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安:只要不恢復人民公社,就不會出現“糧荒”

周蓬安:只要不恢復人民公社,就不會出現“糧荒”

目前,哈薩克斯坦已經禁止出口小麥麵粉、紅蘿蔔、糖和馬鈴薯,越南暫停簽署新的大米出口合約,塞爾維亞禁止出口葵花籽油等商品。俄羅斯也表示將每週評估情況,再決定是否實施出口禁令。多國禁止糧食出口,究竟意味著什麼?(3月29日《微博熱議話題》)


周蓬安:只要不恢復人民公社,就不會出現“糧荒”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編輯


還在去年“非洲豬瘟”猖獗期間,就有不少朋友在談論“囤糧”話題,我不敢確定其中是不是有“糧販子”故意製造恐慌,誘導群友購買他們推薦的糧食?我就奉勸他們不要買,但沒有效果。半年後,他們覺得上當了,因為市場一直沒有出現“缺糧”跡象,價格也沒有出現明顯的漲幅,而當初囤積的糧食卻相當不好吃了,扔了又覺得可惜。

有意思的是,近期不少微信群又在談論中國會不會出現“糧荒”,需不需要“囤糧”問題,甚至有很多網友交流囤積哪些品種比較好,如何保存糧食?我每次看到,總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們“沒有必要”。

網友為什麼會對“口糧”感到擔憂?這個可能與近期國家加強供銷合作社建設有關,特別是《中國農民合作社》期刊2020年第3期《供銷社,合作社全面迴歸!國家農業農村部落實2020 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扶持合作社發展舉措梳理》一文網上流傳,人們誤以為與“計劃經濟”、“物質匱乏”密切相連的供銷合作社復活了,又要對糧、棉、實行“統購統銷”了。

實際上,縣級以上供銷社一直都存在,而且還有相應的行政級別。對應國家、省、市、縣,分別是正部、正廳、正處、正科級。而因為計劃經濟下,該社一直沒什麼正事好做,我們瞭解這個組織,一般是因為該系統的某某領導被查,某某貪官涉案金額巨大。

如今很多地方恢復鄉鎮一級供銷合作社,有的甚至延伸至行政村,或許為了方便向農民供應正宗的種子、化肥和農藥,給農業生產以更好的保障。當然,實際操作一段時間後,大概率不會有好的效果。

上了年紀的中國人對供銷合作社的認識,當然很自然地與“飢餓”聯繫起來了,因此也就高度警惕起來了。而恰在此時,一些鄰國因為新冠病毒疫情蔓延,而限制糧食出口,這就讓中國人越發擔憂國內糧食供應不足,生怕哪一天又要出現“糧荒”,喜歡“搶購”的那部分人,就很自然地又想起囤積糧食了。

筆者之所以斬釘截鐵地告訴大家“不會出現糧荒”,當然是因為自己對中國農業的瞭解。簡單地說就是,中國糧食的自給率相當高,對進口的依賴度遠不及我們餐桌上的糧食浪費程度。

正如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王遼衛28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表示,我國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供求總體寬鬆,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

王遼衛還透露,2016年我國實行糧食收儲制度改革以來,大米進口數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進口255萬噸,同比下降53萬噸,進口大米佔我國大米消費約1%,主要用於品種餘缺調劑,如泰國香米,即使大米不進口也不會影響國內市場供給。

筆者有這樣的勇氣勸大家不必“囤積糧食”,還有一個底氣就是中國糧食產量很高,目前農田其實是大量撂荒。再說,中國地大物博、東西南北氣候差距巨大,絕對不可能出現全國範圍內的大面積自然災害,更不可能出現持續大面積自然災害。部分地區出現自然災害,農民也能及時補栽補種,在極短的時間內生產出足夠的食物來。

此外,如果一個國家出現大面積的缺糧,聯合國相關救援機構也不會視而不見,只要你願意接受援助。有些人會說,這個時候產糧國會藉機抬高糧價,我雖然相信會有一定程度的漲價,但大幅度漲價也不可能,畢竟這裡存在一個“人道主義”的問題,而且全球糧食生產能力驚人。60年前中國缺糧,連剛剛打過仗的敵國都願意提供援助呢。

再退一萬步講,如果真的出現糧食短缺,農民僅在村頭屋後多種點瓜果蔬菜,也能緩解糧食短缺問題,而且你家陽臺上也可以利用無土栽培技術,為全家源源不斷地提供蔬菜食品。

在農村長大並且捱過餓的筆者認為,只要不恢復生產隊、生產大隊、人民公社,不收回農民手中的土地,中國就絕不會再次出現“糧荒”問題。這一點,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明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算是給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