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從一個所謂的“憤青”一步步轉變為一個所謂的“愛國者”

我之所以把自己稱為一個所謂的愛國者,我覺得我是個中國人,中國人愛自己的國家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需要用“愛國者”偉大稱呼來形容自己。

作為80後,很早就接觸網絡,那時候的網絡沒有現在的網絡世界繁榮,在網絡裡找個陌生人聊聊天,打打遊戲,慢慢網絡的內容就越來越豐富了,新聞,論壇,博客,到現在的網絡自媒體,剛接網絡媒體那會網絡的世界是暢通無阻的,各種新聞,國外的,國內的,有的沒的,好的壞的,你都能夠從那時候的網絡裡看到,新奇八怪,滿足你的好奇心,20剛出頭的我,正值血氣方剛,追新獵奇的年齡,越是不想讓我知道的事情我越是想知道,看不慣的事情和人便用鍵盤表達出來,毫無顧忌表達自己內心的那份憤怒,我想那時候的,我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網絡憤青,網絡憤青最大的特點就是對國家現狀不滿,在現實裡找不到發洩的出口,一股腦的發洩在網絡裡,每當國內一條負面新聞出來,在新聞評論裡都回留下我憤懣不平的足跡。

20歲的年齡是喜結交朋友的年齡,但是網絡的興起,我已經不滿足結交國內的朋友了,於是利用社交軟件嘗試認識一些外國朋友,那時候的我對外部的渴望如飢似渴,在聊天裡認識很多國家同齡朋友,用有限的英語跟他們聊自己的國家,政治,文化,介紹國家城市經典,也會抱怨自己對國家體制的不滿。 線上的不滿情緒的累積,不由得自然也帶到了線下現實社會中來,於是被周圍朋友同事正式冠以了“憤青”稱號。

隨著年齡的增加,歲月的淘礪,少了20歲時候的年輕氣盛,多了中年人的沉穩,對社會中的一些不合理多了一些平和與寬容,對我們國家的認識也更加深刻,這個時候的國家在飛速發展,社會不斷的進步,中國的文明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就在這個過程,也建立了我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這份自豪感並不是天生就有的,甚至我覺得是從極度厭惡感中蛻變而來的。

到了為生活奔波的年齡,生活的閒暇我也會“翻牆”去看看臉書,CNN 的新聞網,臺灣聯合網,但已不是當初的尋找所謂真理心態 了,看到的東西也跟以前不一樣了,牆外網絡裡充滿了對中國的無知與偏見,臉書上對中國社會的各種惡意抹黑,故事編的離奇要不是我親自生活在中國,還真信了,你知道嗎?我從那一刻起,我成了所謂“愛國者”,對那些偏見與抹黑毫不留情的反擊,毫不含糊的維護自己作為中國人的立場。在這些對中國的言論中有些是對中國的無知產生的偏見,還有些是出於某種目的惡意抹黑,就算全球知名的CNN,BBC網站對中國的報道也是常常不懷好意,有時候看他們的中國負面新聞報道鼻子都氣歪掉,明明不是那樣的,中國不是你們寫的那樣的,中國政府能把一個積平積弱的弱國變成一個世界第二強國是值得中國人力挺的,是值得每個中國人尊重的。

什麼事只有比較才會有客觀的認識,一面之詞只會帶來偏見,我要是不比較,我也很難完全正確認識自己國家是好是壞,與被西方國家譽為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比,我很幸運自己出生在中國,與美國比看到美國社會槍支氾濫,校園槍擊事件頻發,我幸運我生活在中國,與戰亂連連的中東國家比,我幸運中國給了我們強大有力保護和安定繁榮的發展空間。

面對這次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我們國家更是很好的利用了制度優勢在抗擊疫情上面讓西方相形見拙。

我愛你中國,縱使我們的國家還有很多不完美,但她值得我們每一箇中國人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