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鑑寶”節目5大“內幕”——背臺詞、做“扣”欺騙持寶人!

自03年起央視組織的一個“鑑寶”類節目一炮走紅之後,各地區電視臺也爭相效仿,一時間給人鑑定“估價”類節目層出不窮!節目形式也千變萬化,有些節目為了博人眼球還搬弄出現場“砸”贗品的環節。但是大家在看節目的時候是否對其中“專家”們的實力有所懷疑呢?其實平日裡我是不看這些節目的,因為其中的專家真的本領有限,但是前陣子我一個好友上這個節目被“忽悠”了,所以我特意關注了一下。關注之後發現了不少的“內幕”,今天給大家來個內幕大“揭秘”!

深挖“鑑寶”節目5大“內幕”——背臺詞、做“扣”欺騙持寶人!

一、“套話”準備好:古董這個行業覆蓋率太廣,青銅、木料、瓷器、書畫、珠寶等等十分冗雜,想把每一類別吃透是需要時間的。反觀現今的鑑定“專家”們,有些30來歲就出來上節目了,怎麼可能學全?碰到自己不擅長的東西怎麼辦?其實節目組都是安好了順序的,為了節約成本那些收藏界“大咖”肯定請不來。不過在各地找一些小“專家”還是可以的,比如今天上節目的藏品有10件,其中5個老師,這5個鑑定老師肯定都是在不同領域中有所長,然後藏寶人將東西拿上來的時候一定要先給“同領域”的專家先看,專家點評之後再挨個走一圈,象徵性的說一些“套話”,這套話在外行人聽來都是天書,內行人一聽就知道全是“廢話”!

深挖“鑑寶”節目5大“內幕”——背臺詞、做“扣”欺騙持寶人!

二、“臺詞”全靠背:我有一個朋友是負責電視臺策劃的,這個是她告訴我的,其實每個節目的預算都有限,有些小地方臺的預算更低。去掉場地和其他費用留下來請“專家”的費用更少,別說大咖了,就是當地的小咖都請不來,只能找些演員現來“背臺詞”!“中山裝”、“白手套”、“太師椅”、“放大鏡”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道具”!既然人不專業,那道具必須做到“專業”。等持寶人上來之後這些“演員”像模像樣“把玩”過之後便開始聲情並茂的“背臺詞”,都是網上的套話,有些時候緊張的說話都不自然,東西的真假暫且不說,他們連材質都認不全,看一個樂呵吧!

深挖“鑑寶”節目5大“內幕”——背臺詞、做“扣”欺騙持寶人!

三、“知真”硬說假:這件事情是“鑑寶”行業裡的通病,之前說的兩個是不專業的做出來的事,這個“知真說假”正相反,只有專家才做的出!這裡不便提姓名,之前被曝光的大師“劉某人”就在節目上做了一個“扣”!當時持寶人拿了一個“真東西”上節目,結果劉大師說人是老仿,估價40萬,還說是目前行情最高價。結果這個大師早就安排好人臺下進行“收購”,最後以37萬價格給收走。時隔不久這寶貝在香港拍了8000多萬港幣!大師也直接移居香港,不再內地混了。

深挖“鑑寶”節目5大“內幕”——背臺詞、做“扣”欺騙持寶人!

四、“行規”都不懂:各行各業都是有規矩的,古董這行也是,一般師傅只看“真假”,不會估價。收藏這行不像礦物珠寶類,有市場行情指標跟著,每個人收貨的途徑不同自然價格不一。要給價也只能是有據可依的“參考”,但是這個參考價一定要合情合理。反觀現在的“專家”們信口開河,場上給人估價60萬,結果持寶人場下10萬都出不了手。這不僅砸自己的招牌,還讓人誤解了古董這個行業水又深又渾!

深挖“鑑寶”節目5大“內幕”——背臺詞、做“扣”欺騙持寶人!

五、“證書”都沒用:什麼才能出具“證書”?你得有國家統一的現行標準,古董不像珠寶,檢測局有數據可依,真的假不了。古董這行全靠眼力,真正的專家一向不給人看東西,那是一個唾沫一個釘,有大師這句話就是對藏品的“認可”!反觀上節目的那些“專家”,說出自己的名字業界都沒人認識。對於這樣的人說話你都只能聽“四成”,更別說他們給你出的“證書”了!再者說他們給你出那個證書蓋的是自己的“印”,說白了那自己摳的“章”根本不具任何功效。

深挖“鑑寶”節目5大“內幕”——背臺詞、做“扣”欺騙持寶人!

所以說古董收藏這個事是要多實踐的,不能人云亦云,在這個真金白銀都靠不住的年代,“專家”說的話你能信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