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阿拉蕾雙商秒殺羅志祥,請讓孩子自己學著應對爭吵

4歲阿拉蕾雙商秒殺羅志祥,請讓孩子自己學著應對爭吵

最近出了“史上最失控”的綜藝《小手牽小狗》,

小豬羅志祥牽手阿拉蕾等萌娃,

再加上小狗的組合,

完美詮釋了什麼叫“萌娃萌寵逼死豬”。

節目一開始讓小女孩們選床的時候,

3個小女孩都想睡粉紅色的床。

這讓羅志祥很是犯難,

4歲阿拉蕾雙商秒殺羅志祥,請讓孩子自己學著應對爭吵

這位新晉奶爸上來就是“姐姐要讓著妹妹”。

沒錯!就是萬年不變育兒大坑“你大你得讓著”!

沒啥效果不說,還讓一個小女孩委屈起來。

尷尬僵持中,幸好有 Wuli金句萌娃阿拉蕾,

化身小機智,情商爆表!

很可愛地提議:“我們比較小,

那我們兩個睡一個床。”

這才解決了分床問題。

哄得了娃,訓得了狗,人小鬼大,

阿拉蕾簡直是暖心小仙女本人了!

這樣“兩娃相爭,大娃讓小娃”的情景

4歲阿拉蕾雙商秒殺羅志祥,請讓孩子自己學著應對爭吵

在生活中可以說無時不刻不在上演。

很多爸媽常常不分場合,

不問對錯就理所當然把“你是哥哥/姐姐,

你要讓著弟弟/妹妹啊!”

這句話當做教育大小二孩之間問題的金句。

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往往對兩個孩子都是傷害。

1

無論是在《爸爸去哪兒》還是《爸爸回來了》

又或者是《媽媽是超人》,

只要是在育兒節目裡,都能看到這樣一幕——

幾個家庭聚會,大孩子的爸爸媽媽都會

在出門前叮囑自己的小孩“你是哥哥/姐姐喲,

一起玩的時候要讓著弟弟妹妹!”

而當真的出現這樣的情況時,會變成什麼樣呢?

記得在《爸爸回來了》裡,

有一次奧莉和嗯哼還有甜馨一起聚會,

嗯哼和甜馨不約而同都看上了奧莉的滑板車,

三個人搶的不可開交。


李小鵬看到這樣的情況一本正經的和奧莉說:

“爸爸出門前是不是和你說過,

你是姐姐,要讓著弟弟妹妹?”

奧莉不做聲,小鵬爸爸繼續追問:

“你是姐姐啊,要讓著弟弟妹妹,是嗎?”

奧莉“嗯”了一聲沒再和嗯哼甜馨搶滑板車了,

但是馬上伏地掩面而泣,

隔著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奧莉的心塞和絕望啊!

我想小鵬爸爸包括所有爸爸媽媽的初衷

其實都是希望大孩子能關愛、照顧小孩子,

可卻往往變成了“他小他有理”的心理慣性,

原因就是沒有尊重每個孩子的內心需求。

無論大小孩子,她們的需求都是同等重要的,

不能用年齡來判斷孰輕孰重。

一個孩子並不能因為年齡小就天然地擁有特權,

也不能因為年齡大就該無條件地犧牲自己的權利

關愛不等於一味地讓步。

爸爸媽媽們也不要一再強調“大讓小“這件事

只要是不太極端的情形,

大的孩子基本上都會照顧小的孩子。

本來自然而然就會發生的事情,

如果被爸爸媽媽灌輸或強行要求,

就會有牴觸情緒。

要讓孩子學會尊重和照顧他人的感受,

那麼首先他自己要能感受到尊重。

而不是在逼迫和嘮叨中變得”聽話“。


2

很多爸爸媽媽都跟我說,

他們也不想用“大讓小“這樣快刀斬亂麻的方式

來化解孩子之間的矛盾,

但是孩子一吵起來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安吉和小魚兒的媽媽胡可在處理孩子矛盾時,

可以說是“行走的育兒典範”:

不偏袒、不過分關注,

只要沒出現身體上的傷害,她就絕不插手。

小魚兒和安吉在車上爭搶玩具,

小魚兒爭不過哥哥,

就開始大哭大鬧希望引起媽媽的注意幫幫他,

但是胡可卻十分淡定。

只是偷偷瞄了眼孩子的情況。

安吉看弟弟哭了,也開始主動調節氣氛,

相愛相殺的兄弟倆不久就自動和好,還唱起了歌。

胡可在採訪中的一段話,

能道破瞭如何處理兩個孩子矛盾的秘密:

儘量讓他們自己解決。只要不發生危險。

小孩子手容易沒有輕重嘛。

我會在旁邊看著他們自己解決矛盾。

別看他們小,他們會自己想辦法。

很有意思,一開始我也會干預,

畢竟,弟弟太小,後來發現,干預會適得其反。

他會覺得你們都在偏向弟弟。

其實讓他們自己解決會更好。

曾有研究表明,兩個年幼的孩子在一起,

小衝突每小時可高達56次。

在大人看來是無休止的爭吵,

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溝通和表達的方式。

孩子的相處就像小型社會,

吵架衝突會讓他們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何解決問題、學會合作和分享,

這對於孩子們的社交能力是一種極好的磨練。

要知道,上了幼兒園,

就是會有各種各樣的孩子,

家長都不在身邊,沒人約束,

老師也未必能次次及時管教,

發生了矛盾怎麼辦?

全憑孩子自己去解決和判斷。

孩子正是在這一次次的受挫與協商中

鍛煉出了社交能力與情商啊!

讓他們自己搞定,自己解決,

既可以讓他們在不打不相識中學習到

有用的社交規則和常識,又可以避免

家長作為裁判和決策者帶來的不公。

就像胡可說的沒有人能做到完全的公平,

而孩子的心思又是敏感細膩的,

無論你如何做,多多少少都會讓他們心裡不舒服。

“放手”是為人父母的教育藝術,

有時只需多忍那麼一下下、信任孩子,

我們就給了孩子一個成長的機會。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情況,

爸爸媽媽都必須讓小孩自己來處理。

當衝突升級,關鍵時刻父母要理性介入。

3

如果出現下面這些情況,

爸爸媽媽就需要主動出面處理了:

1. 孩子年齡、實力過於懸殊,

我們可預判到其中一方會受到

身體或語言上的傷害。

2. 當兩個孩子之間的衝突升級,

並且擾亂了整個公共秩序。

3. 某一個問題引起的衝突反覆出現,

遲遲無法找到解決方案。

這時候爸爸媽媽在解決問題時,

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千萬不要立馬喝止“再搶就沒收玩具”、

“再吵就都去罰站”。

如此一來,孩子只明白吵架爭搶是不被允許的,

但是為什麼不被允許,

問題怎麼解決,孩子並不知道。

更不要妄自評判誰對誰錯,

或者乾脆“各打五十大板”。

爸爸媽媽一定要把握這樣一條原則:

不要壓抑孩子的情緒,不要輕易下結論,

而是引導孩子學會了解衝突的原因,

自己解決問題。

超人媽媽冉瑩穎有個讓很多爸媽都很佩服的地方,

她在兩個孩子爭吵後,總會問一句“為什麼”,

給兩個孩子自我辯護的機會。


弟弟告狀說“哥哥打我的頭”,

媽媽沒有馬上責怪哥哥,

而是反問弟弟“他為什麼打你的頭”。

弟弟年紀小,語言表達能力不夠,

媽媽就猜測“你搶了哥哥的蘋果嗎”。

哥哥馬上說“是的,他搶我的蘋果”。

事情好像已經搞清楚了。

但媽媽這一次沒有馬上責怪弟弟,

而是詢問到“你為什麼搶蘋果?餓了嗎?”。

然後哥哥弟弟開始你一言我一語自我辯護起來。

媽媽跟弟弟說“哥哥也餓,

你要是餓了可以和哥哥說,

讓哥哥再給你拿個蘋果。”

很簡單的幾個問答,

卻能夠看見媽媽的耐心和智慧。

沒有指責和偏袒,

而是給兄弟倆足夠的表達空間,

通過自我辯護來理清爭吵的原因,

理清自己大哭的原因,再理清到底該怎麼做。

在這種情況下,爸爸媽媽並沒有剝奪

孩子們自己體驗、處理衝突的機會,

而是幫助孩子打開了封鎖了的溝通渠道,

為處理衝突提供一個更好的條件,

讓他們重新回到認清衝突原因的道路上

來並且能夠順暢地繼續下去。

前兩天,媽媽群裡的好友跟我說,

她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去解決

孩子老搶別的小朋友玩具的問題,

但是好像沒什麼效果,下次孩子還是繼續爭搶。

其實有沒有效果不在於是否消除了爭端,

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衝突。

而爸爸媽媽真正需要關注的是處在爭端中的孩子,

有沒有從一個一個具體的問題中

學會為人處世的方法和原則。

正是在不斷衝突,不斷喚醒,

不斷修正的過程中孩子才能得以成長。

我們能做的,就是教給他們解決衝突的方法,

以不變應萬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