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有了“復原力”,人生還有什麼可怕的

一旦有了“復原力”,人生還有什麼可怕的

小佛爺說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艱辛時刻:失業、減薪、無力償還房貸……面對困難,有人一蹶不振、陷入抑鬱或永遠無法重拾信心。但也有人重振旗鼓,比如因失業的契機而發現事業的第二春。

其實,是復原力幫他們度過了難關。復原力強的人擁有3個明顯特徵:冷靜接受眼前的事實;在艱難時期依然能找到生活意義;有驚人的臨時應變能力,擅長利用手中一切資源。

在當下這場全球疫情中,復原力的重要性更是超過以往。那麼,什麼是復原力?你要怎樣擁有復原力?小佛爺特地為你準備了《抗“疫”復工特刊合集》,不僅要帶你探究復原力的本質,還將從失敗管理、危機管理、數字化等多種維度助你思考抗“疫”復工的正確姿勢,快來一鍵查收吧~

一旦有了“复原力”,人生还有什么可怕的

直面現實

一種常見觀點是,復原力來自樂觀的天性。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樂觀不能矇蔽對現實的正確認知。不要逃避現實,你要以清醒、腳踏實地的態度面對目前的艱難處境;防患於未然,在困境來臨前就訓練自己做好準備。研究發現,面對困境,客觀的認知最為重要。

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在撰寫《從優秀到卓越》這本書時,最初認為復原力強的公司裡聚集了很多樂觀主義者。為此他訪問了曾在越南遭受8年囚禁與虐待的美國海軍上將吉姆·斯托克代爾(Jim Stockdale,“斯托克代爾悖論”的原型——編者注)。柯林斯問斯托克代爾:“什麼樣的人沒有挺過去?”斯托克代爾回答說:“哦,這很容易回答,樂觀主義者。他們說,聖誕節我們就能出去了;然後是復活節,然後是獨立日,然後是感恩節,接著又到了下一個聖誕節。我覺得他們全部都死於絕望。”

柯林斯在對商界的研究中,發現那些一流公司的高管們也一致表達了與斯托克代爾同樣的觀點:復原力強的人對攸關存亡的現實有著格外清醒的認識。

這並不是說樂觀主義無足輕重,例如讓垂頭喪氣的銷售隊伍重新喚起精神,給大家制造一些期待,樂觀主義就十分有效。但對於更大的挑戰而言,對現實持有冷靜、近乎於悲觀的態度,更為重要。

尋找意義

當困難來襲,不要將自己視為受害者而抱怨:“為什麼是我?”相反,你應該從困苦中發現意義與啟示,讓自己和他人從中受益。尋找生活的意義,可以幫助我們在困頓的今日與美好的未來之間架起橋樑,這也會讓眼前的日子不再那麼難過。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維克托·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完美地闡明瞭這一觀點。作為一名奧斯威辛集中營倖存者,弗蘭克爾在那段苦難歲月中發明了富有影響力的 “意義療法”。

在《尋找生活的意義》一書中,弗蘭克爾講述了促使他在集中營裡發明“意義療法”的關鍵時刻。一天,在去上工的路上他發起愁來:要不要用最後一根香菸換一碗湯。他突然意識到,自己的生活已變得如此瑣碎無聊,不禁升起一陣厭惡之情。他意識到,要活下去就必須找到人生意義。於是,他開始想象戰爭已經結束,自己會向大家進行關於集中營內心理問題的演講。儘管他當時並不能肯定自己能活著出去,但還是設立了一些具體目標。由於有了具體目標,他成功地經受住了當時的艱難困苦。

靈活變通

復原力的第三個要素是靈活變通的能力,即儘可能利用身邊一切資源應對困境的能力。當災難來襲,發揮你的創造力。你要充分發揮現有資源的作用,將之用於其他人沒有想到的用途。例如,在集中營裡,復原力強的人一發現繩子或電線就會裝到自己口袋裡。這些繩子或電線說不定什麼時候能派上用場,比如用來修補鞋子——在寒冬裡,這可能關係到一個人的生死。

復原力是一種本能反應,一種正視和了解世界的方式,它深深地存在於我們的大腦和精神中。復原力強的人能頑強面對現實,在困難中看到生活的意義,而不是絕望地哭喊;他們還能在其他人無法做到時,利用已有條件化解困難。這就是復原力的本質,也是我們永遠探究不盡的話題。

戴安娜·庫圖(Diane L. Coutu)|文

戴安娜·庫圖是《哈佛商業評論》英文版高級編輯,其主要研究領域是心理學和商業。

投稿及內容合作 | [email protected]

廣告及商務合作 |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