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速播放、後臺播放盛行背後

解碼後臺播放、倍速播放這兩種DIY視頻觀看方式。

來源 | 全媒派

電影、電視劇、綜藝、短視頻、直播貫穿當下日常生活,在網絡平臺觀看視頻早已成為如呼吸一般自然的事情。對於這種“呼吸”行為,人們的頻率快慢、理解深淺全憑自己調節。

而調節的主要方式有兩種,一是後臺播放,二是倍速播放。本文為大家梳理這兩種DIY視頻觀看方式的功能,一探技術邏輯與主觀邏輯之間隱藏的博弈。

看視頻

可以再任性點

新時代的刷劇、看視頻,離不開後臺播放與倍速播放這兩個得力助手。

前者給了用戶看到一半退出APP去回個消息的自由,也讓用戶在不方便看屏幕時能夠用聽的方式延續使用;後者則為用戶節省了大量時間,同時也會讓注水的劇情顯得不那麼冗長。

對於經常消費視頻內容的網友而言,這兩個功能已成為非常日常的工具,但實際上,它們從誕生到現在也還沒超過十個年頭。

時間回到2012年的1月,JBguide越獄指南的geekdada板塊下,有人發出了這樣的疑惑:“為什麼Youtube的視頻不能後臺‘聽’呢?”

在當時,很多人心中都有這個問號。日常生活中總有不方便看屏幕的場合,想要繼續聽視頻內相關內容,就得保持打開狀態,亮著屏幕,這樣似乎太不便利了。

在發問的同時,這位樓主也拋出了一個“鑽空子式”的解決方法:打開Youtube播放視頻,開始播放後返回主屏幕,並打開後臺,再在後臺點擊播放按鈕。該方法可以成功用於YouTube和AVPlayer。

接下來幾年內,如何進行後臺播放的話題出現在各大博客、論壇平臺,技術宅們紛紛進言獻策:利用平臺的開源直接修改代碼、挖掘三方軟件進行輔助……

聊著聊著,終於有平臺方主動向大家推出了後臺播放功能,YouTube、嗶哩嗶哩分別成為國外和國內的先行者,嗶哩嗶哩在2019年4月底還進一步推出了收藏夾後臺播放功能。

而個性化看視頻的另一利器——倍速播放——則同屬於21世紀10年代視頻行業的偉大產物之一。

這項功能在2015年開始成熟起來,網課行業和本地播放器是這批先行者的主力軍:前者包括在線課程項目coursera、慕課網、網易雲課堂等,後者以Windows Media Player為代表。嗶哩嗶哩和谷歌瀏覽器則是插件推行者,分別以嗶哩嗶哩助手和拓展插件來幫助改變播放速度。

再後來,就是大家現在最熟悉的平臺了。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等視頻平臺都開發設計了各自的倍速播放選項,為大家提供了高速刷劇的可能性。

騰訊視頻產品設計組人員在知乎上分享了設計經驗:“多倍速播放的靈感來源於我們學習英語時使用復讀機上的變速功能,每個人都會有一個英語聽力的老師說,聽VOC和BBC練習的時候能搞定聽1.5倍速甚至2倍速的句子,考試保準沒問題。”

賦予掌控權

丟棄儀式感

技術的發展片刻不停地為人類文明創造著各種新的可能性,給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選擇權,後臺播放、倍速播放,其實都可以理解為技術的可供性。

曾經,電影創作發行方擁有對自己作品展示形式的絕對話語權,觀眾們除了進入一個封閉的空間,奉獻出固定的幾個小時去觀看以外,別無二選。網絡視頻平臺及流媒體的出現打破了這種時空間壟斷。

例如,倍速播放的出現打破了創作者對於受眾的時間壟斷,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選擇,將某些無聊片段快速放過,而值得回味的場景,則可以慢速播放,體驗每分每秒的精緻。這與高節奏、碎片化的生活需求不謀而合,且貼合得淋漓盡致。

相應的,在時間的碎片化之外,後臺播放進一步提供了感官分割化使用的選項。此項技術進一步放大了受眾的自主選擇權利,允許受眾將自己的視覺和聽覺相分離,而僅僅把切分後的聽覺留給影片,視覺、觸覺則閒置出來做其他的差事,將多線程工作的功能挖掘到了極致。

倍速播放、后台播放盛行背后

麥克盧漢指出:“一切工具都是人體的延伸,工具的出現拓展了人類被生理因素限制的能力,但是同時也對原有的機體產生了反作用。”按照這一思路,媒體技術,是人類大腦的外延。語言、文字、影像記錄的出現都對大腦進行了賦能,有助於其更好地履行相應的職責,進一步區分了人類與普通靈長動物。

於是,不同的技術標誌著不同的人類時代,這一邏輯被稱為“技術決定論”,沒有技術,一切免談。技術決定論的話語下,倍速播放、後臺播放等功能共同創造了一個由受眾掌控更多自主權的新時代:受眾從曾經完全被動的局面中解脫了出來。

然而,新技術的出現也帶來了相應的損失。此番自主權爭奪戰中,受眾方丟失的是曾經那份觀影的“儀式感”。

怎麼理解呢?比如,《紐約時報》影評人A. O. 斯科特就堅定地認為,電影院才是欣賞電影最合適的場所:“去電影院看電影是一段冒險、一個承諾。”北京大學電影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錦華也在《影視批評十二講》中高度評價了在電影院觀看電影那份與眾不同的“儀式感”,那種在漆黑一片中與現實脫離、進入造夢工廠的體驗。

倍速播放、后台播放盛行背后

的確,技術賦能讓曾經的神秘都被一一消解、祛魅。早期讓人以為是巫術把人抓進去了的電影幕布現在早已成為空氣一般理所當然的存在。曾經的神秘和未知帶來的儀式感消散以後,人們的觀影自然也就少了一些體驗,如不再有對虛構情節全情投入的相信,也不再有就此沉溺美好烏托邦的幻想。 事實上,平臺方也不是純粹的受益者。後臺播放、倍速播放的推出,讓平臺失去了受眾完整的注意力,不得不妥協於“被分割”的、“殘存”的注意力。這也是部分平臺在先前堅決抵制後臺播放的原因之一。

一切源於用戶需求?

毫無疑問,倍速播放和後臺播放的出現和流行是為了適應現代人生活的高效率、高節奏的需求。為了最大化利用自己被切割的時間,人們便需要多線程操作、需要能夠隨時隨地都對自己的時間分配擁有完全的掌控能力。

倍速播放、后台播放盛行背后

看電影是選擇去電影院還是躺在床上抱著手機平板;看電視劇是2倍速狂刷、還是0.5倍速慢慢品嚐各種細節……一切都由自己選擇,根據個人喜好進行最優配置。所以歸根結底,後臺播放、倍速播放功能的出現都是對現實需求的回應。當代社會的娛樂消費,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理性與感性兼具的狂歡。在生活無數的選擇中,個人不斷以自己有限的時間和肉體去碰撞萬千世界,在無數的可能中徘徊往復,儘可能地降低自己受到客觀約束,這是技術帶來的必然結果。 至於是技術給予了使用者便利,還是使用者的需求倒逼了技術的發展,這似乎並沒有那麼重要。人們對播放功能的使用已經表明,即便是在技術邏輯盛行的語境下,個體也從未喪失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倒是這種消費習慣的養成,產生了不少新的擔憂。

比如,除了前文所提到的“儀式感”的丟失,倍速播放的代價是不是剝離了劇作本身的內容豐富性?這兩種播放形式在製造便利的同時,是否會反過來增加用戶的焦慮感?長期養成的觀看習慣,會不會讓用戶在消費其它需要精細消化的視頻內容時變得“粗鄙”?

這些現在看來見仁見智的問題,接下來或許會導致新的困擾,就像當初有人發出“為什麼Youtube的視頻不能後臺‘聽’呢”這樣的問題一樣,“還有沒有比後臺模式、倍速模式更完美的功能?”

用戶的需求持續更新,平臺方除了花時間普及功能、培養習慣,千萬別忘了,一旦習慣形成,也就意味著新的需求迫在眉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