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萬以下, 請統一叫窮人


一千萬以下, 請統一叫窮人


一千萬以下, 請統一叫窮人


一千萬以下, 請統一叫窮人


我知道,你的第一直覺肯定是不信,圖片PS的,我也這麼想,可是後來又翻到很多重新發淨資產明細來證明不是P圖的人,當然這種證明好像也沒多大意義,但是看了那麼多曬圖的,總體一個感覺就是“大家都好有錢”!

總體來看,混的差的是個別,混的好的一大堆,幾十萬的隨處可見,90後佔了不少,幾百萬,上千萬的也有不少。當然了,這並不能代表社會整體的財富狀況,越是有錢的人,越是善於投資,在金融APP裡看到的大概率是個財務狀況還不錯的人。

就我個人對財富的理解和感受來看,差不多年入100萬淨值1千萬以上才勉強算個有點錢的人吧。你看,在一線城市中等地段買個房子差不多就得七八百萬,在二三線城市好點的地段也得三五百萬,1千萬根本經不起折騰。

2

去年看何帆大局觀的時候,何帆老師有篇文章叫《窮人該怎麼辦?》裡面講到,有位讀者給他留言,說自己年入40萬,是否算成功人士?老師回覆說:“你剛脫貧”。

年入40萬,對於過個普通人的生活來說,顯然是綽綽有餘,但是,在那些富豪的眼裡,你我都一樣,只能算窮人。

那什麼是富人呢?國際上對於資產等級的評定大致是這樣的(單位人民幣):

100萬~1000萬,次高淨值人群

1000萬以上為高淨值人群

1000萬~5000萬,較高淨值人群

5000萬以上,超高淨值人群

看到這些高不可攀的數字,讓我想起前段時間在網上流傳的一張圖:

一千萬以下, 請統一叫窮人


看完,我默默的抬起右手,擦了擦屬於窮人的眼淚。我就在想,像我們這樣靠自己拼搏的一代人該怎麼辦?在這樣一個階層固化的時代,我們這些有理想,有才華的年輕人該怎樣逆風而行,拾級而上?

3

想知道答案,先了解2個概念:勞動收入、資本收入。

勞動收入就是你的工資,不管你是送外賣還是搞直播、當保姆還是當教授,我們掙的都是勞動收入。除了那些極個別大腕明星外,大部分人的勞動收入也高不到哪裡去,人掙錢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但是資本收入就不同了。

香帥曾經在她的書《金錢永不眠》中是這樣來描述資本:不管你勤奮不勤奮,聰明不聰明,創新不創新,如果你的資本到了一定規模,它就會不分晝夜不斷的為你增值。

勞動收入的增長速度,是很難超過GDP增長速度的,大家拿的工資都比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率還快,這事就不對頭了。但是資本就不同了,資本可以盡情的增長,把靠勞動獲得收入的遠遠人甩在後面。

我在上一篇文章《那些賺大錢的人,都是怎麼賺來的?》裡寫到,要想讓自己的財富上一個更高的臺階,必須踩上一陣時代浪潮的風,獲得一次線性週期收益。這裡的收益,就是資本收益,馬雲有錢是因為他工資高嗎?顯然不是,而是因為他持有的股票多,只有獲得資本收入才能夠讓你的財富有個指數級躍升。

我這樣簡單的一刀切,給人貼上“窮人”、“富人”的標籤顯然是不嚴謹的,但是這些模糊的概念易於理解。比較準確的方法,是把一個社會設想成一個個臺階,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臺階上。

在這些臺階的最底端,是一群淨資產為負的窮人,他們的收入還不夠支出,工資單上的錢不夠花到月底,銀行賬戶裡不過有萬把塊存款,遇到一個意外事件,需要花掉一筆錢的時候,資產就立馬歸零。

再往上走一層,是大多數工薪階層,嚴格的講,他們也沒有財富。僅有的一些家電、傢俱、汽車,都不能算作財富(他們算消費),但這些其實是大部分工薪階層僅有的“財產”。

再往上一個階層,算是富人了,他們在整個社會中屬於前10%的有錢人,他們擁有整個社會的60%的財富,他們大多擁有自己的房產、股票、債券,說不定還會有幾件珍愛的收藏品。《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皮克迪講到:“財富是如此的集中,以至於社會中大多數人根本就沒有見識過財富。”

再往上就是超高淨值人群,他們是這前10%有錢人中的前10%,也就是全社會中收入最高的1%,他們所佔有的財富是全社會總財富的25%,他們的財富主要是股票和股權,他們財富中只有不到10%是房產,他們才是最富有的階層,站在高高的雲端,冷冷的注視著在地上忙忙碌碌討生活的芸芸眾生。

你站在收入分配的哪一個臺階上呢?

其實在哪個臺階,並不重要,因為這是你無法再短時間內改變的,重要的是你有沒有一個向上攀爬的信念和動力,即便拼盡全力也沒有讓自己登上新的臺階也沒關係,僅憑一代人的努力,就從底層爬上頂層,幾乎是不可能的,能給下一代創造一個向上攀爬的基石就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