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企硬核“應考”讓“新基建”釋放新動能

蓉企硬核“應考”讓“新基建”釋放新動能

內容提要

3項必試:以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醫療等為代表的技術應用示範;積極開展人工智能領域大院大所協同創新機制建設、“三權改革”等政策試驗;加快推進倫理規範和治理體系建設、智能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社會實驗。

2大支撐:推進“一核一城多區”的載體建設;並從高層次創新要素集聚、基礎理論及前沿技術攻關和高質量創新支撐體系建設等方面大力夯實基礎能力。

危機中蘊藏著機遇。受疫情影響,餐飲、影視、旅遊、交通運輸等領域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衝擊,但也催熱了一些新的業態。在線教育、遠程辦公、遠程診療等業態的崛起背後,意味著新業態對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有著巨大需求。

面對疫情,包括成都在內的全國各地都充分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加強聯防聯控,協同各方力量保障重要物資調配供給,在確保疫情可防可控的前提下,有力有序推動企業復工復產……這些科技力量不僅成為應對此次疫情的一大亮點,更是為“智慧城市”建設帶來了新動能。

那麼,大數據、人工智能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戰“疫”洗禮的大數據產業,面臨怎樣的機遇與挑戰?擁有良好人工智能產業基礎的成都,下一步又該如何佈局?近日,記者探訪了“成都造”科技戰“疫”利器,對話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對未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迎來的新機遇進行了探討。

管好用好數據

大數據“大顯身手”

面對大規模的人員流動,如何及時掌握疫情重災區人員的流向,篩查出病毒接觸者?如何實時瞭解周邊疫情訊息,規劃安全的出行路線?

“××區新增一例新冠肺炎密切接觸者,從××市轉入。”在成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冠肺炎疫情應急指揮中心,新冠肺炎密切接觸者採集分析系統發出新的提示。

這套新冠肺炎密切接觸者數據採集分析系統是成都首批8個應急科技攻關項目之一,從研發到上線,僅僅用了72小時。這套系統將所有確診病例、疑似病例以及密切接觸者納入一個完整的數據庫,分級分類管理,快速追蹤。

“地區的醫療條件與物資是否充足?物資流向是否匹配?在不同情景下不同地區會有多少感染人口……”疫情期間,作為疫情防控的幕後工作者,成都數聯銘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大數據專家團隊,參與了成都疫情防控信息化建設工作,為新冠病毒在成都的傳播態勢分析和傳播趨勢預測、成都防疫效果評估、疫情對經濟影響監測分析提供相關專業意見和建議。

把數據管好、用好,守護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與紛繁複雜的數據過招,實時更新的大數據平臺,就是他們的“戰場”。數聯銘品在春節期間,啟動了疫情分析服務工作,在國家信息中心的帶領下,充分發揮自身在數據挖掘、模型算法、大數據分析方面的核心優勢,完成了10餘篇大數據疫情分析專報,內容涉及人口流動及患病風險計算、醫學防護用品供需平衡分析、各行業復工復產情況等,為疫情監測與防控貢獻“大數據力量”。

多應用場景滲透

AI企業硬核“應考”

在一家成都科技企業,使用京東方智能體溫預警解決方案為復工復產構築了第一道“防線”。進入公司,門口的超大顯示屏上立即實時顯示員工的體溫信息,一旦體溫超過設置監測溫度,系統會立即預警。30毫秒可以完成16個人的測試,即使是在上班早高峰,也可快速、精準地完成無接觸體溫檢測。

實現這些功能都得益於屏幕上一個造型可愛的熊貓形紅外動態測溫儀,“它的兩隻眼睛其實是兩個‘鏡頭’,一個可以實現紅外動態測溫,另一個可以實現人臉識別,即使在戴口罩的情況下,也可以實現精準識別。”京東方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據瞭解,京東方智能體溫預警解決方案產品核心為“AI+熱成像技術”,實現人臉精準追蹤、雙光譜雙通道全天候實時監測、非接觸式多目標快速測溫。除測溫外,還可實現人臉識別功能,可與社區、公共系統相連接。目前,該系統已在全國多地寫字樓、工廠得到廣泛應用。

在醫療領域,藉助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與四川希氏異構公司聯合研發的“肺部多病變CT影像AI篩查與輔助診斷系統”,可以快速完成數百張新冠肺炎患者肺部CT影像的篩查,並在病變位置自動打上紅框,提醒醫生注意。

訪談:

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成都人工智能產業迎來新機遇

3月9日,成都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我們將積極開展‘3+2’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即‘3項必試+2大支撐’5個方面的建設。”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3項必試為以智能空管、普惠金融、智慧醫療等為代表的技術應用示範;積極開展人工智能領域大院大所協同創新機制建設、“三權改革”等政策試驗;加快推進倫理規範和治理體系建設、智能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社會實驗。2大支撐為推進“一核一城多區”的載體建設,並從高層次創新要素集聚、基礎理論及前沿技術攻關和高質量創新支撐體系建設等方面大力夯實基礎能力。

成都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培養力量充足,在蓉高校擁有12個與人工智能相關“雙一流”學科和A類學科,隨著相關政策體系的完善,智能分析、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無人駕駛等領域正在逐步進入實際應用階段。此次獲批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勢必加速成都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

“就人工智能領域發展而言,成都很有潛力。”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陳光教授表示,成都在大數據發展、在新經濟領域都處於第一方陣。他認為,根據新需求的刺激和成都原有的基礎,未來,成都應在重視科技推動疫情防控與網絡社會治理、在線辦公與宅居經濟、在線產業與新生產力3類新場景領域發掘其中的發展機會,在每一場景領域下,都不應忽視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

未來,在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技術推動的新業態落地成都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周濤也提出,一方面政府要嘗試開放共享數據;另一方面,政府要打造針對新技術、新模式的落地應用場景,比如,金融、醫療、環保、教育、工業等都是可以探索的領域。(記者 宋妍妍 攝影 呂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