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的“在看”功能,出於怎樣的需求?

微信的“在看”出於什麼需求?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梳理分析,從用戶角度、產品角度和業務角度三個方面進行了思考。與大家分享,希望文章對你有所幫助。

微信公众号的“在看”功能,出于怎样的需求?

其實,2019年3月15日微信團隊就灰度測試了「好看改為在看」,原本是個舊的產品功能優化,但在2020年暑期實習生的面試中,卻被當作了面試題:微信公眾號上線“在看”是出於怎樣的需求?

本文將從三個角度切入分析:用戶角度、產品角度、業務角度。

思路一:從用戶角度來看

微信公眾號屬於雙邊平臺,有兩種用戶:作者和讀者。

1. 作者的需求

早些年微信公眾號是有紅利的,早期進入的作者只要認真去寫基本都能獲得不錯的流量。

但最近兩年,隨著公眾號的註冊數量和文章數量持續增加,反而給用戶帶來了信息過載的困擾,與之而來的還有日益下降的公眾號打開率。

據公開數據表示,2016年的平均打開率降到了2%,到了2019年平均打開率又降到了1.2%。

張小龍在微信八週年的演講中曾提到過一個數據:公眾號閱讀量其實80%來自朋友圈的轉發,只有20%是來自於訂閱。

那麼問題來了:微信朋友圈能帶來多少流量呢?這個答案就是公眾號創作者普遍遭受的痛點和呼之欲出的需求。

(1)增長乏力

不論大號還是尚未崛起的作者,除了公眾號本身的關注用戶之外,基於微信生態下只有三種分發渠道

  1. 朋友圈
  2. 社群
  3. 其他公眾號
  1. 對方主動轉載
  2. 對方接收你的廣告投放
  3. 對方和你互推引流

而這三種其實都是有門檻的:

  1. 內容質量足夠高,且能夠被大號看到;
  2. 你砸錢;
  3. 找到和你差不多體量、用戶群的號達成一致。

而「在看」不僅是一個新的分發渠道,還是免費的:對作者主觀行為來說,點擊“在看”一鍵將文章推薦到“看一看”,增加了“二次曝光”的機會;另一方面,如果讀者點擊了“在看”,又是新一重曝光。

(2)期待情感認同

如果說之前的“點贊”是對創作者的鼓勵,那麼“在看”就是對創作者更大的支持:「點贊」只是點給你(作者)看的,「在看」就是點給他所有朋友看的。

就好像,你進到一家商店,對老闆說:你們家的裝修真好看,商品也不錯,我喜歡。然後你回家了,在朋友圈發了幾張圖:xx店我太喜歡了。

2. 讀者的需求

我們先分析「使用場景」,再來分析「需求」。其中,使用場景又可以拆為兩部分:使用場景和不使用場景。

讀者使用“在看”的場景

我們先把讀者所有點擊「在看」的場景梳理出來,我大致梳理了幾類:

  • 支持朋友(友誼類)
  • 公司政治任務(工作類)
  • 引發強烈情感共鳴(抒情類)
  • 內容好、有乾貨(學習類)
  • 信息共享(通知類,如人民日報發疫情)

讀者不用“在看”的場景

點擊「在看」相當於「一鍵分享」,不是你的朋友圈,而是「看一看」,但也有很多人表示反感,有幾種典型的用戶心理:

  1. 覺得好,但只想悄咪咪自己看(個人相關)
  2. 覺得好,不好意思分享(內容相關)
  3. 覺得好,分享出去和人設不符(個人相關)
  4. 我喜歡,但我不想讓別人知道我在幹嘛(隱私相關)

這四種用戶心理,第二個不好意思分享看似取決於內容,其實和第三個心理一樣:覺得內容好,但發出去和人設不符合。

說白了,用戶不分享的場景就是:我不想分享。而主觀意願的不想分享,我們沒辦法強迫,但是,我們可以提高它的分享意願。

前面站在產品的角度分析了下讀者「用」和「不用」“在看“的場景,那麼“在看”能滿足他們怎樣的需求呢?也就是,基於讀者怎樣的需求,微信團隊上線了“在看”。

需求1:提高分享效率

對於真正有分享需求的用戶,平常想要朋友圈會有3-5個步驟:點擊分享–朋友圈–(輸入文字)–(選擇可見範圍)–發送。

加括號的兩步是可選項,即便不操作這兩步,仍有三個動作。「在看」就很簡單了,點一下就可以了,同步顯示在「看一看」,這無疑縮短了用戶的分享步驟、節約了用戶的時間。

微信公众号的“在看”功能,出于怎样的需求?

需求2:強化閱讀態度和行為

如果說此前的「點贊」或「好看」只表達喜歡的情緒,那比情緒更濃重一點的就是「行為」了,在看就是「情緒和行為」的綜合體。

需求3:個人表達

每個人都是立體的、有標籤的,它取決於別人看到了怎樣的你,就比如你每天都在朋友圈發明星的娛樂八卦,你的形象就會和“好奇心強”、“愛八卦”掛鉤。

你分享了怎樣的內容一定程度也代表了你的審美、你的觀點、你的態度,你在分享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說白了就是你的人設。

思路二:從產品角度來看

2017年5月份的微信版本6.5.8中,微信實驗室上線了“搜一搜”、“看一看”功能。到了2018年2月份,微信團隊認為新功能已經打磨完畢,才開始正式上線。

看一看僅僅是作為熱點資訊的分發,主要信息來源是已關注的公眾號、好友在讀以及微信根據你的行為標籤推送的內容。

1. 產品底層邏輯

最早的「點贊」是單項溝通機制,只是表達讀者對文章、對作者的喜歡或認同情緒。

微信公众号的“在看”功能,出于怎样的需求?

現在的「在看」則升級了這種機制,把它平臺化了,讀者的點擊行為相當於把文章推進到了“指定專欄”,整個溝通機制就變了。

點「在看」的讀者不僅“幫助”作者進行分發,而且內容分發出去之後,也增加了自己和朋友的溝通幾率。

微信公众号的“在看”功能,出于怎样的需求?

2. 產品設計邏輯

用心的用戶可能發現了,「在看」用的是類似「圈子」的六芒星圖標,而以前的點贊是個經典的「大拇指」的圖標。而大家都知道,圖形也是一種很好的「語言」。

六芒星的圖案看起來像“圈子”,而大拇指則是非常經典的“認同”和“讚揚”的手勢。

而且大家都知道「在看」需要搭配著「看一看」服用,相當於微信的「另一個朋友圈」:只有這一個閱覽入口。另一層面來看,也是把朋友圈的內容進行了分流。

思路三:從業務角度來看

前面是站在用戶和產品的角度去聊的,除了用戶,我們還要關注「微信」本身,或者說「騰訊」的目標和使命。

在2019年年初的微信公開課上,談到加入“好看”這一功能的原因時,微信創始人張小龍表示,看一看中有兩個內容分類板塊,分別是“好看”和“推薦”,各自代表了社交和機器推薦。

他認為,機器推薦其實遇到了瓶頸,只能嘗試社交推薦這條路,希望通過社交推薦這種模式,打破信息繭房,幫用戶“發現更廣闊的世界”。隨後不久,“好看”變成了“在看”。

業務方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什麼?日活?還是月活?基於公眾號體系來看,都不是,那他們關注什麼?

1. 內容生態是否健康

公眾號紅利過了之後,越來越多的人依靠標題和裂變來吸引用戶關注,認真做內容的人反而因為“沒有噱頭”而被埋沒。

其次,越是從“吸睛大法”中獲益,就會有越多的標題黨、裂變黨刷屏,導致大家看到的信息越來越同質化,基於微信的內容生態系統也逐漸出現“惡性循環”。

張小龍在微信八週年的演講裡提到過一個數據:“儘管好友越來越多,但是每個人每天在朋友圈裡花的時長卻基本是固定的,大概就是30分鐘左右。”

假設每篇文章閱讀需要5分鐘,你閱讀2篇文章就佔據了每天瀏覽朋友圈平均時長的1/3。但是,你看朋友圈不是為了看文章,如果你真的想看文章會去對應的平臺。

比如你想看八卦、你會去微博和豆瓣;你想看行業知識,你會去虎嗅、36氪;你對奇聞逸事感興趣,會去知乎搜索。

你刷朋友圈無非是為了“放鬆”,為了看到更多的“朋友日常”,你只會拿出更少的時間點進去看文章(或者直接收藏回頭有時間再看)。

微信想要看到什麼?你多分享生活,發發感想、曬曬美照,它打造的是一個“生活圈”。

在看+看一看解決了什麼問題?解決了朋友圈內容分類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在朋友圈分享工作、乾貨、新聞,甚至有些人的朋友圈一眼看到底全是鏈接。

有了「在看+看一看」,既降低了用戶的分享成本,同時也把公眾號內容做了分區,想看大家都在看什麼文章,可以直接去“看一看”刷一刷。

2. 內容分發效率

此前,張志東(騰訊創始團隊成員之一),公開表示微信公眾號已進入內容過載階段:“我在訂閱十來個訂閱號的時候,每日一條推送的體驗是很愉快的。但是,當我有大幾十個,上百個訂閱號的時候,我就陷入了‘內容過載’。”

“過載讓人產生不愉快的感受,紅點密集讓人產生焦慮和失控感。貪多是人性的弱點,雖然微信早就有右劃退訂的功能,但依然不足以體驗平衡,用戶還是很容易被人性的弱點帶入坑裡。微信這裡還需要更多友善的創新,幫助用戶擺脫這種不愉快處境。”

而「在看+看一看」,相當於讓你的朋友們幫你篩選了一遍信息。於平臺而言,「在看」的出現也激活了部分「內容的流動」。

微信公众号的“在看”功能,出于怎样的需求?

在微信生態內,機器推薦解決不了“信息流動效率的問題”,但「在看」這種內容的再次分發則不僅提高了信息的分發效率,而且對用戶之間的互動也有激活作用。

還有兩個問題

很多人在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在看什麼的情況下,還是希望有一個“通道”可以表達對作者or文章的支持或認可。為什麼微信不保留兩個呢?

按照微信一貫的「剋制作風」以及產品設計原則:同一時間,最好只讓用戶做一件事(有一個選擇)。

2. 為什麼不是“好看”?

“點贊”先是升級到“好看”,“好看”上線後,網上一片吐槽:本來只想給作者點個贊,但是點了“好看”就變成了“站隊”。而後微信把“好看”優化為“在看”,但點擊之後的展示邏輯沒有變:顯示在看一看,唯一的區別是頂部的標籤從“好看”改為了“朋友在看“。

雖然只是文案的調整,但其傳遞的產品思考有很大的不同。

好看一定程度還表達了對文章的贊同,是有態度和觀點的。假如分享的是一位名人去世的緬懷文,此刻即便覺得作者也得好,也很少會有人點“好看”。而各大公眾號的公開實名吐槽也表明:點擊好看的心理成本太高了,需要謹慎斟酌。

而用戶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斟酌著斟酌著,可能忽然被一條push吸引過去,也可能放棄斟酌、回頭再說。一旦形成這種局面,文章的互動率將會大幅降低,原創者的主觀創作情緒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在看就很輕鬆了,沒有觀點、沒有情緒,只傳遞了一個簡單的信息:我關注到了這條信息。

本文提出的三種解題思路僅供大家拓展思維用,真正面試以及遇到真實問題時,考驗的還是你的思考邏輯。

嚴謹、優秀的思考邏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長時間實踐、練習、覆盤、總結然後不斷優化來的。希望今天的文章對你有所幫助。

#專欄作家#

燒包鹿,微信公眾號:產品經理小助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3年產品經理,互聯網深度用戶,善於分析用戶。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