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經開第一小學教師王維:追尋漢字演變 探究“貝”的故事——《“貝”的故事》教學設計

王維

西安經開第一小學教師王維:追尋漢字演變 探究“貝”的故事——《“貝”的故事》教學設計

王維,西安經開第一小學青年語文教師兼班主任,小學二級教師,陝西省小學語文李濤名師工作室成員。積極參加工作室課題研討、學習。

【課文內容分析】

  《“貝”的故事》是識字單元的第三課,課文介紹了“貝”字的由來、演變及發展,共有兩個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介紹了“貝”字的由來。中間的四幅插圖,呈現了“貝”字的演變過程,從左到右依次是:實物貝殼圖片、甲骨文“貝”字、小篆“貝”字、楷書“貝”字,幫助學生直觀感受“貝”字的形態變化過程。

  第二自然段介紹了貝殼的兩個作用:一是人們覺得貝殼很漂亮,很珍貴,喜歡把它們當作飾品戴在身上;二是貝殼便於攜帶,不易損壞,於是古人還把貝殼當作錢幣。正因為古人把貝殼當作錢幣,所以帶有貝字旁的字大多與錢財有關。

  本課由一個“貝”字,引出用“貝”作偏旁的一系列漢字,並由“貝”的字義,指出用“貝”作偏旁的一系列漢字的大致意思。

【學情分析】

  低年級學生喜歡讀故事,聽故事,講故事,這篇課文光看課題就能吸引同學們;對於“貝”字的由來、演變及發展,充滿好奇、探究的興趣;對於為什麼用“貝”作偏旁的字大多與錢財有關的原因和“貝”字背後的故事,更是想去了解、琢磨一番。

【教學目標】

  1.認識“甲、骨”等16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漂”,會寫“貝、殼”等9個字,會寫“動物、貝殼”等9個詞語,積累“珍、幣”等生字拓展的12個詞語。

  2.朗讀課文,能講述“貝”字的故事,瞭解“貝”作偏旁的字大多與錢財有關。

  3.能借助圖片,瞭解“鏡、珠”等字的偏旁表示的意思。

【教學重點】

  1.正確識字、寫字。

  2.瞭解“貝”作偏旁的字大多與錢財有關。

【教學難點】

  講述漢字“貝”的故事。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看圖想象 情境導入

1.同學們你們見過大海嗎?大海中有什麼?(出示圖片)

我們一起想象海底景色絢麗,水草輕輕搖曳,一群小魚慢慢遊過。海底的軟沙上趴著一些貝類動物,有的慢慢爬行,有的貝殼一張一合,悠閒自得。

2.齊讀課題。

3.板書課題 指導書寫“貝”字。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觀察,想象大海中貝殼悠閒自得的樣子,激發學生對貝殼的興趣,從而引入課文《“貝”的故事》學習。

二、初讀課文 學習詞語

1.“貝”的故事會講些什麼?快去課文中看看!

自讀要求:藉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本課是以講故事的形式出現,朗讀的時候,速度稍慢,讀出故事性來。

2.出示詞語

(1).教師領讀。

(2).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讀。(提示“甲骨”的變調)

(3).去掉拼音認讀。

【設計意圖】本文對“貝”的發展和形變有很神奇的一面,引導學生朗讀時讀出神奇的語氣。

三、交流方法 分類識字

1.出示第一組:珍、飾、賺(都是翹舌音),第二組:隨、損、財(平舌音)

2.男生女生對比認讀翹舌音和平舌音。

3.第三組:品、貧(前鼻音)

對比與後鼻音“平、評、萍、蘋”四個字讀音的區別。

4.第四組:甲、骨、類、易、幣、賠、購 。

5.小組交流:你有什麼好的識字方法記住這幾組生字?

學生彙報識字方法:

偏旁歸類:貝字旁的字有財、賺、賠、購、貧。

藉助圖片識記:“甲骨文”和 “硬幣”。

熟字比較法:晶、森、眾——品。

加一筆:日——甲 巾——幣。

近義詞:容易—簡單 損壞—破壞、破損

6.遊戲鞏固

生字捉迷藏:小貝藏到哪個字,就大聲讀哪個字。

7.學習多音字“漂”。

8.隨堂練習:給加點的字選擇正確讀音。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學過的識字方法積累識字,學生更容易認識並記住這些字。通過快樂遊戲識字,激發學生識字的積極性,提高識字效率。

四、發現規律 指導書寫

1.發現規律,在田字格中呈現九個生字。

仔細觀察生字的結構特點。你發現這九個字結構有什麼特點?

2.教師範寫,重點指導關鍵字書寫。

“骨”字中間的“禿寶蓋”要寬,撐上蓋下,要寫在“橫中線”的上方,第三筆是橫折,一筆寫成。

“殼”字上邊是“士”不是“土”,上橫長下橫短,最下邊“幾”的撇和一筆橫折彎鉤要舒展。

“錢”字第五筆是豎提,右部分是兩短橫,一短撇,而不是三橫。

3.學生跟隨書空生字。

4.學生練習書寫,提示書寫姿勢。

【設計意圖】重點講解幾個難寫易錯的字,讓學生寫正確、美觀,達到書寫的目的。

五、作業小超市

練習書寫本課生字。

第二課時

一、播放視頻 導入新課

1.播放漢字演變過程視頻。

2.從剛才的視頻中,你看到了什麼?

3.中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每個漢字都有其獨有的意思,每個漢字都有一個神奇、有趣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漢字“貝”的故事。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講述漢字演變的過程,學生直觀感受祖先的聰明智慧和中國漢字的歷史悠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漢字的發展有初步的瞭解,為後文的學習做鋪墊。

二、再讀課文 理清脈絡

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標出自然段序號,想想每個自然段分別講了什麼?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第一段介紹了什麼內容?

2.第一句話介紹了貝殼的作用。

出示貝殼圖片,引導理解殼是貝類保護自己身體的最好武器。

過渡:你從第一自然段裡,還知道了什麼?

3.第二句話介紹了貝字的起源。

(1).根據上下文、貝殼圖片,理解貝類的意思。

(2).扇貝、花甲、生蠔統稱貝類。

喜鵲、杜鵑、麻雀呢?(鳥類)

黑人、白人、黃種人呢?(人類)

認識學習方法:面對外形相似的事物,能夠加以辨識,學會歸類,這就是有智慧的學習方法:歸類法。

4.理解“貝”的演變過程。

西安經開第一小學教師王維:追尋漢字演變 探究“貝”的故事——《“貝”的故事》教學設計

(1).追溯漢字最早的形式:甲骨文。

介紹甲骨文: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它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

  對比貝殼實物和甲骨文看看,你發現了什麼?

課文中哪句話告訴了我們答案?

(2).出示“貝”的演變圖片

西安經開第一小學教師王維:追尋漢字演變 探究“貝”的故事——《“貝”的故事》教學設計

隨著時代變遷,甲骨文“貝”字也逐漸發生變化,由甲骨文的“貝”字演變到小篆的“貝”字,再到楷書“貝”字,多麼形象、生動啊!

講解小篆“貝”字的造字含義:上邊是個“目”字,下邊是個“八”字,是指貝有像眼睛一樣的長圓形,而且可以張合,下面的“八”有分開的意思。 

5.齊讀第一自然段感受貝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

(二)學習第二自然段

過渡:古人可真有智慧呀,利用貝殼的樣子創造了漢字貝。還發掘出貝殼很多用處呢?

1.師範讀第二自然段,學生思考:貝殼在古代有什麼用處?用橫線標註出來。

2.學生彙報。

貝殼在古代被當作飾品戴在身上,當作錢幣使用。

3.理解“漂亮”和“珍貴”的意思。

“漂亮”形容事物出彩,人物或物體好看,換詞“美麗”。

“珍貴”指價值大,意義深刻,寶貴。   

4.出示古代貝殼錢幣圖。

教師引導:古人把貝殼當作錢幣使用,就像我們現在使用人民幣一樣,用貝殼來購買自己喜歡的物品和生活必需品。而且貝殼可以隨身攜帶,不容易損壞,於是古人把貝殼當作錢幣使用。    

5.能用關聯詞“因為……所以……”說說貝殼在古代的兩個用處嗎? 

6.學習“貝”字旁。

(1).古人把貝殼當作錢幣,用“貝”作偏旁的字和什麼有關呢?

(2).指名讀相關句子。

(3).你能推測出“賺、賠、購、貧、貨”這幾個字的意思嗎?

(4).小組交流討論。

(5).學生彙報。

賺:獲得錢,賺錢; 賠:損失錢財,賠錢;購:用錢買,購物 ;貧是 窮,沒錢,貧窮;貨指貨物。

師總結:他們都是貝字旁,表示和錢財有關。通過推測分析,我們知道了偏旁可以表示字的意思。

(6)拓展“貝”字旁的字“貫”。

出示“貫”字的造字本義和《說文解字》中解釋,加深對貝字旁表示和錢財有關的理解。

7.“貝”字旁的字大多和錢財有關,猜猜下面加點字的偏旁又和什麼有關係呢?

(1).先試著藉助圖畫猜一猜加點字的讀音。

(2).再看圖,想想加點字的偏旁與什麼有關?(同桌交流)

師總結:古時候的鏡子是銅做的,與金屬有關,所以“鏡”是“金字旁”。“王字旁”也稱為“斜玉旁”,與珍貴的玉石有關。

(3).拓展帶有“金字旁”的字和“王字旁”的字。

8.齊讀第二自然段

從朗讀中感受中國漢字的神奇和我們中國人的聰明智慧。注意讀好頓號之間恰當的停頓,頓號的停頓比逗號的停頓稍短。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本課的中心環節,具體講解了“貝”的兩個特點,及“貝”做偏旁的字大多與錢財有關。本環節通過理解“漂亮”和“珍貴”的意思和了解古代貝殼幣的使用,使學生理解“貝”的兩個特點的原因,從而理解貝字旁的含義。拓展知識和引入課後題的講解,使學生了解偏旁表義的特點。

三、拓展漢字 交流故事

1.拓展有關漢字的故事。

2.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漢字的故事?(小組交流)

【設計意圖】交流有關漢字的故事,拓展了本課的內容,增加了學生知識。

四、實踐延伸,昇華情感

  以“漢字故事”為主題開展活動:

  1.給家人講漢字“貝”的故事。

【設計意圖】佈置給家人講故事事,是對學習內容的鞏固,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反思】

在本節識字教學之後,我有以下的感悟:

一、趣味識字,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是探究者,體驗者,發現者。我努力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過程,成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我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有所發現和收穫,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我運用直觀形象的課件,創設情境進行識字教學。先通過學生自主識字來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鼓勵他們合作識字,交流識字方法,識字過程體現循序漸進,先認讀帶拼音的,再認讀不帶拼音的字,後半步通過“捉迷藏”的遊戲讓學生趣味識字,加強鞏固。

二、還學生真正“讀者”的地位,在形式多樣的朗讀中發展語言。

教學中,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具有主觀能動的人,我們可以促進他們的成長,但不能代替他們成長,創設學生自我管理的機會,指導學生自我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自我激勵的能力。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在經歷感知、思考、發現、交流等多種學習活動中,從而讓他們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進而有所感悟和生成。

三、改進惜施

本節課還有些不足之處,對於課外拓展還是沒有做到位,應讓學生多用字典查詢“貝”的生字,並能夠有條理的說出“貝”的故事。教會寫的九個生字的時間有點倉促,應該有時間儘可能多的指導學生寫字,優化寫字教學。我再重新來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利用課件和插圖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和構字的規律,引導學生感悟、瞭解漢字的秘密,把課堂交給學生,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地收集一些漢字的故事,進一步瞭解漢字奧秘。

《陝西教育》(綜合)是陝西省教育廳主管,陝西教育報刊社主辦的綜合性教育類月刊。欄目設置見置頂文章,發表不收取任何費用,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