財調”的人,與他交往能沾點財氣。

泰順“鑄寶官”,被採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

銀洞石壁上閃現的銀色


有關於張元的奇事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神,採銀工人時不時邀請他過來觀看指導。主管焦溪銀坑的官員見張元在礦工中威望這麼好,任用他管理一些採銀煉銀的事務。再者“巡捕銀坑軍”擔心礦工滋事, 需要張元這樣有“撫諭礦徒”經驗的鄉紳從旁協助。

當事者將張元的禦寇功績、奇事義舉奏報給朝廷,皇帝欽賜他為七品散官。百姓都習慣稱呼張元為“鑄寶官”,從字面來看有鑄造銀元寶之意。據傳,明代泰順南院毛垟村也出了一個“計(方言音)寶官”(另一說珠寶官),名叫毛進才,曾參與協理龜湖銀場事務,如押運銀子。兩個“寶官”在劉宅、龜湖這兩大產銀區,各自留下了採銀時代的影痕。

泰順“鑄寶官”,被採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

“鑄寶大王宮”舊址


採銀工人在焦溪銀洞上方建了一個“鑄寶大王”宮廟,可能是把張元當作“財神爺”來供奉,又或者祈願他能護佑工人在礦洞作業時平安無恙。“鑄寶大王宮”因銀礦之興而興,也因銀洞之廢而香火寂寥。後來,人們拆除宮廟,移置到上銀坑洞,如今看到的“鑄寶大王宮”已不復當年高大肅穆的模樣,只是一個用塊石堆砌而成的簡易神祇。

泰順“鑄寶官”,被採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

移置後的“鑄寶大王宮”


民間流傳著“鑄寶官”的故事

張元,這位礦工眼中的“財神爺”,憑著聰明才智,努力經營,有一天也成為一方鉅富。他在下後垟村建造了九座大廈,華美富麗,村中“前堂”“後堂”的地名,據說就是由張元的宅第而得名。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時,村民在其舊址上挖地基,還能看到精美的鵝卵石地鋪。

泰順“鑄寶官”,被採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

菜園附近傳為張元房屋舊址


下後垟村流傳著許多“鑄寶官”的故事。傳說鄰村有個綽號“鐵羅漢”的人,誣告張元“私造王城”,致其無辜受累。事後,皇帝察知張元忠心耿直,為彌補誤判之失,賜予金頭銀項,添郡望名“清河留”。張家人擔心金頭銀項被盜,就設了三十六座墓冢。張元之女哭喪時以頭碰棺,暗中用牙齒咬了一個印記。

有關於“鑄寶官”的傳說故事,未見方誌譜牒記載,真假不詳。若說純屬虛構,又有其神秘不解之處,據一位通曉堪輿術的村民說,曾在大安、戩州等地發現至少三個疑似“鑄寶官”的墳墓。位於大安鄉榲qiu下的張元墓地,以前設有石豬、石羊,有官墓氣派。可惜這些象徵張家昔日榮耀的石豬石羊,在“破四舊”時遭到損壞。

泰順“鑄寶官”,被採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

下後垟村石板橋


據譜牒記載,張元的繼配王氏是北京一官家女子,可見他交往甚廣,在京城也有親友。他的兒子張邦、張縉、張紳、張絡,孫子張胃、張鎏,都被封為“義官”。這是明朝官府授予他們的榮譽稱號,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可以參與地方上的一些管理事務。榮譽不是憑空而來的,應是張邦、張鎏等人繼承張元的“尚義”品格,或賑濟貧民,或修橋造路,或資助辦學,對地方多有貢獻。

泰順“鑄寶官”,被採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

張正桂詩中提到“清河留郡”


在村民眼中,張元是一鄉之望。自張元開始,下後垟張氏添加了“清河留郡”的郡號,清初仙居文人張正桂游下後垟村時作詩:“八問清河留祖祠,同宗爾我共恭祗”,在詩中就提到了“清河留郡”。從明到清,直至現在,下後洋張氏家族沿襲“清河留郡”這個郡望名號。

此外,明代時期這個村落會改名“華峰”,據說也與張元有關。傳說,張元把村中的一座山峰堆疊得尖圓些,以催旺文峰風水,此山名為“華峰”。村民認為出了個“鑄寶官”,是得華峰山水之蔭庇。

泰順“鑄寶官”,被採銀工視為“財神爺”,曾為建縣出力

下後垟村“文峰擁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