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活服務消費如何“回補”,會有哪些改變?

“積極擴大有效需求,促進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既是中央對穩經濟提出的要求,也是服務消費行業從業者恢復發展的著力點。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服務消費形成明顯抑制,使疫情期間我國生活服務消費總量出現大幅下滑。在服務消費需求被抑制的背景下,疫情期間我國生活服務業商戶的經營也普遍面臨一些實際的困難。

不過從消費需求來看,居民對未來消費充滿信心。美團研究院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54.9%的被調查者未來的消費信心為5分(即滿分),只有6%的被調查者選擇了1分和2分,疫情對居民服務消費信心的影響非常有限。

疫情後存在回補性消費需求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51%的被調查者回答會按照自己的需求節奏來,不會受到疫情的影響;21.5%的被調查者回答“心有餘悸,減少到人流密集場所的消費”;13.4%的被調查者選擇“收入減少,沒錢消費”;8.7%的被調查者選擇“疫情期間憋壞了,把沒有消費的補回來”,即有回補性消費計劃。

從年齡分佈看,40歲以下人群中有補償性消費計劃的佔比高於其在總體樣本中的佔比,40歲以下人群回補性消費的意願較高。40歲以上人群中有補償性消費計劃的佔比低於其在總體樣本中的佔比,回補性消費意願較低。

從收入分佈看,收入為6000-15000元的群體中有補償性消費計劃的佔比高於其在總體樣本中的佔比,回補性消費意願較高。而收入為2000-6000元的群體中有補償性消費計劃的佔比低於其在總體樣本中的佔比,回補性消費意願較低。

從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過後的消費情況來看,住宿和餐飲業在2003年的三季度(16.9%)、四季度(14.3)增速大幅高於二季度(7.4%),也明顯高於一季度(11.0%),存在回補性消費,批發和零售業2003年二季度增速(10.3%)快於一季度(8.3%),三季度的增速進一步攀升到13.8%,也存在一定的回補性消費。

回補性消費有哪些制約因素

從2003年“非典”過後我國生活服務消費的經驗看,我國旅遊、餐飲等領域存在一定的消費回補空間。不過,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與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期間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諸多不同之處。目前,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更高,線上服務消費對服務消費下滑產生了一定的對沖效應。

具體來看,當前我國人均GDP已突破1萬美元,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接近高收入國家的下沿,為服務消費增長奠定了基礎。同時我國居民對未來經濟發展與消費增長的信心度較高。

從重點領域來看,餐飲和住宿、健康醫療、出行等領域存在消費回補的可能性。不過,由於服務生產與消費的同步性和不可存儲性,生活服務消費不僅取決於消費意願,而且與收入、時間、供給接待能力、消費心理等密切相關。

一是疫情期間很多行業無法正常運轉,這些行業的從業人員的收入沒有保障,制約生活服務消費回補。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13.4%的消費者選擇了“收入減少、沒錢消費”這一選項。

二是消費時間。旅遊、教育培訓等生活服務具有生產和消費的同步性,消費回補需要“額外”的時間來保證。

三是供給能力。由於生活服務生產和消費的同步性,由於服務空間的有限性,生活服務業商戶難以同時接納更多消費者,導致無法消費,這需要有效匹配需求和供給的時間、空間,最大化利用生活服務業商戶的服務供給能力。

四是“心理”因素影響。疫情使得消費者害怕與人群密切接觸,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21.5%的消費者選擇了“心有餘悸,減少到人流密集場所的消費”這一選項,疫情過後消費者需要健康、放心的消費環境。

生活服務消費將呈現哪些新趨勢?

疫情對我國生活服務消費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有些影響可能會固化為新習慣、形成新趨勢。

一是從服務消費結構來看,疫情過後,線下的剛需消費,如餐飲等將在短期內恢復,休閒娛樂、電影等線下消費次之,境外遊的恢復速度最慢。

疫情期間,消費者服務消費主要以線上為主,疫情過後,線下的剛需消費,如餐飲等將在短期內恢復,休閒娛樂、電影、體檢等健康服務、國內遊、郊區遊等線下消費次之。受境外疫情等因素的影響,境外遊預計仍需較長時間才能恢復。受疫情影響,健康類服務消費的佔比預計會提升。

1.餐飲、外賣仍是剛需,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最為看重。餐飲、外賣作為生活服務領域剛需,將在疫情結束後快速復甦。疫情影響了消費習慣,價格不再是消費者最關注的因素,取而代之是“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成為消費者選擇餐廳時考慮的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這具有階段性的特徵,但這也說明消費者對放心就餐、安心消費越來越重視。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要求未來餐飲商戶更加註重食品安全、健康、衛生,同時更加註重顧客的堂食體驗,包括食材的新鮮以及追蹤溯源、用餐環境的改善、服務水平的提升、廚房加工透明化、製作安全、配送安全等。

2.本地生活休閒娛樂類領域服務消費在疫情過後恢復較快,僅次於餐飲,但消費者預算可能減少。問卷調查顯示,休閒娛樂、電影、體檢等健康服務、國內遊、郊區遊等線下消費是疫情過後排在餐飲之後的重要服務消費,預計疫情結束後將迎來較大幅度的反彈。

3.健康類消費佔比將提升。調查顯示,活得健康、有品質成為消費者的新消費方式,而這些觀念在疫情期間再次得到加強。調查顯示,疫情後首選體檢、健身等健康服務的消費者的比例為20.7%,位列旅遊、美容美甲、教育培訓等行業之前。

4.旅遊類消費恢復週期長,但佔比提升,國內遊、郊區遊在疫情結束有望逐步得到恢復,境外遊恢復最慢。旅遊行業受疫情衝擊大,且恢復週期長。國內遊、郊區遊有望在疫情結束後逐步得到恢復,但仍處於生活服務消費恢復較晚的領域。境外遊的恢復速度最慢。

儘管旅遊行業的恢復週期較長,但是消費者下半年的旅遊預算有所提升。受到疫情期間長時間居家隔離的影響,消費者對疫情後去自然風光類景區更為青睞。85.3%的消費者選擇疫情後去自然景區,佔比第一,預計疫情結束後自然風光類景區將迎來較快恢復。

二是從服務消費場景來看,線上化率將進一步提升,線上服務消費人群將進一步擴大。

1.線上消費趨勢將延續到疫情後,服務線上化率將進一步提升。疫情期的大部分消費活動只能通過線上完成,尤其是生鮮和外賣。但是疫情期的線上化更像是一種被動的選擇,當疫情結束後,線上化趨勢是否會繼續持續?從調研結果來看,疫情讓消費者的餐飲需求更多地搬到了線上,體會到了線上服務的便利性,習慣養成後的消費者在疫情結束後也將會繼續使用外賣、線上買菜等服務,餐飲的線上化率將進一步提升。

2.疫情進一步擴大線上服務消費群體。疫情讓一些沒有接觸過線上消費的中老年群體也開始嘗試線上服務。在選擇疫情期通過線上購物完成蔬菜、生鮮購買的群體中,36.7%的消費者的年齡為31-40歲,佔比第一;22.2%的消費者的年齡為26-30歲;20.5%的消費者的年齡為40歲及以上。疫情期間的剛性需求客觀上改變了用戶行為,線上生鮮購買不再是“互聯網原住民”年輕人的專屬,也成了一些中老年人的新選擇,疫情結束後這些用戶仍有很大可能繼續進行線上服務消費。

三是從服務消費方式來看,到家場景無接觸配送盛行,到店場景預約製得到發展。

經過此次疫情,減少人員接觸成為短期內消費者的關注點,也催生了服務消費方式的迭代更新。對於到家服務,無接觸配送可以減少面對面接觸帶來的健康風險;對於到店服務,預約制可以減少店面人員聚集,有序安排服務。

1.無接觸或少接觸配送有望成為持續發展的到家服務方式。疫情期間健康安全方面的需求催生“無接觸服務”,無接觸服務打破了傳統的基於面對面接觸的服務方式,為服務消費新模式發展注入了新的內涵。

2.預約制或將成為中長期到店服務新方式。預約制此前多見於博物館、景點等需要限流的地方,在一些生活服務業如美甲、美容等行業也有應用,但並非消費者的主流消費行為。疫情讓消費者更多使用預約制。這些習慣都將深刻影響疫情後的生活服務消費,預約制或將成為生活服務業中長期到店服務的新方式,促使商家不斷提升服務水平,對店內環境、客流等的把控性增強,這會進一步提升消費者的服務體驗。

(作者來有為是美團研究院院長,霍景東、王敏、尤越等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