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跑類遊戲方法,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改進跑類遊戲方法,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作者:陳春水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大佳何鎮中心小學

在小學跑類體育遊戲中,中、低年段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也非常願意與同伴合作,爭取勝利,而高年級學生自我主觀意識較強,一成不變缺乏新意的遊戲形式不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和參與的激情,還會使他們產生身心倦怠。近年來,筆者結合教學實際,在高年級跑類遊戲中通過藉助部分速度較快學生的力量,去調動其他學生參與跑類遊戲的激情,進行了以下方法的嘗試,供大家研討之用。

一、接力跑遊戲

常見現象:在接力跑的過程中,絕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是根據常規的隊形開展活動,如,以四列橫隊中第一排的每一名學生作為排頭,其他後排相應位置的學生作為同組的組員進行遊戲;或者以四路縱隊中排頭為先,排尾為後排列進行。這樣的隊形與固定站位的順序,不易發揮速度較快學生的示範與帶頭作用,不利於調動同組其他成員參與的積極性。

教學調整策略:允許各組調整同組成員在接力跑活動中的前後順序,同時將安排組員順序的權力交給各組的組長或同組成員協商,以此促進小組成員間的通力合作,根據每次接力跑比賽規則的不同,及時調整速度較快學生的站位,安排其站在隊伍排頭或壓軸的位置。不斷輪換嘗試的過程不僅能調動其他學生參與遊戲的激情,體現團結合作, 爭取遊戲的勝利,還能有效地提高運動強度,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改進跑類遊戲方法,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二、耐久跑遊戲

常見現象:一路縱隊耐久跑的練習中,在整組慢跑時,需要排尾學生從跑道外側快速跑出,超過本組所有學生的排頭成為領跑者。在這個練習過程中,往往忽略一個問題,那就是每一名學生慢跑調整的時間(即其他組員從排尾跑至排頭的時間之和)是由其他組員決定的,也就是速度越慢的學生慢跑調整的時間越短。這樣進行,常常就會出現隊伍脫節的現象,而且不免有些枯燥乏味,失去遊戲應有的鍛鍊價值。

教學調整策略:改變練習方式。當速度較快的學生從排尾跑到與排頭平行時,立即轉身從原跑道再跑回排尾,跑到排尾平行之後,再次轉身從排尾第2次跑到排頭位置領跑。這樣調整的意圖是,在整個遊戲過程中考慮到成員之間速度與耐力素質層次不齊的現象,通過安排耐力速度較好學生的2次往返,進一步提高體能水平和示範作用,同時也為耐力速度較弱學生降低運動負荷,起到緩解疲勞恢復身心的作用。

改進跑類遊戲方法,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三、快速跑遊戲

常見現象:快速跑的遊戲中,速度較快的學生往往一馬當先,一枝獨秀地領先同組的其他學生。這種情景下,除了能進一步起到激勵當事人的效果之外,對其他學生而言,更多的是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所以在實際練習中時常出現一些學生不願意與速度較快的學生一較高下,甚至在跑步過程中出現消極怠工、有意降低奔跑速度的現象。長此下去,不少學生逐漸形成消極比賽的態度。

教學調整策略:為了鼓勵其他學生參與快速跑遊戲,同時又不乏對速度較快的學生提出新的挑戰,在練習過程中除了採用讓距追逐跑外,還可以採用另一種方式:讓時追逐跑。“讓距追逐跑”的變量是在距離方面,顧名思義“讓時追逐跑”的變量在時間上。例如在50m跑的遊戲中,分2次發令,讓所有學生都面向終點,站在各自跑道的起跑線後。第1次發令是一般同學的出發信號,1秒後再進行第2次發令,是速度較快學生的出發信號,大家沿著各自的跑道跑向終點,到終點後再根據實際時間計算成績。在其奮力追逐的過程中,所有人都能努力快速奔跑,有效地培養了拼搏精神,促進了體能鍛鍊,提高了教學效益。

改進跑類遊戲方法,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四、障礙跑遊戲

常見現象:障礙跑遊戲有利於促進學生在運動中的肢體協調性,除此之外,對發展相應的身體素質也有極大的幫助。但是在往返繞過障礙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出現減速、加速的交替,對於運動能力較強的學生問題不大,但是對於個別體形較大、身體素質較弱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從而會出現直接棄跑或由跑改為走的現象。

教學調整策略:根據學生實際運動能力,依次進行兩兩組合(速度較快者在前,較慢者在後),前後腰間綁定或雙手拉著彈力皮筋,同時跑出繞過地面的障礙物,再繞過終點的標誌物返回,以皮筋不鬆開、後面的學生到達起點的時間先後決定勝負。在跑的過程中前者的速度通過彈力皮筋給後者傳遞助力,可以減少跑步過程中減速、加速對速度較慢學生帶來的身心負擔,促進雙方合作意識的培養與配合能力的提高。

改進跑類遊戲方法,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