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有幾個角色需要扮演?


你的人生,有幾個角色需要扮演?


歐文·戈夫曼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裡提出了擬劇論,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和戲劇聯繫了起來。

我們經常說,人生就是一個大舞臺,每天都在現場直播。

其實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大大的舞臺,舞臺裡有一幕幕不斷髮生的戲劇,而你就在這裡扮演中其中一個角色。

戲劇的視角,不僅能幫我們更好的理解日常生活,還能幫我們看明白很多人生的難題。

關於幸福感,阿德勒有這麼一個理論,我們的幸福有一部分來源於貢獻感。

當我們覺得自己在某一個共同體裡是被需要的,是有貢獻的,那麼我們就能獲得存在感,就能感到滿足。

這個共同體,就是一部戲劇,而被需要,有貢獻,也就是意味著你在這裡扮演著一個角色。

比如有的孩子非常喜歡去上學,因為他覺得作為學生這個角色,他演的很好,他在裡面獲得了他的存在感。

但是有的孩子就不喜歡,因為那個角色他沒做好,演不好,完全沒有成就感。

再比如我們,以前是父母的孩子,現在很多成為了孩子的父母,這就是兩個角色,在公司你是團隊的一份子,是同事的協作夥伴,回到家就是家的一份子,是一個丈夫,一個妻子。

在每一個不同的共同體裡,你都有自己的角色。

以前在時間管理的文章裡,分享過角色管理法,就是把自己一週內需要扮演的角色列出來,根據重要性排序,然後去安排時間。

比如這一週作為父母,你要花多長時間陪孩子?如果時間有限,那麼怎麼提高陪伴的質量?

作為子女,你這一週要花多長的時間去關心父母?用什麼樣的方式去關心?

作為公司團隊的關鍵角色,你又要如何去安排自己的時間?

把角色理論在拉遠一點,其實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堆角色的組合,你可以把你現在的所有角色理清楚,並且進行重要性排序。

你最看重的那幾個角色,定義了你是誰,定義了你的人生。

而且角色多元,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隨時新建一個角色,只要你選好一臺戲,就可以嘗試上臺開始唱。

每一個角色,不管是被分配的,還是你主動選擇的,只要演的好,都可以在裡面獲得參與感、貢獻感、還有成就感。

角色越多,你的選擇越多,你的人生就越豐富多彩,你的幸福感自然也就越強。

而你的角色越少,你就會發現越侷限,越看重那個角色,就會非常脆弱,當一個角色成為了你人生唯一的意義的時候,你就會患得患失,你就會失去自由。

比如舊時代裡,女性的角色,因為單一,所以困苦,只有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三條單一的線,第一第二條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沒機會演好。

而到了第三條的時候,恨不得抓住所有,這也讓你的孩子很累,因為他們不得不付出很大的精力,來陪你演這場戲,這也讓他們在其他社會角色上,少了很多選擇,少了很多成就。

角色單一,不代表你就能演好這個角色,每一個劇本,都有他的邏輯。

為人父母有為人父母的邏輯,為人師表有為人師表的邏輯,演說家有演說家的劇本,科學家有科學家的舞臺。

當你選擇一個角色的時候,一定要明白,每一個角色背後,都有自己的規範和標準,都有各自的命運和週期。

當你去新建了一個角色,比如畫家的時候,你就得按照畫家的邏輯去思考,去演,去成長,直到真正可以成為“畫家”。

當你選擇成為一個父親/母親的時候,你也得明白,你想做一個創造環境讓孩子自由生長園丁,還是當一個對孩子精雕細琢,必須讓孩子成為什麼樣子的木匠呢?

每一個角色,做到極致,都可以承載一個人的人生意義。

一輩子把母親這個角色做好了,你的驕傲完全不比那個把畫家這個角色做到極致的人低。

世界知名的畫家,的確很偉大,但是一個普普通通但是給了孩子完整的愛的母親同樣偉大。

只是畫家從這個社會的反饋中獲得成就感,而母親從孩子的一生成長中獲得成就感而已。

我們每個人都一樣,你是在很多很多角色中淺嘗輒止,每個角色獲取1點幸福成就感呢?還是在一個角色中做到極致,獲得100點幸福感呢?

每個人經歷不一樣,天賦不一樣,選擇也不一樣,有些人天賦卓絕,就是一個當老師的料,那麼他可以很快掌握這個角色,並做到100分,1000分。

而有的人一輩子沒有什麼正正經經的值得投入的角色,但是他每隔幾年就新建一個號,去做到80分,也非常有意義,因為他就是在體驗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可能。

所以,你現在有幾個角色正在扮演著呢?你分別做到了幾分呢?

你,又有沒有想過,是適合演什麼樣的角色?要麼,新建一個馬甲試一試?哈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